<p class="ql-block">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因寺以龙潭和柘树闻名,俗称潭柘寺。</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华严和尚以破败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将寺改名为“大万寿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上,潭柘寺进行多次整修和扩建,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屡次更改,曾恢复旧名嘉福寺,目前的总平面规模是明代形成的。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拨款整修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p><p class="ql-block">(1697年),康熙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自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潭柘寺位于宝珠峰南侧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内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和塔院等几大部分,构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筑群体。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其建筑规模亦当属京城寺院之最。</p><p class="ql-block">2001年,潭柘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山门为三间无梁殿式歇山顶建筑,筒瓦屋面,檐下为清康熙皇帝亲书石额“敕建岫云禅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康熙皇帝御笔“天王殿”匾。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背后供奉韦驮像,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神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的三圣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具体为:</p><p class="ql-block">居中: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据《无量寿经》记载,其发愿接引信徒往生极乐净土。</p><p class="ql-block">居左:观世音菩萨,代表普度众生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居右:大势至菩萨,象征智慧,能助众生脱离三恶道,为观世音菩萨的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p><p class="ql-block">毗卢阁是中路的最后一重殿,居寺院最高点,原来是收藏经书的地方,俗称藏经楼,面阔七间,歇山顶,筒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祈求智慧、事业、转运,前广场的帝王树有1400岁,很有灵性。</p> <p class="ql-block">“帝王树”</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内古树名木中最著名的当数矗立于毗卢阁前的已有1400岁高龄的银杏“帝王树”。此树植于唐代,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须六七个人才能合抱。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11]</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的配王树与帝王树同为千年古银杏树,两棵树经考证树龄超过1400年。配王树是潭柘寺内与帝王树并列的景观,虽名为“配王”,但实际与帝王树同为雄性,无法结果。</p><p class="ql-block">其树高约30米,遮阴面积达600平方米,深秋时与帝王树共同形成金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御竹”</p><p class="ql-block">“御竹”位于潭柘寺内竹林院和行宫院内,属稀有品种“金镶玉”竹和“玉镶金”竹。“金镶玉”是指在金黄色的竹竿上,有一道翠绿的细条状纵沟,每节之间交错而生,又被称作“金黄间碧玉竹”或“黄金挂玉”。“玉镶金”恰与之相反,碧绿的竹竿上有金黄色的细条状纵沟,又被称作“碧玉间黄金竹”或“碧玉挂金”。这两种竹统称为“龙须竹”,原产于四川成都地区。此处繁衍成林的龙须竹源于康熙三十七年(1696)御赐给潭柘寺的八杠竹。</p> <p class="ql-block">方丈院</p><p class="ql-block">方丈院位于舍利塔南侧,斋堂三圣殿东侧。方丈室座北朝南,原来是弥陀殿,后来改作方丈室正房五间,硬山式,高28尺,进深35尺,面阔60尺。门额上原挂有康熙皇帝所题“松竹清幽”和乾隆皇帝手书“西峰乐界”的匾额,今已不存。在方丈室东西两侧,各有配房数间。</p> <p class="ql-block">古柏</p><p class="ql-block">古柏位于潭柘寺的方丈院内,总共有两株,树高30多米,均为辽代所植,其树龄已千岁有余,所以称为“千年柏”,粗可数围,树干笔直,直插云天,粗壮挺拔,十分壮观。据说这两株千年柏与潭柘寺同龄,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侧柏,有“华北柏树王”之称。、</p> <p class="ql-block">猗玕亭</p><p class="ql-block">猗玕亭,俗称流杯亭,位于帝后宫。是皇室进行“曲水流觞”活动的地方。该亭建在原无逸殿的遗址上,四角攒尖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清乾隆皇帝亲书“猗玕亭”匾。亭内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宽度、深度均为10厘米,石槽构成的图案从南向北看为龙头形,从北向南看为虎头形,构思奇妙,所以该亭又俗称龙虎亭。</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求财最核心的三个地点是:财神殿(供奉文武财神)、三财神殿(供奉三位财神)和帝王树(象征事业与财富)。 </p> <p class="ql-block">古玉兰</p><p class="ql-block">二乔玉兰,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植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并且还是朝廷御赐的花木,极其珍贵。寺中的玉兰为紫、白双色,北京地区较为常见的是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如此古老的二乔玉兰在整个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称京城一绝。</p> <p class="ql-block">乾隆宝座</p><p class="ql-block">帝后宫</p><p class="ql-block">帝后宫在方丈院东侧,为清代帝后的行宫,因而又称为行宫院。潭柘寺的行宫原来在方丈院南侧,为四合院结构,北房三间是太后宫,高21尺,进深27尺,面阔33尺,硬山式。现宫内放有一木雕宝座,上有雕花垂花木罩,宝座上有乾隆皇帝的蜡像,其前侧有侍立的太监蜡像。太后宫的东侧有耳房两间,原来是侍候皇帝贴身太监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俯瞰潭柘寺全景</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喜欢徒步,可以沿着寺庙附近的山路爬山。山顶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触自然,还能俯瞰潭柘寺的全景。站在山顶,远望整个门头沟区,山水交相辉映,十分壮丽。</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祈求消灾解难、十全十美,旁边楼梯可以登高,拍照出片。</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祈求健康。</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位于毗卢阁后面一个独立院落中,是全寺中所处地势最高的一座建筑,门额上高悬着清乾隆皇帝所题“莲界慈航”的匾额。殿内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观音像前两侧侍立着龙女和善财童子。在殿内左侧存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的“拜砖”。</p> <p class="ql-block">石鱼</p><p class="ql-block">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p> <p class="ql-block">龙王殿:有求必应,摸石鱼祛病去灾。</p> <p class="ql-block">竹林院</p><p class="ql-block">竹林院因院内种有两池名贵的“玉镶金”竹而得名,院内东房三间是御书房,是皇帝在寺留住期间读书和办公的地方,门额上原挂乾隆皇手书“猗玕清净”的匾额和“石山水流动皆静;云间山出幻且宁”的对联,后来又将这幅匾联移到了院中的流杯亭上。院内原来还有配房七间,北侧的三间是嫔妃宫,南侧的四间是侍卫房,后来拆除。</p> <p class="ql-block">塔林</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塔林保存着形式多样的历代佛塔七十余座。下塔院的塔林埋葬着金、元、明三代的部分高僧,塔形不一,种类较多,有石经幢式塔、方形单层浮层屠式塔、密檐式砖塔和覆钵形藏式石塔。</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修建最早的塔是下塔院的海云禅师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此塔为六面六角密檐式实心砖塔,共有七层,正面镶有塔额,上写“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p><p class="ql-block">塔林中最高大的墓塔为金代的广慧通理禅师塔,此塔位于下塔院的中心,塔高九层,也是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前设有石供桌,塔前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株千年娑罗树。</p> <p class="ql-block">塔林中埋葬僧人最多的墓塔是“十方普同塔”。十方普同塔位于金代广慧通理禅师塔的东侧,为覆钵形实心砖塔。此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几百年来,塔内所埋葬的僧人难以数计,因此,此塔又称为“万人塔”。</p> <p class="ql-block">虎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