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游边城:1 三江风雨桥、黔阳古镇、茶峒古镇

汤任远

<p class="ql-block">一本小说成就一座城,在国内外都已不是稀罕事。1934年沈从文写作了一本小说《边城》,老先生一定想不到多年后成就了湘西边陲小镇茶峒,2005年,茶峒为此更名“边城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旅行社设计了一条包括边城的旅游路线,于是,也成就了我的这次跟团旅游。4月7-11日,五天之内,我们游走于桂湘黔渝三省一市的众多边境城镇之间,所以,我干脆以边城为题,既包含狭义的边城,也包含广义的“边城”。</p> 广西省三江侗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楼桥之乡”,现存200余座风雨桥(还有230余座鼓楼)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座,我们第一站游览的是三江宜阳风雨桥。它横跨浔江之上,融合侗族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工程技术,兼具交通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重要文化地标。<br><br> 风雨桥周围青山如黛,碧水长流,近旁几支盛开的泡桐花,像顽皮的少女拥向古朴的桥头塔楼,讲述着岁月静好的故事。 来到廊桥上层远眺,其巨大的规模令人惊讶。全长399.6米,宽28米,桥身两侧各建6座亭塔,东西桥头门楼由5个亭塔组成,象征当地侗、苗、瑶、壮、汉五个民族的团结。桥高19.52米,对应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年份(1952年),桥檐七层则寓意2022年通车时自治县成立70周年。<br> 其建造采用侗族传统木构技艺,全桥无一颗铁钉,仅以榫卯衔接,展现了侗族木匠的高超技艺。<br> <p class="ql-block">桥分两层,下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交通功能;上层为木构风雨廊桥,兼具遮风避雨、休憩观景的公共空间功能。</p> 侗族视风雨桥为“福桥”,认为能“镇邪留财”,守护村寨的福气与平安。宜阳桥的亭塔布局与装饰细节(如民族图腾、历史数字符号)强化了侗族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共融的象征。<br> 从桥上远观县城所在地古宜镇,浔江穿镇而过,一派秀水青山的如画田园。这里地处桂、湘、黔三省交界处,也有“鸡鸣三省”之称。<br> 黔阳古城,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黔城镇,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街巷格局及原生态居民生活场景,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br> 黔阳古城以“活态古城”著称,既保有明清街巷的完整肌理,又延续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古城内约90%为原住民,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街巷里随处可见老人们在路边安逸地闲聊,小猫小狗在一旁做伴,生活气息浓郁。而且,当地居民都很热情友善,愿意与我们聊天,令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br> 古城街巷系统以“九街十八巷”闻名,名称与其历史功能、建筑特色紧密相关,深含文化底蕴。如南正街是黔阳古城的商贸中心,两侧多为明清时期的窨子屋,前店后坊。上河街、下河街以会馆和码头文化为主,历史上是商贾云集、货物中转的重要区域。玉壶巷得名于王昌龄诗句,宝山书院巷因北宋宝山书院得名。<br> 走在古城街巷中,古迹、古宅目不暇接。少伯井,相传为王昌龄谪贬任尉时所建。清顺治年间,黔阳古城被围困,百姓靠此井水生活,为感谢王昌龄掘井之恩,遂将此井命名为"少伯井"。(注:龙标县,即黔阳县古称,黔阳县后并入洪江市。)<br> 渤海世第,清道光年间黔阳县令龙光甸之子龙启瑞被"少伯井"故事所感动,于少伯井附近挖了一口井,后龙启瑞高中状元,人们便将此并命名为"状元井"。不久,,举人高思慧(据说是渤海王子孙)修建窨子屋,取名"渤海世第",将状元井圈于院内。<br> 文庙,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现存遗址以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复建为基础。文庙是黔阳古城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宋元明清时期为沅水上游文教中心,辐射湘黔桂交界地区。黔阳历代出状元2人、进士24人、举人75人,江西瑞州知府宋以方、四川按察使王有为等均曾在此求学。<br> 晋阳世第,黔阳县唐氏后裔世居地。唐氏祖先,始祖唐尧,即尧帝,曾受封于唐(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其后裔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以国为姓,称唐氏,经历四千三百余年。此人家乃晋阳唐氏后裔,故府名"晋阳世第"。<br> 浴兰小室,清末,擅书法的杨景山弃官从商,于此间购置瓦屋三栋,植以芝兰,名之"浴兰小室"。其子杨于茂,清末民初书法家,今山东、江西及湖南博物馆、黔阳古城芙蓉楼均存有其墨迹和石刻;其长孙杨周震书法为蒋介石所称善,驰名江浙;次孙杨周怀,曾荣获海峡两岸"王子杯"书法大赛创作奖。因此,人们又将"浴兰小室"称之为"书法世家"。<br> 明代木屋,明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向以箴故居,为明代早期木质结构建筑,抬梁式斗拱结构,建筑面积280㎡。抬梁式结构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br> 王有为故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建筑面积480㎡。王有为乃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河南归德府、浙江嘉兴府知府,晋升四川等处按察使司副使。因不满奸臣严嵩父子当权,借丁忧致仕不起,两辞朝廷优聘,悠游林下三十年,人谓其有汉时"二疏遗风"。两度主讲宝山书院,黔阳学政为之一新,进士杨正芯、举人向大有等人皆出其门下。<br> 节孝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官方推行节孝文化的核心场所。1926年起先后作为国民党县党部、县参议院、《黔阳民报》社等机构办公地。<br> 1938-1939年,军统副局长戴笠在此设立“中央警官学校黔阳特训班”,其左厢房为戴笠临时住所。现辟为“戴笠与军统黔阳特训班陈列馆”,展示抗战时期情报训练史料。<br> 为了发展旅游,黔阳古城也在妆扮自己,主街上也有商店,但是回想起来对这里的商店几乎没什么印象,而且离开南正街,见到的只有民居和当地居民。绝对不像许多景区,主街甚至全部都被外地商人所占领。<br> 在一些古老的宅院里,还能见到这样的传统手艺人,或者民间工艺品和非遗产品展示。可惜我们到达时已经下午6点,许多地方都关门了。<br> 黔阳古城城墙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如今仅存不足1000米城墙根。中正门(原安远门)是古城现存最完整的城门,门楼悬挂戴笠题写的“中正门”匾额。周边街巷如老爷巷、钟鼓楼街等,曾是官署和文人活动区域,现存县衙遗址、文庙等历史建筑。<br> 走出中正门,来到沅江边,距离“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仅有几百米距离,可惜1小时的时限快到了,我们只能怀着遗憾快步赶往集合点。王昌龄于唐天宝七年(748年)被贬为龙标县尉,任职约七年。他在龙标城东修建芙蓉楼,用于宴宾送客、饮酒赋诗,并在此写下名篇《芙蓉楼送辛渐》。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绝句,被传诵至今。<br> 茶峒古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地处湘、黔、渝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这里不仅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原型地,更是一座融合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独特古镇。<br> 走在进镇的路上,居高临下俯瞰清水江,碧绿清澈。临江绿树掩映下,几位游客坐在岸边,兴奋地观赏眼前美景。她们何尝不也是景中之人?<br> 平水期清水江的宽度仅大约30米,隔江望去,重庆市秀山县的洪安镇就在眼前。对面是差不多的山,差不多的吊脚楼,传统的拉拉渡和游船不停地来往重庆与湖南之间。<br> 当然,眼光所及,如今上下游还各建有一座大桥,方便两地交往。<br> 穿过这座木制牌坊,就进入古镇的小街小巷。翠翠是小说《边城》中的主人公,自然精明的商家们不会放过这张名片,我们经过的一家客栈,就命名“翠翠客栈”。<br> 在一家宅院前发现一件从未见过的门当,据查这是青石吸水兽,也叫蚣蝮(gōng fù),是“龙生九子”之一。在传统民俗文化中为聚财兽,是具有吸财、聚财寓意的祥瑞之物,常作为庭院、别墅、会所等地的石雕摆件。<br> “沈从文旅居地”如今是茶峒的重要景点,里面布置了生活场景,也有图文介绍。据查,他生于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家庭,14岁小学毕业后投身行伍,随湘西土著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亲历底层社会与军阀混战的动荡。1922年随军队换防时途经茶峒,仅在此地短暂停留了三天,但茶峒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以及清水江畔的渡口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br> 沈从文当年秋季赴京报考燕京大学未果,转而旁听课程、自学写作,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正式走上文学道路。1929年任教于吴淞中国公学,1930年代先后在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文学。1934年,他重返湘西探亲,沿途观察到的社会变迁与故土记忆交织,遂将茶峒作为湘西缩影,通过《边城》描绘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侵染的“世外桃源”。<br> 他笔下的茶峒融合了湘西多地(如凤凰、沅陵、洪安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质,清水江的渡船、翠翠的纯真、老船夫的坚守,都成为“人性美”与“自然美”的载体。沈从文在自传中强调,其写作意图是“使读者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br> 一条江孕育了一座城,清水江既是两省一市的界河,也是茶峒的灵魂。历史上清水江是湘西最重要的水运通道,沈从文《边城》的文学影响力,如今又使其转型为文化地标。走在“清波漾漾”的江边,不禁想起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萌芽于江畔,老船夫的渡船维系着三省人情,端午赛龙舟、捉鸭子的民俗活动更以江水为舞台。<br> 如今的清水江仍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更重要的是担起了文旅功能。江上的花船和“水上集市”自然是为游客设置的,不过也算是为美丽的清水江锦上添花。民族服装旅拍,学生们集体写生,也都成了江畔的风景。<br> 翠翠岛,原名“三不管岛”,因位于湖南、重庆、贵州交界处,历史上长期处于行政管辖的模糊地带。2005年茶峒镇更名为“边城镇”后,该岛被命名为“翠翠岛”。翠翠塑像高9米,采用汉白玉材质,她手持野花,身旁伴有一只黄狗,等待心上人傩送归来,呼应小说结尾的凄美意境。<br> 小白塔,是沈从文《边城》中标志性场景,象征守护与等待。塔下的翠翠居是《边城》中翠翠与爷爷的居所,屋内陈设高度还原小说描述,门前岩石上有“翠翠与黄狗晒太阳”的雕塑场景。这里距离我们的集合点已相当远,因时间紧张,我只能在山下拍一张照片就匆匆离开。<br> 一位篾匠正在干活,用传统手艺做些日常用品。虽然这种产品如今不一定有人买,但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遗存,在古镇里应有其一席之地。<br> 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渡江指挥所。1949年11月6日,第二野战军3兵团12军106团的先头部队从湖南花垣县直抵茶峒镇的清水江畔。为再现那段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在当年的渡江前哨恢复重建指挥所,以图文并茂、实物并举的形式,讲述了渡江前后的历史史实。<br> 我们在这个古渡口体验了一次拉拉渡。早期的拉拉渡是用粗麻绳横贯清水江两岸,渡船通过竹环套住麻绳,船夫手拉麻绳牵引渡船过江。后来用竹缆与铁环代替麻绳与竹环,如今升级为钢缆。两位船工一前一后用带凹槽的木棒(拉槌)作牵引工具,大大减少了人力消耗。<br> 我们在重庆的洪安镇街上走了走,满街飘着麻辣火锅味儿,这里也打翠翠牌,宣传“三省煮一锅”。<br> 万年台始建于清代商贸码头兴盛时期,每逢赶集日(农历三、六、九)上演辰河高腔、阳戏等地方剧种,吸引三省商贾民众。1949年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时,曾在此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如今的文化广场上,还可见晾晒大量柑橘皮,但不知是做什么用的。<br> 洪安二野司令部旧址。1949年11月6日,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11月30日,刘伯承(二野司令员)、邓小平(二野政委)、李达(二野参谋长)等首长进入洪安,司令部驻扎在码头上街口处和复兴银行,当晚整个洪安街灯火通明,人们欢呼雀跃,如同过节一般。 我们最后自费乘机动船,在江上开了几分钟,随即上岸观赏“一脚踏三省”石碑。石碑上部正面刻着“中国边城茶峒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下部大字刻着“一脚踏三省,两侧面江处分别刻着“重庆”和“贵州”,背江处刻着“湖南”。这里成了最火的游客打卡拍照处。 <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Pura 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rzxi5m"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边城:2 酉阳桃花源、蒲花暗河、濯水风雨廊桥、叠石花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v3179j"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边城:3 苗王城、朱砂古镇、安江农校</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