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融启新程 语润八方育菁华 —— 广州外国语培训学习第二天

冰朵楚楚

<p class="ql-block">在千年商都的人文氤氲中,一场汇聚多学科智慧的学习盛宴于广州拉开帷幕。语文的人文底蕴、数学的逻辑思维、外语的国际视野、理化的实践真知在此交融碰撞,打破学科壁垒,编织成独特的知识网络。老师们以多元视角为引,以跨学科融合为径,带领我们在语言学习中探索不同领域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分学科进行听课研讨。</p> <p class="ql-block">道德与法治组评课:听了陈老师一节试卷讲评课,这是一节优秀的政治讲评课范例,教学目标明确,逻辑思维清晰,成功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教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学目标达成度良好。陈老师采用智慧课堂,把学生错题数据采集,针对易错点易混点,讲解答题思路,答题技巧,呈现优秀答卷,作为范例,学生找差距,弥不足。建议进一步优化细节设计,更强化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p> <p class="ql-block">英语组评课:</p><p class="ql-block">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英语课,深感其是一堂兼具深度与活力的优质课程,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示范。</p><p class="ql-block">一、教学目标与逻辑</p><p class="ql-block">王老师教学目标明确,围绕教材中熊猫主题展开,旨在提升学生语言知识运用与表达能力。课程逻辑清晰,从词汇学习自然过渡到文本分析,环环相扣。以 “学生做 puzzle 练习” 引入词汇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为后续文本学习奠定基础。接着借助 “Fact File (Pandas)” 环节,让学生利用分组发音、词汇呈现方式了解熊猫信息并自由交流,自然切入对课文《The Giant Panda》(Module 3)的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知识的吸收与内化。</p><p class="ql-block">二、教学方法与技巧</p><p class="ql-block">教学方法运用灵活且有效。在词汇教学中,通过 “explain”“take”“trend”“pushy” 等词汇的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运用,采用互动方式,如 “现场点楚” 等,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让词汇学习不再枯燥。文本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课本 P67 文章中划出不懂或想分享的句子短语并讨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设置问题 “Why do pandas like bamboo?”,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本背后的知识。</p><p class="ql-block">三、教师素养与课堂驾驭</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展现出扎实的英语专业素养,口语流利、发音标准,课堂指令清晰简洁。在课堂驾驭方面,能有效把控节奏,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与方式。面对学生讨论中的不同观点,给予及时回应与引导,营造出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p><p class="ql-block">四、教学效果与达成度</p><p class="ql-block">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参与热情高,积极投入词汇练习、文本讨论等活动,在互动中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能跟随老师节奏理解词汇含义、梳理文章脉络,达成了知识传授的目标。通过讨论、问答等环节,锻炼了学生听说读等语言技能,实现了能力培养的目的。同时,借助熊猫主题渗透保护动物等情感教育,达成价值引领。</p><p class="ql-block">五、收获与感悟</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学习了王老师的授课模式后,我们可在以下方面优化:一是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如引入熊猫相关的英文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感受更真实的语言情境,增强学习兴趣;二是强化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如教授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文本阅读技巧等,提升学习效率;三是在高阶思维训练上,增加更多开放性问题和批判性思考任务,如让学生对比不同动物生存现状并提出保护建议,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听完课后,老师们与上课老师做深入交流。</p> <p class="ql-block">分小组研讨。</p> <p class="ql-block">天河外国语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以语言优势为桥梁,扎根岭南文化,链接全球议题,通过 “真实问题驱动、跨学科协作、社会价值落地” 的模式,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为实践教育提供了创新范本。</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文学鉴赏中感悟语言的精妙,在逻辑推导中锤炼表达的严谨,在跨文化对比中拓宽国际视野。我们将这段学习经历转化为教育创新的灵感源泉,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打破学科边界,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时代新人。愿我们带着这份跨界共研的热忱,继续奔赴下一场知识的山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