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之旅(二)~泉州之行

红杉树

<p class="ql-block">  4月16日去泉州,一路上风景如画,坐在车上一路赏不完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用生蚝壳砌墙,彰显南方海岛特色。</p> <p class="ql-block">  到达泉州,免费给女士簪花,到处是簪花好的美女们,美少女簪花更加美艳靓丽,中老年女士簪完花,显得更加优雅知性富贵。</p> <p class="ql-block">  泉州簪花是中国古代头饰的一种,起源于唐宋时期,最初为宫廷和贵族女性的发饰。它象征美丽、高贵和幸福,并在泉州多元文化中融合了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泉州簪花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泉州簪花象征美丽、高贵和幸福,起源于唐宋时期,融合多元文化,现代仍具文化价值,常用于婚嫁礼品,寓意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  泉州簪花制作工艺繁琐,需多道工序如削丝、铺线、镶嵌、上色,材料多样,款式包括梅花、兰花等,寓意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原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更名。历经唐宋元明清修缮扩建,宋代规模最大,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最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是南宋朱熹所撰的寺门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现存实物为弘一法师亲笔题写的漆红金字匾额。该联精准概括了泉州作为宗教文化名城的特质,常被官方史料和现代文旅宣传引用。此外,游客在社交媒体中流行的“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等文案也具有一定传播度。</p> <p class="ql-block">茂盛的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双塔建造于南宋时期,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特点,宋代建筑具有侧角明显、斗拱和石柱比例硕大、覆盆式柱础等特点,这在东西双塔上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中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p> <p class="ql-block">到处开满枝头的芒果花</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海上的桥就是著名的洛阳桥,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并不在洛阳,而是在泉州。</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前后历时六年。该桥作为古代四大名桥之一,首创筏形基础和牡蛎固基技术,现存桥长834米,历经千年修复仍保持基本结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工程技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筏形基础‌:首创分水尖船形桥墩,有效化解水流冲击‌‌。</p><p class="ql-block">‌牡蛎固基‌:利用牡蛎分泌物粘结石材,形成天然胶合剂‌‌2‌。</p><p class="ql-block">‌浮运架梁‌:借助潮汐涨落完成巨型石板(最大15吨)安装‌‌。</p><p class="ql-block">现存46座船形桥墩、500根雕花栏柱、24尊石狮及9座镇风石塔,桥面保留大量宋代至清代的碑刻书丹遗存,中亭「天下第一桥」石匾尤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始建于北宋,蔡襄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泉州太守蔡襄</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晚饭自理,有幸尝到厦门美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