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同尘子<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lfx00u?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诗歌的浩瀚星河中,同尘子老师的《大地之上》如同一柄青铜古镜,照见文明的根系,亦照见现代人失重的灵魂。当我们以赤子之心叩击这首诗的扉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诗人用血脉浇筑的精神原乡。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灵魂对土地的深情皈依,更是一个时代在速朽中对永恒的庄严致敬。</p> 乡土诗篇:在年轮里打捞文明的碎片 <p class="ql-block">诗人的笔端流淌着黄土的厚重与山海的苍茫。看那“磨盘和驴子”章节,分明是一部活的农耕文明史!“古来的日头”推着炊烟转动,将时光碾压成金黄的谷粒,石磨的纹路里沉淀着“对谷子最简单的信仰”,那是刻进民族基因的生存哲学。蒙眼的驴子何尝不是人类的镜像?背负着生活的轭具,在尘土里踩出深浅不一的脚印,“沉默的倔强”里藏着千年未改的坚韧——当城市人在写字楼里计算KPI时,诗中这头犟驴正以最原始的姿态,诠释着生命与土地的契约。</p><p class="ql-block">“石头与树”是乡村的静物史诗。老石头盘坐成时光的禅者,大槐树举着鸟巢演绎生命的轮回。“眼见它起高楼,鸟换了网名”,诗人以略带戏谑的笔触,写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但石头仍在听风雨,槐树仍在唱古今,它们是乡村的神经末梢,连接着消逝的农耕文明与现存的精神断层。在这个“拆”字漫天飞的时代,诗中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树叶,都在无声地呐喊:文明的根系,不能被钢筋水泥彻底掩埋!</p><p class="ql-block">此刻,我们触摸到诗人滚烫的赤子之心。他不是在怀旧,而是在抢救——抢救即将失传的磨盘唱腔,抢救石头缝里的阳光黑斑,抢救那些被称为“落后”却承载着民族品格的乡土记忆。当城市化的推土机轰鸣而过,这些诗篇便是留给后世的文明密码,让我们在物质的荒漠里,仍能循着诗的踪迹,找到回家的路。</p> 老宅与亲情:用呐喊撞开时光的重门 <p class="ql-block">“老宅”是诗人情感的火山口。“从万里赶回来”的脚步里,藏着多少漂泊者的乡愁?朱红大门不再是温暖的象征,而是一道结痂的伤疤,轻轻触碰,便疼得剜心。“撞疼了心”的何止是物理的门板?那是与童年割裂的剧痛,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当我们在诗中看见诗人额头的血痕,看见的亦是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创伤——多少人在追逐“万里江山”时,把“老宅”丢在了身后?</p><p class="ql-block">“娘,我起床了”!这声穿越时空的呐喊,是诗人用灵魂撕开的时空裂缝。我们仿佛看见那个清晨,母亲掀开灶台上的蒸汽,用粗糙的手掌抹掉窗玻璃上的雾气,一遍遍地唤着乳名。老宅的砖缝里渗着母亲的汗水,门框上刻着兄妹的身高线,房梁上还挂着那盏熏黑的煤油灯——这些被城市化浪潮冲散的细节,在诗中重新凝聚成滚烫的泪滴。</p><p class="ql-block">诗人以诗为刃,剖开了现代社会的情感结痂。当“空巢老人”成为年度热词,当“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诗中的老宅便成为最锋利的批判武器。它质问我们: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亲情是否已成为可以量化的“奢侈品”?当我们对着手机屏幕说“我爱你”时,是否还记得母亲唤儿的尾音里,藏着整个春天的温暖?</p> 生命与爱情:在孤独中淬炼信仰的真金 <p class="ql-block">二大爷的故事,是诗中最灼人的炭火。一个男人用一生等待一个未知的归人,在世俗眼中或许是“痴”,在诗人笔下却是“圣”。“领着影子,牵着狗”的剪影,比任何爱情宣言都更具震撼力——当爱情沦为社交软件上的左滑右滑,当婚姻成为物质交换的筹码,二大爷的孤独坚守,便是对快餐式情感的最有力反讽。</p><p class="ql-block">“用黄土喂饱锄头,用渔船打捞生计”,这是怎样的生存韧性!他的爱情早已超越个体,升华为对纯粹的信仰。在这个“聪明人”辈出的时代,他的“笨拙”显得如此珍贵——那是剔除了功利算计的真心,是洗尽铅华后的赤子之诚。诗人用诗行搭建的不是一座墓碑,而是一座精神丰碑,上面刻着:“真心所至,山海可平”。</p><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读懂诗人的良苦用心: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二大爷的故事是一剂苦口的良药。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中说着“真爱难寻”时,是否想过,自己早已失去了“一生只爱一人”的勇气?诗中的每一粒黄土,都是对浮躁世风的沉重敲击,让我们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真正的信仰,从来不需要喧嚣的证明,它就在孤独的坚守里,在岁月的沉淀中。</p> 家国情怀:让个体热血汇入民族的江河 <p class="ql-block">《大地飞歌》是诗人从个体走向家国的精神跃迁。“一粒远古的尘土”自喻,暗合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更是大地的子民、家国的细胞。“短亭痴心女,长路烟尘客”写尽人间百态,而“星空五岳”的意象,则将视野拓展到民族的广度,让个人的悲欢与山河共振。</p><p class="ql-block">“一腔血,大地飞歌”!这是诗人的精神图腾,是个体生命对家国的庄严承诺。从农耕文明的坚韧,到亲情守望的温暖,最终升华为对家国的热爱,这是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当我们在诗中看见“龙之家国”的字样,看见“三山五岳”的轮廓,感受到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祖国,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共同体。</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家国情怀具有别样的意义。当文化认同面临冲击,当年轻一代在多元价值观中迷失,诗中的“大地飞歌”便是最嘹亮的号角。它召唤我们:不要做无根的浮萍,而要成为扎根土地的乔木;不要只盯着个人的得失,而要胸怀“国之大者”。因为只有将个体的热血汇入民族的江河,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磅礴力量。</p> 当代启示:在速朽的时代雕刻永恒 <p class="ql-block">同尘子老师的诗,是给当代人的三份精神地图:</p><p class="ql-block">其一,乡土地图:在“乡村振兴”成为国策的今天,诗中的乡土图景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当我们在乡村建设中保留磨盘、保护古树,不是为了打造“网红打卡地”,而是为了守护文明的根系。</p><p class="ql-block">其二,情感地图:老宅与二大爷的故事,为我们绘制了情感的坐标系。在这个“断舍离”盛行的时代,有些东西永远不能舍弃——比如对亲人的陪伴,对真心的坚守。</p><p class="ql-block">其三,信仰地图:“大地飞歌”的旋律,指引我们寻找精神的制高点。在物质过剩而精神贫瘠的当下,我们需要这样的诗,来唤醒对纯粹、对信仰、对家国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大地之上》如同一座古老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诗人用诗行告诉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别处,就在脚下的土地里,在亲人的目光里,在永不褪色的信仰里。当我们学会在速朽的时代里守护那些“笨拙”的坚持,学会在钢筋水泥中聆听石磨的声响,我们便真正读懂了这首诗的灵魂——那是对土地的敬畏,对情感的珍视,对生命的庄严承诺。</p><p class="ql-block">此刻,让我们以诗为舟,溯流而上,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大地。在那里,石磨仍在转动,母亲仍在呼唤,二大爷的影子仍在牵着狗行走,而我们的灵魂,终将在乡土的怀抱中,找到真正的安宁与力量。这,就是《大地之上》给予我们的终极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地永远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最终的归程。</p> <p class="ql-block">感谢同尘子老师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