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书声与江潮 ‍~写在4·23世界读书日

彤 云 一 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月二十三日,当梧桐絮裹着旧书页掠过新街口,这座城便有了双重的震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七十六年前,百万雄师渡江的轰鸣,与今日书页翻动的沙响,在时光的褶皱里悄然共振。渡江胜利纪念碑前的白玉兰记得,那年红旗漫卷时,挎枪的战士怀里揣着《新民主主义论》;如今中山陵下的旧书摊前,总能看到老兵用颤巍巍的手,把泛黄的《七律》诗集递给穿校服的少年。</b></p><p class="ql-block"><b> 长江水托起过木船也托起万吨书舟,总统府门楼的月光曾照亮刺刀也浸润着夜读的灯。那些被战火淬炼过的铅字,如今在和平的春风里抽芽——当孩子们在渡江胜利纪念馆诵读《青春之歌》,当年的枪炮声便化作平仄,硝烟散作墨香。一个日子,两种觉醒:一种用热血劈开长夜,一种以文字延续光明。江风翻动的不只是史册,更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潮信。</b></p> <p class="ql-block"><b>南京人爱读书是出了名的</b></p> <p class="ql-block"><b>南京的图书馆和书店遍布大街小巷</b></p> <p class="ql-block"><b>我的天地。在我年逾古稀的生命里,阅读是最大的乐趣</b></p> <p class="ql-block"><b>  书山有径,学海无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们,尽管物质生活十分匮乏,既没有普及电视更没有手机,但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很多人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使自己与众不同。</b></p><p class="ql-block"><b> 老藤椅的扶手上,一道油润的深痕蜿蜒如藤。那是我和逝去多年的老伴几十年如一日摩挲书脊留下的印记,年轮般记载着与文字相伴的岁月。晨光漫过紫藤花架时,我总爱把《简·爱》《百年孤独》搁在膝头,任凭书页间夹着的玉兰标本在风里沙沙作响。</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我的书柜几经搬家,早已像棵老槐树,枝桠间结满各色果实。契诃夫剧作集挨着泛黄的《声律启蒙》,存在主义哲学论著与《本草纲目》比肩而立。孙辈们总说这柜子该换成智能书库,我却固执地守着这些老友——每道折痕都是往事的路标,每枚藏书章都是时光的邮戳。</b></p><p class="ql-block"><b> 暮色渐浓时,我常望着满架书籍出神。那些在饥馑年代滋养过灵魂的文字,在动荡岁月里构筑的避难所,此刻都化作温暖的光晕。窗台上新插的晚香玉轻轻摇曳,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无数双手从书页间伸来:曹雪芹的、鲁迅的、托尔斯泰的、雨果的、伍尔夫的…还有当年躲在被窝里抄书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世界读书日将至,楼下传来孩子们诵读《小王子》的清音。我抚摸着《诗经》毛边纸粗糙的肌理,忽然觉得这些沉默的书脊,原是通往永恒的栈桥。</b></p> <p class="ql-block"><b>  多年的努力,我的文字也变成了铅字。感谢美篇这个平台,感谢美友和广大读者,是你们鼓舞了我,给了我勇气做我自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感 谢 浏 览 彤 云 致 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