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医不仅仅是能治病、养生的医学,还是内涵天地之道的学问,甚至可以说是涵盖了哲学的大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从脏腑和阴阳来论,它更强调阴阳;从形与气来论,它更强调气;从可见(有)和不可见(无)来论,它更强调不可见。</p><p class="ql-block"> 清末名医郑钦安先生在他的《医理真传》中说:“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读了这句话当时我被震撼了,唐以后的书难见气论,脾胃论、营卫论、温病论……这实在是与现代人相去甚远的看法,现在说个脏腑、说个心啊肺啊肝啊什么的,还靠谱,若是提什么阴阳,谈什么气,那还不子虚乌有了!而作为中医人,这个观念却必须摆正,我们眼中甚至可以没有脏腑,但,一刻都不能没有阴阳,不能没有气,“一气周流”。但,我必须强调阴阳是一体的,可分不可离,包括内外、前后、正反等等,都是在讲是一不是二。这就是“炁”、“道”!</p><p class="ql-block"> 前后、正反都是阴阳的一体两面,这个比较好理解,内外也是一体的,身体和外面也是一体的,这个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那么我举个例子看看好理解不?我救助过鹰、天鹅、大雁,我也吃过大鵝、鸭子,但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鹰、天鹅、大雁骨头壁非常薄,骨髓非常少,骨腔里面更接近于“空”,这是“无”;大鵝、鸭的骨头壁就厚了多了,里面有蜂窝状的结构,这是“有”。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正因为鹰、天鹅、大雁的骨头壁薄,骨腔更接近于空,使其更内外相应……才使得它们更擅于飞翔。</p><p class="ql-block"> 再举个例子,瑜伽理论认为,人体经脉有7个重要的能量点,被称为“七轮”。最底层的根轮,或者叫海底轮,对应的就是臀部和生殖器官那里。另外,你要去问练武术人的或者道士,他们会告诉你:练身体说到底就是练一个好胯。所以练武的人第一步就是蹲马步,道家养生最常用的就是站桩,都是在练胯。臀和胯那里是什么地方啊?它是产生生命的地方。所以,它当然是生命能量最底层的来源。这就跟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也对上了。这种心理学认为,性能量是人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所有的艺术和创造力都是性能量的转化。一个人的肾阳足,他的臀部就是饱满的,是被气充起来的;反之,人衰老时先衰的就是臀部,屁股越来越瘪,不够立体,就显得胯好像很大,然后循环不畅,气下不去,腿上没有气血,皮肤松弛,看着还很细。所以,古代男的娶妻总是找丰乳肥臀的,并不是说胖瘦,而是指气的饱满。饱满的臀部意味着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气是一体的,气中有我,我中有气,这样就引申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合一”、“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 “合一”指不同事物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合一”常被用来描述个体与宇宙、与自然、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状态。这种状态超越了二元对立,实现了真正的内在平和与外在和谐。通常将“无我”与“合一”结合起来理解,“合一无我”即是指个体在超越自我意识的同时,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在这种境界下,个体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感受到自己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内在平静和喜悦,以及对他人的深切同情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合一无我”的实践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追求。通过冥想、打坐、站桩等方式,我们可以尝试逐渐放下自我意识,融入宇宙的洪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宽容、更加慈悲,同时也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存在。</p> <p class="ql-block"> 这个方式就是古中医的“内证”范畴,对提高医术、医德非常好的。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个决定的:一篇文章、一幅字画、一件事情……就像都是爱,不同的人对爱是绝对不一样的:强大的人给出的爱是允许,恐惧的人给出的爱是控制,丰盛的人给出的爱是滋养,匮乏的人给出的爱是期待,外求的人给出的爱是教化,内求的人给出的爱是感化,自私的人给出的爱是筹码,慈悲的人给出的爱是看见,智慧的人给出的爱是启发,无知的人给出的爱是打压,骗子给出的爱是泯灭,而这世上真爱只有一种,就是无条件的爱你。</p><p class="ql-block"> 勇敢的人给出的爱是鼓舞,怯懦的人给出的爱是劝阻,豁达的人给出的爱是包容,狭隘的人给出的爱是计较,冲动的人给出的爱是催促,沉稳的人给出的爱是引导,贪婪的人给出的爱是索取,无私的人给出的爱是奉献,博学的人给出的爱是启迪,浅薄的人给出的爱是贬低,骗子给出的爱是欺榨,而这世间至善只有一种,就是纯粹的为你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回到《道德经》上的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初始的极速膨胀被我们定义为阳,紧接着一个与碰撞相对的力量被定义为阴,这个态势或格局用“负阴而抱阳”来描绘,是相当符合的。其实,不仅宇宙初始如此,万物的构成也都是这样。那么负阴而抱阳的态势何以恰到好处?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何以做到“阴平阳秘”?从而既不塌陷,也不因为过度膨胀而走向分离。这边是“冲气以为和”的作用。冲气是什么?怎样能“以为和”呢?这里可有不同的理解,冲气亦即冲突之气,其实质就是阴阳。冲亦为和,故有冲和之谓。而我更觉得在此处直接“冫”是为阴阳,是为相对,是为矛盾冲突,那依什么才能化解呢?只有中!中则有和,这便是冲意所在,亦就是冲气何以为和之根本!</p><p class="ql-block"> 《素问.三部九候论》在谈到治疗的时候反复强调: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无问其病,就是不管你是什么病,是感冒发烧还是肿瘤,原则都一样,都是“以平为期”!这一点也可说是中医最特别的地方,或者是中医最不易为西医理解的地方。我在过去谈到全科的时候,提及过这个问题,一位称职的中医,他能够治疗感冒,那么,他也就能够治疗肿瘤。当然难度上会有差异,但理法上,甚至方药、方针上,都没有差异。如果认为不一样,认为有差异,那么实际上他已然离开中医的本位了。他可能以为像肿瘤这么严重的病,西医都要放上化疗了,中医不应该也有些特别的辨证方法吗?其实没有!都一样,都是以平为期!所以当一个感冒的病人要用桂枝汤时,我们给他用桂枝汤,而当一个肿瘤的病人患的是桂枝证,我们一样的也要用桂枝汤!有关上述这个原则,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第58条有一个类似的提法:“凡病,若吐、若下、若发汗、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医聖在这里也很肯定地指出了“凡病”,就是不管你什么病,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实现阴阳自和,那就一定会获得痊愈。为什么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祖?为什么桂枝汤在《伤寒论》里面有最为广泛的运用?就因为它在和合阴阳上有特殊的立意。</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针灸同样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我们取穴下针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阴阳自和。阴阳自和实际上就是以平为期,那么平自哪来?何以自和?因为有中,有中则能平,有中则有和!我们取穴原则就是要符合阴阳的法则,只要它符合同气相求、同级相应、阴阳互感,那么,它就会生出很多妙用。如果离开这些原则,即便这些穴位原来有这些功用,它也会失效。这看上去有一点像是随心所欲,但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即古人所谓的“不得其心焉得其术”,这个“心”就如刚讲的“爱”一样的,这并不玄乎。比如我工作之余拿出时间去打太极、站桩、打坐、弹琴、写作,其实只是为了安顿一下这颗心: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真炁流注是对针灸的最高致礼。</p><p class="ql-block"> 其实每天的病人很多,我还做那么多的事,我是想表达如果专注于解决疾病,可能创造的是更多的疾病;如果将人的身心视为整体,甚至将天地人视为整体,那么可能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更不可思议的事,很多人起初用我们的方法创造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后来慢慢的就不灵了,不但治不好患者,自己也疾病缠身了,我想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可能是“心”的系统问题吧?所以说“不忘初心”非常重要的。中医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学习并实践中医也是此生极有意义的事情,千万要珍惜。“人生难得,正法难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美篇:非遗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微信公众号:一叶心经</p><p class="ql-block">如需请书请添加微信:151957308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