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上一篇《临汾巡游》记述了4月14到16日游玩汾城古建筑群、广胜寺、隰县小西天和太符观的情况。</div><div>4月16日晚,住在介休市。</div>介休市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div>中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也发源于介休。</div> 在介休,与琉璃有关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比皆是。随便走进一处,均可见其古典雅致的琉璃屋脊,禅意静美,让人不禁赞叹古代匠人精美绝伦的高超技艺。 <div>4月17日,先参观介休后土庙。</div>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 后土庙坐北朝南,呈纵向双轴、南北合围布局。主要建筑有三清楼、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结成一体,十字歇山琉璃顶,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后土”之名,据介休后土庙所存碑刻铭文记载,“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略曰‘后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土也,即所谓‘皇天后土’”。 介休后土庙中院三清观左右两侧廊庑内,保存有明武宗正德年间塑制的通顶悬塑以及各种人、神形象近千尊,线条流畅,各具神态。东西配殿珍藏的“万圣朝元”近千尊彩塑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系列群神像。 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又来到了祆神楼。 祆教,诞生在古老的波斯,它的创立者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主神为阿胡拉马兹达。祆教对圣火有着很高的崇敬,所以也称为“拜火教”。在祆教教义里,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都是神兽;数字“三”代表吉祥如意。祆教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不仅比佛教输入的时间晚,而且也没有像佛教那样在中国扎根发芽,形成气候。 祆神楼为中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 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 <div>祆神楼建筑风格特殊,瑰丽壮观,与鹳雀楼、秋风楼、飞云楼齐名,被誉为“三晋四大名楼”。</div> 1996年11月20日,祆神楼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义同天。 太和岩牌楼,被当地人称为“琉璃牌坊”,原为真武庙(已毁)门前牌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太和岩牌楼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歇山黄琉璃瓦顶。 明间设七踩三翘斗拱七攒,次间置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五攒,明、次间额枋斗拱、门楣牌匾、勾滴瓦垄、吻兽脊饰及各种花卉图案、文字等全用黄、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 太和岩牌楼饰件内容丰富,无论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或楹联匾额,尤其是文字措辞,既有道教的隐喻,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内涵,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琉璃艺术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典型佳作。 2006年5月,太和岩牌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午参观平遥双林寺。<br>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 ,作为“一城两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林寺则以彩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 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 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 东侧是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 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 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 夜叉的形象生动夸张。 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 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 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双林寺的这尊韦驮像高1.6米,立于千佛殿的醒目之处。他身披甲胄,左手拿着一个金刚杵,右手握拳,昂首挺胸,成丁字步站立,十分威风。他的眉头紧锁,眼睛怒视前方,表现出刚正严明的性格,颇有一种儒将风范。<div>作者对韦驮身上的甲胄和战袍的飘带处理得十分细腻,甲胄坚硬的质地和飘带的柔软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韦驮像造型夸张,全身呈S形,眼睛与头部方向相反,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外张,表现出威武勇猛,力大无比,在视觉上有明显的动势感,是历朝历代韦驮像中的佼佼者。</div> 1988年1月13日,双林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当天晚上住在平遥。</div> 4月18日参观平遥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万佛殿出檐深远的斗拱,颇有唐风遗韵。 万佛殿内的11尊彩色塑像,均为五代时期的原作,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在中国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价值珍贵。 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全身金妆,神态自如,尽显威严神圣气势。右前臂和手呈伸出状,为免其下垂力因年久有断裂之虞,雕塑艺术匠师巧妙在前臂之下添塑一组镂空莲花,既解决了脱落掉落的后顾之忧,又显得别有风韵情趣,独具匠心,令人叫绝。 万佛殿里的11尊五代塑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二金刚和二供养人。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三佛楼创建于明代,楼内保存有明代彩塑和壁画。塑像造型优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br> 两山墙壁画技巧古朴、娴熟,精心地描绘了释迦非凡的一生。 1988年1月13日,镇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制定的游览计划全部完成。5天之内,行程600公里,参观了9个国保单位。<div>下午,还掉租来的车。坐K7808从平遥到太原,再乘Z198从太原回到上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