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在,几乎不停电了。</p><p class="ql-block">而在我小时候,如果连续三天不停电,那简直就太不容易了。为了节约能源,搞过夏时制,也叫夏令时。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具体做法是:每年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3时,夏令时开始;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再将时钟拨回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1时,夏令时结束。它贯穿了我整个小学阶段,现在早不执行这个制度了。</p><p class="ql-block">夏令时开始的时候,家里墙上的挂钟下的小纽子要拽出来拧快一个小时,一般都是头一天晚上看过新闻联播的通知后,早晨起床的时候弄。</p><p class="ql-block">虽然有了夏时制,但是停电还是经常发生。尤其是夏天的停电,本来就指望电扇和吊扇的,这个时候指望不上了。天没黑还能趴在四楼窗户口看看外边一大片一大片蝙蝠从西边往东奔向水渡口方向,那个时候东边是一片农田,想来是去吃蚊子的。天黑了连长到四楼高的泡桐树都看不见了。热的要死,家里只有扇子。也没有应急灯和现在的LED手电,只有煤油灯相伴,一个大肚子鼓鼓的二十公分高的玻璃罩子,卡在三个爪子的灯座上,灯芯泡在像蓝瓷瓶洋河大曲那样的瓶子里,用的时候要把灯罩取下放一边,划着一根火柴,哧啦一声,蓝红色的火苗点燃煤油灯灯芯,再从侧面那个旋钮调节灯芯长短控制火焰大小,然后再把灯罩罩上,屋里就有了相对恒定的亮光。我比较喜欢蜡烛。火柴点燃蜡烛后头朝下,融化滴下来几滴尚未凝固的蜡油在桌面上,趁热把蜡烛牢牢按在桌上。点蜡烛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玩火。拨弄拨弄火芯子,或者把玻璃杯扣上做氧气实验,还可以把手指在火焰上横着划过来划过去,把各种可以尝试的做法都试了个遍。家里有一只搪瓷碗,里面有很多烧到最后的短蜡烛头,父亲把它们融在一起,要用的时候把碗偏过来,靠着抹布垫好,因为遮挡,那个光线就更暗了。一般做作业都是煤油灯,做到一半来电了,居民区大院前后楼都会有人喊,来电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叫喜大普奔。</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电视只有中央一套、二套,我记得还有十六频道和二十二频道。黑白电视机的旋钮跟老式的电风扇一样,咯哒咯哒地拧,旋钮的外围一圈还可以微调,一圈一圈都是活套可以转动的。现在的电视机哪儿还有什么天线,小时候电视机想要收到清楚的画面都要把电线抽到最长最大的极限,有的人家的电视机天线跟西游记和卫星一样,还有个金属的圈在上面。为了看清电视画面,一个晚上换台频道旋钮要微调多少遍,天线要长长短短左晃右扯多少回。就这样,为了看电视,还乐此不疲。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看着真过瘾,台词也耳熟能详。等到有西游记了,更是一集不落,要看多少回。黑猫警长和葫芦娃,就那几集,颠过来倒过去看也不厌烦。看电视这种娱乐方式真好。还有名人名言、英语跟我学栏目,这些高大上但小朋友看不懂的栏目。沈力奶奶做主持人印象深刻,还有为您服务栏目是个动画,后面两个汉字小人还拉扯一下,这些都是黑白电视时候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