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曾国藩日记》有感</p><p class="ql-block"> 范淑文</p><p class="ql-block"> 枕边书,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或书或报,或古或今,有时看着看着就被带入梦中。醒来时,书已经掉在地上,好笑的是,它把我哄睡了。</p><p class="ql-block"> 是夜,翻看《曾国藩日记》。</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日记自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逝世前终。跨时三十余年,撰写150余万当中,他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任皇帝。早先在道光年十九至二十五间的日记中,曾国藩饱览诗书,习字临帖,作诗三五首,看起来清静自在,尽在日日功之中。</p><p class="ql-block"> 到了咸丰年,从日记中看出,清理文件,读书成卷,作诗文札记,闲时专注围棋,出游山水,勤于宫中琐事,偶有两三月记一回。</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同治年,日记的内容丰富起来,除了读书习字,开始谈论养生话题,每篇日记就是一篇文章。这个时期大部分被书信主宰着日记,除了写给官员,更多的是写给亲人的家书。曾国藩家书的核心思想,是“修身、治学、勤俭、孝友”。曾国藩在家书中说道:“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第三要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用毕生经历去践行初心。他出身寒微,幸运的是稍有家底儿,有书可读。尽管他天资愚钝,秀才试就考了七次,但是他始终手不释卷,埋首苦读。他的学习方法很笨,不懂上句,就不读下句,不完成一天的目标,绝不休息。如此坚持,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后,一路高中举人进士,才有了后来的平步青云。</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更注重儒家伦理和实用性。他的家族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八代无废人,得益于家风的代际传递。“修身”是家庭教育的根基,因此将祖训总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宝典,其中“早扫考宝”家规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强调养成的重要性。他认为孝悌是家庭和睦的核心,要求子女“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既重物质关怀,又重精神陪伴。</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联想到早年读的《傅雷家书》,他聚焦艺术修养与人格独立,强调“赤子之心”与对美的追求。对子女日常生活规范的严格,超出常人的想象。要求子女进家门的第一件事,把鞋帽书包,码放整齐,免去出门寻找的烦恼。这个家规渐渐的成为子女的行为习惯,当他们成人后,把琐碎的时间化零为整,而受益终身。</p><p class="ql-block"> 两位贤士对生活习惯的重视和严荷的教育如出一辙。隔世跨界皆如此相似,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