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31):彭真与昔阳第一党支部

空谷闲云

<p class="ql-block">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31)</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 著</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 摇篮曲</p><p class="ql-block"> (昔阳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红色襁褓 </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 彭真与昔阳第一党支部</p><p class="ql-block"> 昔阳县委诞生后,赵武成盘算最多是党组织如何向基层舒枝展叶。</p><p class="ql-block"> 这个共产党人善于学习思考。平日里,经常阅读马列有关著作,适时学习中央、北方局、晋冀豫省委文件指示,喜欢追根问底,体会精神实质,也善于与实践融会贯通,理清工作思路,寻找现实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他想到,党的建设千头万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该从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地方首先突破,第一步必须走准、走正、走稳、走好。抓好典型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皋落村,第一个走进赵武成脑海。</p><p class="ql-block"> 初冬深夜,寂静而神秘。赵武成躺在炕头,一桩桩遥远的毗近的往事在眼前闪现,一个个向党走来积极分子的身影越来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赵邦汉,那个缘于乔增禄殉难而激发起入党心愿的高小同学,姑舅兄弟,待人诚恳,心直口快,在诸多革命行动中都有上乘表现。以种地为生的焦玺铭、赵文彬,热心家乡抗战事业,为冀西游击队筹建、抗日政府建立积极出力,在群众中很有威望。焦玺铭还是王子元发展的牺盟会员......他们像一块块璞玉,稍加雕琢便可成为革命大器。皋落村的革命基础好,人心向着抗战,有这些人组成骨干队伍,抗战烈火就会愈燃愈旺。在皋落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支部,应该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赵武成将这个想法提交县委会议讨论。会议决定先在皋落村突破,走出农村建党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书院北屋西面的小北房,煤油灯光闪烁。</p><p class="ql-block"> 县委组织部长马希贤对赵邦汉、焦玺铭、赵文彬说,“根据我们了解,你们已经学习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发展史》,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加入共产党,不能只为某个人报仇,也不是为某种个人私利。共产党员应该树立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思想。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尽管曲折漫长,最终要到达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员为实现这个理想社会,要不怕流血捐躯,不怕艰苦困难,不怕牺牲自已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一连几个晚上,小北房窗户透着亮光。初冬的夜,天很高很远,一轮皓月眨着深邃的眼睛俯瞰人间。马希贤的讲解,令大家拨云见日,心灵受到洗涤。</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马希贤代表县委宣布,经考察,赵邦汉、焦玺铭、赵文彬已具备共产党员条件,县委批准,接受你们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入党志愿书显示,赵邦汉,1914年生于皋落,23岁,师范毕业,小学教师;焦玺铭,1916年生,皋落村人,21岁,农民,牺盟会员;赵文彬,1916年出生,皋落村人,21岁,农民。介绍人,赵武成、马希贤。</p><p class="ql-block"> 深夜,寒风飕飕吹过田野,村庄静谧地躺在黑暗之中。在皋落村北头西侧,几个人悄悄走入三圣寺关帝庙。一盏煤油灯升起,破损的关老爷泥像被遮得严严实实。斑驳脱落的土坯墙上,用圪针别着一面用红布制作的镰刀斧头党旗,在昏暗灯光下,越发显得鲜红光亮。</p><p class="ql-block"> 赵邦汉、焦玺铭、赵文彬由赵武成、马希贤引领,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读当时的入党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p><p class="ql-block"> 赵武成宣布,从现在起,你们就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了,你们三个党员成立一个支部,赵邦汉任支部书记,焦玺铭任组织委员,赵文彬任宣传委员。县委机关的党员也参加你们支部活动。</p><p class="ql-block"> 昔阳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迎着抗日烽火,在边陲古镇皋落诞生。</p> <p class="ql-block">上图:抗日战争时期的彭真。</p> <p class="ql-block">  皋落党支部建立伊始,有幸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彭真亲临指导。</p><p class="ql-block"> 其时,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辽县。11月底,彭真从驻地赶赴正太路以北的晋察冀,走和(顺)东、昔(阳)东一线,长途跋涉,路经皋落。</p> <p class="ql-block">  彭真一行十几个人在皋落村居住。马匹不少,驻地的畜圈不够用,有的就拴在院里过夜,好在天气还不太冷。</p><p class="ql-block"> 赵武成陪同身材高大、一身戎装的彭真来到书院。在北屋的县委驻地,他向首长汇报县委初创情况。</p><p class="ql-block"> 彭真强调,北方局刚于15日发出文件,鉴于当前的抗战形势发生变化,进行游击战争,共产党已经成为政权与武装的主要领导者,党的建设发展必须加强。不仅要大量发展党员,还要建立地方党组织。</p><p class="ql-block"> 他问,“这里有党支部吗?”</p><p class="ql-block"> “有。皋落党支部刚刚建立。”</p><p class="ql-block"> 彭真提出参加党支部生活会,“听听基层党员同志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中午,赵武成以书院做的煎饼招待彭真。</p><p class="ql-block"> 当晚,皋落党支部成员齐聚书院北屋。赵武成、马希贤也参加会议。</p><p class="ql-block"> 在波诡云谲的抗日战场,党的高级干部与基层的新党员在太行山村相聚,成就中共党建史上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彭真首先要大家谈谈对八路军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赵武成说,“769团进驻皋落以来,一举一动受到群众赞扬,都说八路军待人和气,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助老乡担水、扫院、打柴、磨面。769团确实是军民团结战斗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赵邦汉在一旁按捺不住,几次张口又合上。待赵武成说完,便急惶惶接上,“群众就是对那伙侉兵很有意见,纪律不好,买老百姓一头猪或一只羊,只付一块钱,态度还很生硬。”</p><p class="ql-block"> ”现在兵荒马乱时期,群众生活本来困难,但侉兵一再要求宰杀耕牛犒劳部队。为照顾影响,三高校长赵邦藩自愿把自己喂的一头四五百斤肥猪送给部队,这才了事。”赵文彬、焦玺铭接着补充。</p><p class="ql-block"> “侉兵?”彭真有点不解,转身眼瞅着赵武成。</p><p class="ql-block"> 赵武成说,“冀西游击队曾在皋落驻扎,大部是零散收容人员,素质和纪律差些。现在已经离开。"</p> <p class="ql-block">  彭真双眉紧蹙,指示随从,“给杨秀峰说一下,一定要整肃军纪,对违纪者严肃处理。军队驻扎地方必须遵守群众纪律,这是我们的命根子。”</p><p class="ql-block"> “冀西民训处秘书吴砚农同志仍留在皋落养病,我可以把首长的指示向他转达。”赵武成说。</p><p class="ql-block"> 接着,彭真询问党支部人数和党员思想状况。他一再叮嘱,“要大刀阔斧地发展党员。一个支部,三四个党员,有点少。人多力量大。党员多了,才能更好地宣传贯彻共产党的主张,凝聚革命力量,影响带领群众战胜日本侵略者,建设我们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在皋落期间,彭真还到戚位巷769团驻地看望部队将士。</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彭真离开皋落,“得得”马蹄声消失于崇山峻岭间。</p><p class="ql-block"> 按照彭真的指导意见,皋落党支部具体部署发展党员工作。三名党员明确分工,赵邦汉负责镇大街一带,焦玺铭深入村北头,赵文斌着重垴上地区。至年底,皋落党支部又发展党员13名。</p><p class="ql-block"> 12月初,赵邦汉调到三区政府任“动委会”巡视员。焦玺铭接任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太行门卫》连载(32):向黄土地扎根)</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大寨沧桑》《超越昨天的辉煌》《回望昨夜星》《漫话大寨文化》《孔令贤散文选集》《守望树》《难民村的时代脚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