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状元神兵(20)

一梦河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 20 回 沈坤习武展宏图 承恩作画显才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此时大明朝是如此之背景,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沈坤与吴承恩可谓生不逢时, 但是沈吴两家却一如既往地重视儒道,一心一意想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p><p class="ql-block"> “十洲过来,背《三字经》给娘听听。”沈府凉棚下凉风习习,少奶奶坐在那里乘凉, 今天不上私塾,她要考考儿子了。</p><p class="ql-block"> “知道了娘,来了。”不一会儿从书房跑出一个七八岁小男孩。他虎头虎脑,头上扎一 方巾,整个人生龙活虎,他不是别人,正是本篇主人公少年沈坤。</p><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小男孩一字一句流利地背诵着,奶声奶气,少奶奶听得心花怒放。</p><p class="ql-block"> “哼,不错不错!我们家十洲真聪明,娘就喜欢你读书的样子。”少奶奶表面很平静,内心很汹涌,儿子求学如此这般用心,她怎能不表扬呢?</p><p class="ql-block"> “娘,我背完了,我可以出去玩了吗? ”</p><p class="ql-block"> “去吧去吧,别跑远了。”</p><p class="ql-block"> 小沈坤高兴地跑出了院子,找他的小伙伴们玩去了。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少奶奶心里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私塾里接受教育,背诵着这些古老的经典。如今,她把这些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 保持一颗纯净善良的心。</p><p class="ql-block">  她知道私塾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他们接受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这些品德和价值观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做人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她更清楚地知道遥不可及的科举光环之下,多少学子为之夜以继日。</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个时代并不平静,大明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动荡。沈坤和吴承恩虽然生不逢时,但他们却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青春年少的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希望通过努力,将来为大明贡献绵薄之力,也为自己正名。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私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知识和品德的培养,更为他们传递了一种信仰和精神。这种信仰和精神将激励他们勇往直前,为实现远大抱负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不过,娘,哥哥他们,有时候喜欢抓蟋蟀斗蟋蟀,那样是不是很不礼貌啊?”小沈坤的疑问也是少奶奶心头萦绕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 ”少奶奶若有所思道,“孩子,有些事嘛,虽然孩子们有时候会一起玩闹, 但这都是孩子之间的小事。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不能伤害别人的感情。就像蟋蟀这种小动物,也是生命,我们不能随意伤害。”</p><p class="ql-block"> 少奶奶轻轻地摸了摸小沈坤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十洲你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 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有礼貌,尊重别人。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p> <p class="ql-block">  小沈坤听了少奶奶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不仅要读书识字,更要学会做人。</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私塾里的灯火依然明亮。少奶奶看着窗外的月亮,心中感慨万千。这个时代的变化无常,但不变的是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和期望。她相信只要他们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立足。</p><p class="ql-block"> 春去秋来一个个早晨,私塾里书声琅琅。这里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信仰的摇篮。在这里孩子们将一步步成长,为大明一展抱负。</p><p class="ql-block"> 七八岁的沈坤平日里按时走出巷子去先生那里读书,沈夫人和少奶奶相夫教子,沈老爷和少爷就能安心地操持着沈府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在私塾度过了数个春秋。他的学识日渐渊博,品德也日益高尚。 少奶奶的教诲,如同春雨润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在私塾的日子里,小少爷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讨人生的真谛,也一同追求着心中的理想。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感受着世界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沈坤不再只是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去改变世界。他们了解到大明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这些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要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沈坤在少奶奶的教导下,不仅学识渊博,更懂得如何为人处世。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每一个人的感受。他的谦逊和善良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沈老夫人和少奶奶始终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心中充满了欣慰。她们知道孩子要想真正光宗耀祖,必须参加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 沈老爷和少爷也深感骄傲,他们看到孩子们在私塾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他们相信,孩子将能够承担起家族的重任,从而光耀门楣。</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打铜巷那叶小店中清瘦的吴锐吴老爷,还是那副读书人标配打扮。那山羊胡子依旧,头上依旧扎着一顶方巾,身上还罩着那件青灰色竹面长衫,脚下自然是那双平底卷 口黑布鞋。竹巷街打铜巷子里被人们视为疯子的吴老爷,委实是科举考试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当时间的车轮走进公元 1515 年时,千年河下古镇这颗璀璨的夜明珠更加引人注目。而此时的吴承恩已是七八岁的年纪,进私塾学圣贤书《百家姓》《三字经》等,少年时期的承 恩就表现出超强的潜力, 自然备受先生宠爱。</p><p class="ql-block">  “散学喽!”私塾放学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跑了出来, 自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p><p class="ql-block">  春意盎然的季节到了,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特别舒服,空气里蔓延着桃花的香气。不 远处垂柳迎风跳着舞蹈,仿佛在向他们招手,天空上飘着几只风筝,不时传来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走在打铜巷里,小承恩突然灵光一闪,他忽然拿起地上一个洁白的石灰块,即兴在墙上画了起来,同窗好友好奇地看着他画着,不一会儿,一幅格调清新的美妙图画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画面上几只黑色的小燕子展翅高飞,一排排垂柳倒映在微风荡漾的河面上,河中几只被惊的白鹅在河面上奔跑着,几个孩子在空地上放飞着风筝,儿童散学的欢快情景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少年承恩自小对画画就特别感兴趣,在来往路人驻足观看中,他题上了一首应景的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众人一片叫好声中,对面长得五短三粗的大盐商儿子不服气地泼凉水,他指着吴承恩不屑一顾地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p><p class="ql-block"> “你来试试啊? ”同学一看为承恩撑腰。</p><p class="ql-block">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听见没,你画这鹅还能飞上天吗? ”这盐商家小少爷颐指气使地走过来说。</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一听这话刚准备发火,可是他话锋一转:“孙少爷你懂什么?你看看我画的是一 般的鹅吗? ”</p><p class="ql-block"> “还能变成鸭子不成? ”孙少爷被吴承恩震住了。</p><p class="ql-block">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吴承恩指着其中一只说:“亏得先生教过你,我这个画的是天鹅!”</p><p class="ql-block"> “天鹅?!”百姓们一听好奇地贴近一看,哇哦,这画上的天鹅活灵活现,仿佛真的要展翅高飞了一样。</p><p class="ql-block"> “对,大家听我说,孙少爷说的对,家鹅自然只能在池塘里扑腾,可是我画的天鹅就大不一样了。”吴承恩一看围观的父老乡亲越来越多,他有意说,“我画的天鹅啊,它既可以在水面上游玩,又可以在天上飞,想飞多高就飞多高,想飞多远就飞多远,哪是孙少爷这家鹅所能比拟呢? ”</p><p class="ql-block"> “你—— ”孙少爷一听肺都气炸了,原想借此羞辱先生眼中的宝贝疙瘩,不曾想如今自取其辱,他走了两步又回头大声说,“好,那我明天早上来看它到底能不能飞?!”</p><p class="ql-block"> 百姓们热烈鼓掌为小承恩大快人心的举动叫好,平日里盐商家人一个个瞧不起老百姓, 今天终于出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于是,吴承恩舌战盐商家少爷的经过,被河下古镇大街小巷的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而此时少年沈绅也走上了从儒道路。</p><p class="ql-block"> 明朝教育分为发蒙,童生,秀才也称监生,举人四个阶段。发蒙这阶段主要是会读写 (通句读),《蒙求》《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是发蒙阶段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童生阶段要求熟读《四书五经》学会写八股文、诗词文章, 以备参加科举考试,此时课本《四书五经》《文心雕龙》《字贯》《古文观止》等。</p><p class="ql-block"> 而秀才,科举的入门考试已经完成要准备考举人。要求精通八股文,教材就成了《四 书五经》《时文》。</p><p class="ql-block"> 终极考试则是举人,有考进士做状元奢望的,除了《四书五经》《时文》外还要增加史书《二十四史》因为考进士是要考策论。</p><p class="ql-block"> 沈坤和吴承恩此刻正在启蒙,所以当然要读《蒙求》《千家诗》《幼学琼林》了。</p><p class="ql-block"> 沈府里此刻沈少爷和夫人正在手谈,沈坤在一旁认真地看着,小小年纪耳濡目染中,他已经知道了围棋许多的道理。什么金角银边草肚皮,什么刀把五、葡萄六,更别提什么征吃、接不归,当然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扑 ”,送对手一子,居然杀死对方更多棋,这也太神奇了。</p><p class="ql-block"> “儿子,最近又学会什么了? ”沈少爷趁着长考问道。</p><p class="ql-block"> “《千家诗》。”小少爷毕恭毕敬地回答,沈少爷知道儿子很努力,特别是夫人对儿子打小就严格要求,她恨不得把满腹经纶都教给儿子。</p><p class="ql-block"> “背给爹听听。”</p><p class="ql-block">  “《春眠》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访袁拾遗 不遇》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沈坤正摇头晃脑地背着,突然被少奶奶打断了。</p><p class="ql-block">  “十洲,前边你滚瓜烂熟了,不要背,娘考考你,《自咏》韩愈背给你爹听听。”</p><p class="ql-block"> 沈坤应对自如:“《自咏》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p><p class="ql-block"> “不错不错。”沈少爷听了击节叫好,“既如此,爹考你一考,《送毛伯温》。”</p><p class="ql-block"> 少奶奶期待的眼神盯着儿子,小玲连忙递小少爷茶杯,小沈坤喝了口茶大声背诵:“《送毛伯温》明世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p><p class="ql-block"> “妙,我儿字正腔圆,爹和娘甚为满意。夫人,从明早开始十洲我要教他练武,你意下如何? ”</p><p class="ql-block"> “正合我意。”少奶奶一听喜形于色。</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