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甘青环线

hhwang

人常会重复自己的行为,我也不例外。五游新疆,四进西藏,三走稻城亚丁。这一回是第三次拥抱甘青环线。不同的季节,风景迥异。何况差异化的线路,让我有更多新的发现。 到达兰州,酒店距机场很近,远离市区,附近除一家大型商场外,无处可去。在路人的指点下,索性到电影院观影。退休近十年,感觉每天都满满当当,这还是第一次走进影院,选择了当下风靡一时的《哪吒》。超大的影厅,只有三人,让我感受了一回错峰观影的魅力。《哪吒》宏大的气势,很快就让我沉浸其中,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心跳呼之欲出。带着兴奋和满足,走出影院;点上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体味甘肃滋味。 清晨打包早餐,朝张掖进发。车辆是航空二加一座椅,很舒适,可谓陆路长途跋涉的不二之选。祁连山白雪皑皑;明长城巍然屹立。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成了新农村家园。不经意间,七彩丹霞展现在眼前。 再次拥抱七彩丹霞,感觉大地在燃烧,泥土在流动,藏起岁月长篇。随着夕阳西下,山川变得梦幻而捉摸不定。时逢淡季,人们可以淡定地观地貌,赏景色;拓胸怀,放眼量。晚餐在丹霞口小镇,这里是扶贫剧《一个都不能少》的取景地。此时大多商铺尚未营业,想喝杯啤酒成了奢求。入夜,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聚拢人气,将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万国博览会等故事栩栩展现在观众面前,讲述历史文化名城张掖的千年传奇。场景恢宏,卓越不凡。 沿着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行,在瓜州县戈壁滩上,清华美院雕塑系的师生创作了一组引人注目的雕塑,《大地之子》匍匐在大地母亲怀抱之中,充满活力;《无界》被称为戈壁上的“海市蜃楼”,虚实相宜;《汉武雄风》神采奕奕,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的丝绸之路。众多雕塑构筑了戈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雕塑,处处是经典。莫高窟由乐尊和尚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一千六百多年风风雨雨。游人不多,可以观赏较多的洞窟,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16-17窟和96窟。只可惜室内不能拍照,只能借助敦煌研究院的公开资料作分享。 新的一天,风格切换,攀登鸣沙山,观赏月牙泉。高度、角度和光线定格风景。漫步泉边阁楼,一幅幅对联引人入胜。“风剪月牙钩落日,沙鸣泉眼醉飞天”,让人感悟这片绝妙之地。 告别敦煌和甘肃,朝青海进发。翻越祁连山,沿途道路通衢,风电林立。赶在景区关闭前,到达大柴旦翡翠湖。翡翠湖展现大柴旦独特的盐湖风貌,因含钾镁锂等金属元素和卤化物,盐床呈淡青、翠绿或深蓝,色如翡翠,让人着迷。随景前行,光影变幻,山水相依,宛如置身童话世界。 夜宿德令哈,到达酒店已是深夜,无法体会城市的曼妙与风姿。暗夜中,让我想起海子,那位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的年轻人;想起他的情诗《今夜我在德令哈》,“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 告别德令哈,直奔茶卡盐湖。 “茶卡”是藏语,意为盐池。走进天空一号,门可罗雀。闲逛景区,天寒地冻。冰雪与盐交织,往日的天空之镜,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之城空无一人,只有先知先觉的候鸟乘兴而来。 在前往青海湖的途中,面对广袤的湖边牧场,导游播放了刀郎的《西海情歌》,并深情讲述了歌中两位主人翁的故事。接下来谈到自己一段感人的经历。她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随母亲长大,父亲是藏族,母亲是汉族。成年后与一位藏族小伙相恋,但母亲因个人的经历坚决反对。不得已他们选择了到小伙的家乡舟曲县支教。甜蜜的日子常常是短暂的,在2010年8月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中,她失去了初恋,让她迷失和痛苦。直到遇到塔尔寺的师傅,在师傅的开导下,重新找回了自我,与一位汉族青年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第一次在冰雪季拥抱青海湖,厚厚的冰层,将湖景凝固。船舶上岸,飞鸟无踪。只有远道而来的过客,顶风冒雪,四处游荡。我们住宿的酒店,是附近唯一一家开业的民宿。老板来自河南,夫妻在此打拼多年。品尝一盆老板亲自烹饪的热气腾腾火㶽,暖胃、暖身,也让我见识了这对能扎根青海外乡人的功力。 由青海湖向东行是日月山,历史上唐朝与吐蕃的分界,是“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相传,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曾经过此山。 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殿宇错落有致,不显山、不露水。进入殿堂,雄伟气派,金碧辉煌,让我敬畏和敬仰。八方信众和游人慕名而来,点上一盏灯,表达发自内心的崇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中华民族的瑰宝赓续千年,映射出伟大民族的深厚根基。 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刻,藏族同胞用他们心目中最美的食物、载歌载舞款待八方来客。再见,青海!再见,甘肃!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