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课文《晋祠》是这样描述的。其实,晋祠除了“山、树、水”美外,更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建筑、元代的泥塑、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晋祠还有供奉治汾先人的台骀庙,尉迟恭的“别墅”,张氏、王氏祠堂,以及说不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真正浸润着唐风晋韵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高汝行修建的。殿宇不大,面周三间,古柏成荫。位于圣母殿南侧,坐西向东,面宽三问,进深四椽。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殿前月台宽敞,周围绕有低矮的围栏,正面明间门楣上悬一块金宇立匾,上书“台骀庙”三个楷书大字。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由于台骀治理汾水有功,被尊为汾神。台骀是张氏始祖挥的孙子,台骀庙也作为张氏之祖庙。</p> <p class="ql-block">台骀,是载入太原史册的第一位先贤。太原5000年文明的帷幕,就由台骀开启。战国时代的儒家经典《左氏春秋传》记载,太原这块土地在黄帝时代,汾河水量充沛,危害人类的水患横生。据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匾额</p><p class="ql-block">上款:大明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吉旦重修,</p><p class="ql-block">下款:中憲大夫按察司副使东庄高汝行书。</p> <p class="ql-block">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晋祠台骀由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据说原因有二,其一为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畔,东庄百姓首获其利;其二为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p> <p class="ql-block">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台骀是比大禹还早得五帝时期部落首领,在他带领下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两河。当时帝君把汾河流域赏赐给他,作为封地,台骀是中华治水的第一人。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水利官员,后人尊台骀为治汾之神,也就是水神。</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中的水母庙(又称水母楼或水晶宫)位于晋祠圣母殿的南面,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并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行了重修。</p> <p class="ql-block">水母庙坐西向东,高14.5米,分为上下两层,四周围廊。下层有三间券砌石洞,中间供奉着一尊铜铸的水母像,她端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二层为单檐歇山顶,正面有隔扇门,两侧有直棂窗,四周用木质栏杆围绕,凭栏可俯视晋水如镜。</p> <p class="ql-block">水母庙内供奉的是“晋源水神”,当地人称之为“水母娘娘”。水母娘娘的塑像端坐在瓮形座位上,神态自若。</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晋祠内,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被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前院便是关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这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江苏镇江府丹阳县的韩寅缓所立,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虽然具体创建年代不详,但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行了重建,殿内还保存着清代塑造的关圣帝君像。</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檐明间檐下悬有“千秋浩气”的横匾,这块匾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晋祠杨门武氏及其子孙敬献的,表达了对关公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这座关帝庙大殿内外绘有两处壁画,其中殿内墙壁上竟然有76幅关羽故事图,每幅图都有详细的榜题,内容丰富多彩。东壁绘有27幅,西壁26幅,北壁23幅。这些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种人物造型尽收其中。从云峰雾照到悬崖陡壁,再到城池民舍、建筑园林,无不囊括其中。战场上的战马奔腾,各展雄姿;疆土纷争,朝野厮杀的场景也一一展现。</p> <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组成,分上中下三层,画幅之间没有界格,穿插布列,主题突出,继承了传统的连环画构图形式。画面设色以青、绿、白、黑、赭五色为主,重点部位以朱色点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壁画上的人物形象尺寸不大,但造型精美,形态体貌根据主题而变化,服饰冠戴因时空而更替。其中,关羽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具有英勇无敌的大将风度和所向披靡的大无畏气概。</p> <p class="ql-block">晋祠关帝庙的壁画堪称关帝壁画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大殿内的神龛中塑有一尊明代关帝像,关公正襟坐于神龛内,头戴帝王发冠,身穿龙纹蟒袍,丹凤眼、卧蝉眉,威严庄重,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殿内东西两壁及北壁神龛东西两侧绘有关羽生平及其神话故事66幅壁画,总面积为66.62平方米,保存较为完好,为典型的清代关羽题材壁画。东西壁靠门一侧分别留有年款、署名题记,东壁题:“嘉庆四年岁次乙未六月仲伏日太溪杨容写”,西壁题:“嘉庆乙未末七月十日里人杨容谨写”,可知殿内壁画完成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作者为杨容。</p> <p class="ql-block">《晋祠志》中有关于作者杨容的记载,杨容原名杨镕,字函斋、大冶,号玉溪、真谷,太学生。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享年81岁。</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以关羽为主角的第二十个榜题《约三事》到第三十一个榜题《辞曹》共九幅画面,生动描绘了关羽不得已投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各种女色、金钱、名誉所动的气节与忠义。第三十二幅《饯别》到第四十三幅《古城聚义》描绘了关羽在离开曹营与刘备汇合途中,独行千里,五关斩六将,最终与刘备汇合的不畏生死与千里寻兄的执着精神。从第六十二幅《单刀会》一直到第七十四幅《取樊城》展开了关羽事业高峰的描绘,展示了关羽精忠报主,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的建筑风格独特,上层供奉玉皇大帝,下层为三清洞,供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玉皇阁上悬挂的“先天烈炁”匾额由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堉所书,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三清洞位于昊天神祠的下层,为三孔窟洞,供奉的是道教中的“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这三尊塑像分别象征“洪元”、“混元”和“太初”,虽然是在80年代补塑的,但色彩较为艳丽12。三清洞原本是独立的建筑,但在1795年重建时,将玉皇阁移建在其上,形成了上阁下洞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晋祠诸景揽胜</p><p class="ql-block">晋祠胜境韵悠长,庙阁泉灵映瑞光。</p><p class="ql-block">台骀治洪功德厚,关帝持忠浩气扬。</p><p class="ql-block">三清洞隐玄机妙,水母瓮坐福泽彰。</p><p class="ql-block">玉阁凌空凝紫气,难泉汩汩润沧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