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里的“贴心小棉袄”

有话直说

<p class="ql-block">  亲人突发脑梗,我陪着一同走进重症监护室。紧接着便是一连串忙得不可开交的事儿:办理住院手续、在医嘱上签字、缴费取药、预约各项检查、购置住院必需用品,还要不停地接听家人满是焦虑的电话,时刻留意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忙碌倒也罢了,最让人揪心的,是亲人的病情不见明显好转,看着亲人痛苦绝望的模样,心就像被紧紧揪住。在这儿,看到的大多是陪护人员满脸的愁容,然而,邻床三姐妹的陪护场景,却格外触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邻床躺着一位看似年逾古稀的老人,脑梗复发的他,输着液体,挂着氧气,插着尿管。半躺在床上的他,嘴巴大张着,喉咙里发出咕噜噜的喘气声,一声比一声高,且愈发急促,胸口剧烈地起伏,每一次呼吸都像拉动风箱般艰难。他的双手死死抓住床单,手背上青筋暴起,仿佛要拼尽全身的力气,才能让那微弱的气息多延续一分。</p><p class="ql-block"> 这般情景,连我这个外人都心疼不已。老人床头两边的三个女儿,不停地哭喊着 “爸爸,爸爸”,争着在老人背部胡乱拍打,一心希望能让老人尽快吐出喉咙里堵塞的浓痰。可她们显然不得要领,或许是心疼父亲,舍不得用力,这拍打根本起不了作用,老人的呼噜声反而更大更急了。最后,还是一位女婿叫来了护士。护士一阵专业的后背捶打,老人才终于吐出大口浓痰。</p><p class="ql-block"> 等老人气息稍微平稳,那位女婿忍不住数落起来:“你们呀,一点都不会算账!爸肺部感染这么严重,浓痰堵着出不来,氧气供应不上,时间久了,不说危及生命,至少肺部感染恢复得更慢。这样在重症监护室待的时间不就更长,花费不也更多吗?人家护工一天也就四五百块钱,可重症监护室多呆一天的花费,两个五百、三个五百都不止。再说了,人家护工确实专业,拍打和护理都很在行,能让爸好受点,好得快些,不就能早点出院了?”</p><p class="ql-block"> 听了这话,三姐妹便又用温和的语气把之前打发走的护工请了回来。护工护理的时候,她们也在一旁帮忙,这护理效果明显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有了护工有力的“扣打”—— 其实就是护工下手舍得用力,没过多久,堵塞在老人喉咙的浓痰就大口大口地翻了出来。可老人根本没力气,或者说意识模糊,无法将痰吐出口。然而,看到满口的浓痰,女儿们却高兴极了,连声说着:“好好,全部吐出来了,多好啊!” 然后抢着用事先准备好的勺子,从父亲的喉咙处往外挖痰。直到挖完,又用湿巾仔细粘干净,才慢慢地把老人放平,接着女儿爬到父亲耳边轻声说:“这下好了,爸爸,好好睡一觉就好了。” 她们心里清楚,这些话更多是在安慰自己,毕竟父亲经历了剧烈喘气、重重捶打,又被一勺勺掏痰,这么一连串折腾下来,哪还能听得进去这些安慰呢?</p><p class="ql-block"> 老人刚进医院时就已接近植物人状态,在三个女儿的悉心照料下,身体恢复得很快。三天后,虽然还不能说话,但意识清醒,耳朵也不怎么聋了。老人说不出话,一着急就会胡乱比划。这时,一位女婿突然想到:“爸爸不是识字嘛,给支笔,让他写字。” 于是,通过不太规范的字体,老人和女儿们有了简单的交流。当老人担心家里几十只羊没人放,询问花费了多少钱等问题时,几个女儿的回答让人既心酸又觉得温暖:“爸爸,我妈在家里揽羊,钱也花不了多少,都好着了,你别瞎想,昂;过两天咱就回家,昂。” 每句话都带着个 “昂” 字,就像哄自家孩子一样哄着老爸。在这随时可能面临生死离别的重症监护室里,也只有女儿们能说出这般温暖贴心的话语。</p><p class="ql-block"> 一次,护士来换吊瓶,发现老人的口唇红得有些异常。一般病情严重的患者,口唇应该泛白,这如此鲜艳的红色,是不是药物反应呢?护士怀疑是吊液体的问题,便问三姐妹:“刚才那吊瓶液体,你们爸有没有什么异常反应?” 三姐妹齐声回答:“好着呢!” 护士接着说:“那怎么口唇……” 话还没说完,三姐妹就都笑了。原来是老人总是上气不接下气,进食和喝水都不方便,口唇干裂得厉害。为了让父亲的口唇能相对湿润些,小女儿就把自己的口红给父亲的口唇上下涂了一圈。若不是身处重症监护室,这场景该是多么欢乐又温馨啊。</p><p class="ql-block"> 老人头脑清醒后,或许是想尽量减少大小便,或许是不好意思让女儿直面自己的下半身,(为方便清理大小便,病床上一丝不挂),从不主动说要吃要喝。三姐妹明白父亲的心思,总是鼓励他进食:“爸爸,没事的,别怕吃了会粑尿,我们专门来照顾你了,弄脏了我们打扫就行。” 于是,她们严格按照医生和护士的嘱咐,定时给父亲喂水,定量喂食营养粉。还从老家借来破壁机,去超市买来各种蔬菜、水果及营养食材,按比例调配好,定时打成营养糊喂给父亲。她们还仔细算计着父亲排泄的时间,适时鼓励父亲在床上放心大小便。隔一会儿就会解开被子看看有没有大小便。真的大小便了,她们配合得十分默契:一个抬起父亲的下身,一个迅速打扫,另一个端来一盆热水,就开始给父亲擦洗身体。不一会儿,在说说笑笑中收拾干净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面对被病痛折磨的父亲,三姐妹坦然接受现实,不抱怨、不嫌弃、不放弃,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悉心守护着脆弱的生命。她们将每一次翻身、每一口喂食,都化作对父亲无声的承诺;把深夜的守候、清晨的照料,编织成一曲守护的长歌。岁月或许会模糊记忆,却永远无法抹去这份血浓于水的深情 —— 她们用不离不弃的陪伴,完美诠释了“小棉袄” 三个字最深刻的含义,让生命在这至暗的时刻,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