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行第十三天——杭州西湖、莫干山 2025、4、18

武建明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早上7点,我们出门,共享单车外加公交车,7点50分,来到西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较为凉爽的西湖边上,当地晨练的老年人真不少,跳舞的,打拳的,聊天的……</p><p class="ql-block">外地来西湖游玩的人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组群雕名为“惜别公”——</p><p class="ql-block">“合郡咸感德,离别情依依。”</p><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 年)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政绩有口皆碑,其妙笔点化的西湖山水,更添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白居易奉诏离别杭州赴洛阳之际,杭城百姓夹道相送,惜别白公。这组群雕以艺术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感人情景。 </p> <p class="ql-block">在游人如织的白堤上,遇到环跑西湖的高队,由衷地为他点赞!</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p><p class="ql-block">诗句中的“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p><p class="ql-block">堤上桃柳成行,芳草如茵,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以秋夜赏月为胜。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湖。 </p><p class="ql-block">景观“平湖秋月”始于南宋,历经演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钦点御题四字景目,并立碑筑亭、建御书楼于今址方始定型。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题写诗文,刻于御碑背面。民国以来多次整修,至今保留了清代皇家钦定西湖十景时的“一院”“一楼” “一碑” “一亭”的格局。 </p><p class="ql-block">该景观亭台楼阁环水而筑,高阁凌波,平台宽广,曲桥蜿蜒,颇具临湖水院的园林意趣。</p><p class="ql-block">故秋夜纵目远眺,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水月相融,恍若置身于琼楼玉宇间。 </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孤山路上,“孤山”二字让我自然想到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p><p class="ql-block">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p><p class="ql-block">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p><p class="ql-block">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p><p class="ql-block">刚刚走过白堤,现在正走在孤山路上,身临其境地感受白居易诗句之美,的确很美!</p> <p class="ql-block">浙江西湖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浙江省博物馆时,距离开馆还需等待20分钟。时间有限,先到别处看看。</p> <p class="ql-block">路过杭州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创立,创立者秉持“人以印集, 社以地名”的宗旨,直接以西湖地标西泠桥命名。</p> <p class="ql-block">浙江图书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岳王庙”是我短暂西湖行的主要目标。因为过去来杭州几次,均未参观过岳王庙。今天怀着对崇敬之情,前来拜谒民族英雄岳飞。</p><p class="ql-block">伫立于岳飞塑像前,恭恭敬敬地行个鞠躬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岳王庙中,耳畔似乎传来岳飞慷慨悲歌《满江红·怒发冲冠》——</p><p class="ql-block">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 class="ql-block">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 <p class="ql-block">岳王庙碑廊廊柱楹联:</p><p class="ql-block">颁来塞外金牌一时顺逆皆有罪,</p><p class="ql-block">看到坟前铁像千古忠奸不可逃。</p> <p class="ql-block">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p> <p class="ql-block">铁人跪像——</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八年(1513),都指挥李隆以铜浇铸当年诬陷、残害岳飞父子的秦桧、 王氏、万俟卨三像,跪于岳飞墓前。</p><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二年(1594),按察副使范涞以铁重铸跪像,并增铸张俊像。</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四铁像屡毁屡铸,今为1979年按河南汤阴岳飞庙铁跪像重铸。</p> <p class="ql-block">岳飞墓前立柱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正邪自古同冰炭,</p><p class="ql-block">下联:毁誉于今判伪真。</p> <p class="ql-block">千古名联——</p><p class="ql-block">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p><p class="ql-block">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副千古名联,对岳飞给予崇高的赞颂,对奸臣给予无情的挞伐。</p> <p class="ql-block">岳王庙中遇到一批中学生。</p> <p class="ql-block">“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抗金英雄岳飞的精神特质。</p> <p class="ql-block">苏堤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 利用挖出的葑草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p><p class="ql-block">苏堤春晓,为南宋西湖十景之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苏堤畔名为“仁风亭”的一座凉亭。</p><p class="ql-block">这座亭子,其实为感恩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浙,杭人流离失所。浙江旅渝(重庆)同乡募集巨款救济难民。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浙人为表彰此义举,在苏堤东浦桥畔建此亭以作纪念。现亭重修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了解了故事,我还是喜欢亭柱上的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海宇三登歌化日,</p><p class="ql-block">下联:湖山一览醉春风。</p> <p class="ql-block">匆匆又匆匆,从白堤走到岳王庙,又从岳王庙走到苏堤,有时绿树成荫,有时阳光灿烂。</p><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我们仿佛看到了大唐盛世,同时,也仿佛感受到了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似乎听到岳家军金戈铁马的厮杀声……</p><p class="ql-block">回归当下,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景仰英雄情不自禁。</p> <p class="ql-block">接近中午11点半,我们乘坐大巴车朝着浙江湖州德清的莫干山出发。</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35分,愉快抵达莫干山景区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一山——莫干山。</p> <p class="ql-block">七人房的展品为同比例仿制的1954年毛泽东主席上莫干山时所乘车辆,毛主席幽默地称该车为“七人房”。</p><p class="ql-block">原型车为1950年毛主席出访原苏联时,获赠的“吉斯115”汽车。 </p> <p class="ql-block">1954年3月初,在杭州主持起草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期间,毛主席曾亲临莫干山视察,对莫干山的风光景物、竹海松涛赞叹不已,作出“莫干山应当成为全国绿化的典范”等重要指示,并写下了《七绝·莫干山》。</p> <p class="ql-block">七绝·莫干山</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p><p class="ql-block">翻身复进七人房,</p><p class="ql-block">回首峰峦入莽苍。</p><p class="ql-block">四十八盘才走过,</p><p class="ql-block">风驰又已到钱塘。</p> <p class="ql-block">旭光台景区位于莫干山景区东侧,主要由清凉亨和旭光台二处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登上旭光台远眺莫干山全景,参差楼台竹海别墅尽收眼底。蓝天、白云、竹海和五颜六色的别墅屋顶,构成了一副宏伟的美丽画卷。 </p> <p class="ql-block">清凉亭,原名陟屺亭。“陟”二字源于《诗经》中“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之句,该亭由辛亥名人黄郛于1928年为纪念其母而建。</p> <p class="ql-block">滴翠潭,是1980年代利用废弃采石场改造市成。凿石成潭,因莫干山遍山翠竹,著名书法家钱君匐为此题写了“翠"字,镌刻于崖壁上,潭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每当雨季,山泉顺高崖而下,呈水珠状,故名明珠瀑。</p> <p class="ql-block">武陵村坐落于莫干山屋脊头岗顶上,地势高旷,景观秀丽,环境幽静,自成天地,</p><p class="ql-block">犹如陶渊明笔下之“世外桃源”,故名“武陵村”。 </p><p class="ql-block">“松月庐”就因蒋介石、宋美龄伉俪住过,</p><p class="ql-block">“山海楼”因蒋经国住过,“觉音楼”系陈叔同旧居而为游人所瞩目。</p> <p class="ql-block">450号楼简介:</p><p class="ql-block">由美国传教士海依士所建,于1923年7月15日落成,是莫干山建筑群中典型中世纪城堡式建筑。旧称“聚会堂”,为耶稣教徒活动场所;上世纪50年代后,改作大会堂,供大型会议、电影放映之用;1984年9月12日,“莫干山会议”曾在此召开。</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气温适宜,是走累了歇脚好去处。友友们喜欢这里,纷纷打卡留念,其间,不时发出愉悦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高兴之余,需要加深记忆——</p><p class="ql-block">莫干山会议,是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约一个月(1984年9月3日——10日),由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等青年经济工作者组织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因为会议在湖州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所以简称”莫干山会议“。 </p><p class="ql-block">莫干山会议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 </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 走上舞台,也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剑池,为“山中第一名胜”,相传春秋末年,干将莫邪奉吴王阖闾之命铸剑于此,莫干山也因此而得名。今尚留剑池、 磨剑处、试剑石等遗迹。</p><p class="ql-block">如果单从景观角度看,“剑池”的确不美。但是,它的人文意义远大于自然风光的意义,干将莫邪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刘向的《列士传》《孝子传》均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剑池”,我们赶紧原路返回,乘坐景区小交通直抵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30分,乘坐我们大巴车朝着嘉兴万信至格酒店出发,大约经过1小时,我们顺利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外边吃过晚饭,回到酒店时已经是晚上8:15分了。洗漱完毕,静静地回味今天的所见所闻,个人觉得西湖之美,不仅有湖光山色、亭台轩榭的美,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之美;莫干山的美,则侧重于它的人文之美:干将莫邪铸剑故事的神话之美,毛泽东主席在皇后宾馆主持修订第一部宪法的重大意义之美,一批青年学者召开的莫干山会议的改革创新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