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5年4月22日,周二下午,语文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高一备课组长范越丽老师的主持下,高一年级黄丽金、王萌两位年轻老师先后授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围绕同课异构的篇目《促织》分别对之进行了精巧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黄丽金老师以《人不如虫的变形社会》为课题,先是“引导学生梳理错位角色,洞悉‘变形’之人”,继而“剖析社会机制,寻觅‘变形’之因”,最后“聚焦艺术效果,窥探‘变形’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王萌老师则以《喜乎?悲乎?》为题,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并以图示画出其心理变化。接着设置了两大学习任务:对比阅读赏不同,深入文本辨悲喜。通过引入《明朝小史》的简短文字,从故事环境、情节、人物、结局等方面与课文《促织》对比阅读。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b></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各自分享自己的教学设想之后,语文组各年级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p> <p class="ql-block"> 初一林红花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林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授课各有巧妙之处:黄老师借助丰富资料打开学生思路,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业设计有亮点,将文学迁移到电影艺术。王老师侧重审美分析,精准捕捉文本精彩之处,培养学生的目标清晰。</p><p class="ql-block"> 根据授课效果,林老师建议两位老师要大胆给学生留白。</p> <p class="ql-block"> 初二田乃娟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田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设计既有深度广度又各具亮点。</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设计问题有思辨性,多角度解读。王老师以悲剧的定义作为主问题,深入探讨文本。</p><p class="ql-block"> 田老师指出可否从人物形象的小细节表现切入“感情错位、人已异化”的主题,主人公的成功是一种畸形的成功,本身就蕴含悲剧因素。</p> <p class="ql-block"> 初三蔡明姬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蔡老师详细剖析了文本并畅谈她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认为两位老师备课认真,切入点巧妙,教学思路清晰,精准抓住了文本“异化”的主题,带着学生深入探究。黄老师着力培养发散思维,王老师侧重对比阅读,主问题明确。</p><p class="ql-block"> 针对文本特色,蔡老师提出了个人想法,认为可以尝试以表演话剧的形式,增强课堂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高一石良峰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石老师指出,两位老师授课的共同之处是探究主题,教学定位准,学习目标清晰,并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扎实功底。</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从情节出发,进而指出当时的社会是个病态的社会,层层深入,有深度,有高度。</p><p class="ql-block"> 石老师对黄老师的授课给出两点建议:主人公由喜到悲,由悲到喜的心理描写可以加入;对于大团圆结局,除了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也是更能增强批判性。</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个人表现很好,教师素养高,对作品的批判性强调到位。只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欠缺,学生处于游离课堂游离文本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高二杨建江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立足高一学情,紧扣文本特质,从不同视角切入主题,展现了各自的教学智慧。</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设置的问题,本质上是以问题为钩,以文本为饵,钓起学生“思维之鱼”的过程。好的问题导入,是让学生眼里有问号;好的师生互动,是让学生心里有"回响",黄老师做得很不错。建议其展示学习目标,师生互动中可更多些"留白"与"容错",不要急于导向预答案.</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课以主题探究为线,以文本细读为基,以师生互动为翼,带领学生在《促织》的悲喜交织中,领略古典文学的思想魅力与批判力量。课题抓眼球,激发探究欲;问题设置逐层深入,教师引导比较充分。建议王老师将讨论的时间再给足些,再提供给一些直观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高三张世豪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认为两位老师备课深入,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建议她们从单元提示中可以再深入一点,带动学生进入志怪小说、魔幻小说,体会它们的怪和幻,理解现实与魔幻的关系,进而从一篇文迁移到一类文。</p> <p class="ql-block"> 两节课,让大家看到了两位教师的魅力和和课堂上不同的精彩。相信,两位年轻老师会带着评课老师们的建议进一步学习。同课异构活动,也将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和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