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市政协副主席任怡春今天带领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有关同志,专程来到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荒沟村侨眷赵振艾同志的老宅,调研老宅在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任怡春详细询问了赵振艾家庭现状、海外亲属联络情况,深入了解侨眷的实际需求,认真听取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围绕老宅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探讨其作为文化载体的潜在价值,研究如何通过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打造凝聚侨心、服务侨胞的阵地,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祖宅修复记 (摘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赵振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据老人们介绍,祖宅是继梁公住过的,已历时十代。牌位记载,继梁公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卒于同治七年(1868年)。老人们只知道他在此住过,房子是不是他盖的,已经无人能说清楚。如果是他上辈盖的至少230年以上。如果是他盖的,从中年算起也200年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原是两进院子,坐北朝南。大门前出后厦,气派威严。前后院都有东西配房,格局严整。类似房子,继梁公父子至少四套,其中一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遭日军报复焚毁。现存三处。随着逐代分家每套祖宅都被分割成若干家。这套由继梁公次子珍公继承。珍公两子,长子中美公继承前院。次子中庆公(笔者曾祖父)居后院,即现在修复部分。中庆公有三子:金瀛、金鸿、金铸。祖宅后院由笔者祖父金铸公继承,祖父又生三子:守恕、守厚、守勤。时逢战乱未建新宅,三子分享。次子继承堂屋,三子继承东屋的北部两间和东院,长子(笔者父亲)继承西屋以及东屋的南间(当厨房).我兄弟姊妹4人皆出生于西屋。尔后三叔将东屋拆除改建为东院堂屋。随着人口增多和生活好转,父亲兄弟仨各自新划新建住宅,相继搬出。祖宅空置,年久失修,西屋拆除。堂屋屋脊损毁、屋瓦脱落、多处漏雨。幸运的是堂屋依然还在,东西配房的基础和部分屋框尚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遗憾的是前院已彻底拆除重建,仅存前屋后墙不足1米高的墙茬。前屋设计比较独特。一是留有腰门,因为两进院子,方便出入。二是明三暗四,在外面看是三间,里面实际四间,西头一个暗间,目的是防盗。当年抗日英雄毕秀山一次被追捕时,曾藏身此屋得以脱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赵振艾,男,1958年出生,天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原籍鲁南山区农村,历任民办教师、采煤工人、枣矿集团首任董秘兼处长,而后调任技术学院担任党委书记。青壮年时期多次在当地报刊以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发表作品,调学院后主编、主审、参编教材多部,其中主编的《现代煤矿管理》评选为优秀教材,列入“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被聘任为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特聘职教类教材主编和主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塾师爷爷与抗日英雄毕秀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赵振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父亲生前时常讲起爷爷和毕秀山的事迹。很遗憾,那时的我并不在意,不往心里去。可父亲去世后,他讲述的情景却像过电影一样不时浮现于脑海。回老家修复祖宅期间,又听到许多人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尤其是张永安老先生,每次谈起我爷爷和毕秀山总是滔滔不绝,兴致勃勃。这让我从最初的漫不经心,逐渐变得格外留意,心中涌起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写出来的强烈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了更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我又多次采访村里的其他知情老年人,如赵守来(现已病故)、郝洪乾、邢振瀛、陈祖玉等。在此基础上,我拜访、咨询枣庄市、山亭区、滕州市多位文史专家,多方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终于掌握了可以动笔的素材。回首往昔,在那个外族入侵、山河破碎的年代,即便经历了滕县保卫战和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但却未能阻挡住侵略者的铁蹄。我的家乡滕东地区自此惨遭日寇践踏,日伪据点林立。就在这危急关头,党组织派遣毕秀山来到滕县东部的城头一带,组织领导抗日救亡工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毕秀山(1922 - 1977),出生于文登市泽头镇魏家庄村的一个地主家庭,身材魁梧,文武双全。 1939年6月,他在掖县投身革命,同年10月,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前往滕县东部的城头开展工作,先后担任武工组长、队长、滕四区区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当时,毕秀山主要活跃在城头、冯卯、堌城及周边的村庄。他一到城头,便积极投身抗日工作,时常袭扰马山头敌伪据点,搅得敌人日夜不得安宁;还曾一举端掉西城头自卫团,一次就缴获30多支枪。此外,他凭借精通日语的优势,身着日军服装,潜入桑村日军大队部获取情报,为抗日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的爷爷赵金铸,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和乡村书法家。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赵中庆,在民国十年组织村民修建了荒沟村寨墙,以抵御土匪侵扰。他们父子二人都一身正气,满怀家国情怀。毕秀山与爷爷相识后,二人相见恨晚,交情愈发深厚。毕秀山常常在我家吃饭、留宿,有时彻夜长谈,一同商讨抗日救国。从分析战争局势,到谋划抗日策略,每次交谈都十分默契为了组织发展抗日力量,毕秀山把课堂当作教育、动员学生的重要阵地,多次给学生授课,剖析时局,号召学生投身抗日活动。爷爷则带领学生书写抗日标语,寻找时机在周边村庄张贴,激发村民心中的抗日热情。像黄宗善、黄宗臣、陈启刚、王怀礼、王怀诗等年龄稍大的学生,在毕秀山的感召下,毅然决然地追随他,加入了抗日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那时,我们村有坚固的石头寨墙,我家也有石头院墙,爷爷的叔兄弟和堂兄弟几家的院墙之间都设有暗洞。平时,这些暗洞看起来像偏大一些的排水孔,并不怎么起眼。可一旦危险来临,它们就成了躲避危险的秘密通道,几家人能够通过暗洞相互串通、藏身。毕秀山出于对爷爷的信任,再加上对我家环境的熟悉,多次在我家祖宅东院的牛棚里秘密召开会议,商讨了诸多打击日伪军的行动计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毕秀山还借助我家的暗道和那座“明三暗四”的房子,成功躲过了日伪军的追捕。所谓“明三暗四”,从外面看,这座房子就是普通的三间,实则暗藏玄机,西头有一个暗间。暗间在室内有一个小门,平时被大站厨严严实实地挡住,不知情的人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秘密。这个暗间不仅用来存放家中的贵重物品,更是危急时刻的避难之所。有一次,日伪军发现了毕秀山的行踪,将他围困在我们村寨墙内。毕秀山翻越几道墙后,从密洞进入我家,在家人的帮助下,移开大站厨躲了进去,随后家人又用大站厨将暗间门堵上。日伪军挨家挨户搜寻,结果一无所获。事后,村里有汉奸告密,日伪军折返回来报复,烧掉了我家最西边的一套老宅。那家人的衣食财物被焚烧殆尽,又无处容身,只能外出乞讨,最终在台儿庄落脚,至今仍住在那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抗日之路布满荆棘,危机四伏。毕秀山的一位副手竟在关键时刻叛变投敌,将他们的行动计划、联络方式以及秘密据点等重要信息一股脑儿地出卖给了敌人。形势急转直下,毕秀山和他的同志们瞬间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党组织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让毕秀山转移,撤离滕东地区,他所带领的武工队被编入山东军区8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爷爷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为躲避敌人的报复,他匆忙带着父亲前往陈时村的一个亲戚家避难。爷爷每日忧心忡忡,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过了一段时间,风声依旧很紧,爷爷不敢贸然回荒沟村。经亲戚介绍,爷爷前往坐落于山套之中的冯卯乡张山头村,教书谋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局势彻底稳定,他才回到阔别已久的荒沟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时光匆匆,岁月更迭。抗战胜利后,毕秀山随军南下,在解放战争中又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毕秀山留在上海工作,直至病逝于上海市钢铁二厂厂长的岗位上,成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楷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今,我重新梳理毕秀山与爷爷交往的历史,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抗日救亡的日子,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生命里,也铭刻在我们家族以及滕东人民的记忆深处。他们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牢记历史,珍惜当下,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继往开来,不懈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相关资料由赵振艾先生提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