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骑楼

水易

<p class="ql-block"> 厦门骑楼</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2009.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南方的骑楼,可是真正一睹骑楼奇特的风采,还是在今年的厦门之行。</p><p class="ql-block"> 下榻的华侨大厦地处厦门核心地带的思明区,左侧即是“中华名街”中山路,与著名的思明路等繁华街区连接成片。据说,这里是厦门骑楼的集中区域。</p><p class="ql-block"> 11月初的厦门还是比较热,白天的气温有30度左右。傍晚,夕阳西下,凉风袭来,还是蛮惬意的。信步踱至中山路,只见蜿蜒而下的街面宽不足8米,两侧顺路一溜两至三层高的楼房,临街的楼面一袭白色涂装,夕阳抹上一层余晖,白里透红,一派洋气。只见楼立面有的拱门拱窗,曲面斗拱圆柱;有的直线凹槽,以线条装饰门窗,工艺一般略显粗糙,在夕阳的斜照下,勾勒出明显的阴暗面,好似木刻一般。有的路口转角的地方,还会出现圆角,楼顶上有四柱或六柱的穹顶凉亭,颇有欧风色彩。与一般城市不同的是,临街底层的楼门前有1.5米左右宽的廊道,二楼的顶板过廊到街面,每开间均有一方柱顺下立于路边,形成半敞式的立柱长廊。没有商铺将货物或货架置于长廊里,行人走路倒很顺畅,也不受日晒雨淋之苦;偶有一个小桌或一把小椅,紧依立柱摆放,店主小憩品茗,十分惬意;公共汽车站的站牌就立于长廊两立柱之间,也没有专门的站台,候车者边等车,还可以边观赏路边小店的商品,倒不枯乏。沿街闲逛,感觉呈鱼翅状延伸,一眼看不到头,也不敢朝里面跑。但面对明显感到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建筑,出于好奇一打听,原来,这就是名气在外的南方骑楼。后来在厦门的几天,还特意乘公共汽车沿思明南路、思明东路等沿线一转,感觉骑楼延绵,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 因下榻的酒店靠着不远,晚上也去逛“骑楼街”。厦门的骑楼门面开间都不太大,以经营服装首饰、当地特产和工艺品的商店居多,也偶有书店间隔其间,倒是看不见江浙一带练歌房、大餐馆之类。卖海特产品的店,老远就可闻着味而去,满街飘着淡淡的海腥味。有四五家仅0.6至0.8米的窄巷,也被精明的生意人用来做了门面,经营当地烟酒或是工艺挂件之类,顾客站在里面,脸几乎靠着商品,不小心屁股也要碰上后面的商品,遇上小挂件,还发出叮叮铛铛的响声来。挡不住骑楼的商业诱惑,在厦门的几天,竟在骑楼的商铺里吃过厦门小吃,逛过多家服装品牌店,还在“开明合作”书店浏览了一回,并捧回梁思成的《建筑文萃》和李烈初的《书画印泉趣谈》等两本书,好像还沾了点厦门的书卷气。</p><p class="ql-block"> 去鼓浪屿的时候,我忍不住向导游打听骑楼更多的故事。美女导游可能忙于带队,也可能真的不太了解身边这司空见惯的建筑,真还说不出什么。</p><p class="ql-block"> 还是网络向我打开骑楼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骑楼其实是“舶来品”。据称,商业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流行于欧洲。在英国人那里叫“廊房”或“外廊式建筑”。18世纪后半期,英国人进入南亚,首先在印度欠尼亚普库尔,然后新加坡开埠,英国人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建筑设计时就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英尺、有顶盖的人行道走廊,以营造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在新加坡称为“店铺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进入我国南方后,被称为“骑楼”。</p><p class="ql-block"> 骑楼进入我国南方,很适合南方多雨、炎热等气候特点,很快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并很快与我国南方建筑的特色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闽南地区的闽派骑楼和广东粤派骑楼,进而形成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风格。闽派骑楼受当地传统木雕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较为简洁,接近欧陆风格,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仿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等风格。而汕头骑楼因地处闽粤两省交界,风格也介于闽粤之间。我在厦门中山路、思明路一带见到的骑楼,好像也是繁复与简洁杂陈,应该与汕头相仿吧。</p><p class="ql-block"> 骑楼在闽粤比较集中的地方,可能在广州、梧州、汕头、厦门、北海等地,各自都形成了骑楼集中区,成为城市商业繁华之地和特殊建筑景观。如厦门的中山路、思明路一样,广州上下九路、北海的珠海街、梧州的大东上下路等都保留了成片的骑楼,其中厦门的中山路还是“中华十大名街”,而梧州骑楼总长竟达7公里,骑楼街道有22条,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560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还作过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 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进入我国有过风靡的风光,也遭遇城市建设“拆”的厄运和尴尬。鸦片战争后,从闽粤迁至上海许多两广籍居民,聚居在上海金陵东路一带,也把粤式骑楼带了过来,成为沪上不可多见的景观。可是,据网上披露,本世纪初,上海金陵东路的骑楼就遍遭“拆”字。当时有识之士曾声嘶力竭地呼吁保护,不知现在情况如何了。记得上海南京东路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等,底楼也是采取的骑楼廊道形式,只是比我在厦门所见的骑楼更豪华气派、更坚固凝重,淮海路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对面的一座扼三条路口的洋楼,底楼也是骑楼样式。在开埠不长但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上海,也留下一道不多见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南方,骑楼得到普遍的保护,有的甚至是整片的保护,像我所见的厦门中山路、思明路那样,极具保留城市文化符号的文物意义,也极具繁荣市场的经济意义。听说,福建的“土楼”世人瞩目,数量也有两万之众,只是藏在深山之中,见之不易,但也于2008年获登“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厦门骑楼数量颇众,如能和闽粤其他地方的骑楼一道,以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为由,也去申请一个“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如真能如愿,福建的“土楼”与“骑楼”之“双楼”,将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双星”,也是极具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扬州有“双东”,福建有“双楼”,只是福建的“双楼”更气派、更凝重、保护也更具有世界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557 </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作于扬子津,2021年5月29日美篇配图首发(77)</p><p class="ql-block">后记: 后来厦门骑楼又去过两次,骑楼如故,街更热闹,只是已经没有了初去的感觉,未再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