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老了,心还在安康!

慈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耿庆义老人在安康工作期间五则医者仁心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西安,碧空如洗。2025年4月19日上午,在西安工会医院护理院12楼的餐厅里,一位83岁的老人正坐在轮椅上用早餐。浅色的衣衫映衬着他饱经风霜的面容,手中的馒头和小米粥散发着朴素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当笔者走近表明身份时,老人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你来了!"简单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这位老人就是耿庆义——从三原走出的医学专家,在安康山区奉献了24年青春的前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p><p class="ql-block"><b> 一日七县:车轮上的医者仁心</b></p><p class="ql-block"> 1985年3月,刚上任安康地区卫生局长的耿庆义,用最短时间走遍了全市乡镇卫生院。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天,他坐在司机吴成彦驾驶的帆布篷吉普车,一天之内走访了七个县的12家卫生院。</p><p class="ql-block"> 从白河县茅坪区医院出发,到旬阳蜀河区医院,再到汉阴、石泉、宁陕、紫阳......每到一处,耿庆义都直奔科室,详细了解医疗情况。在旬阳蜀河区医院,看到整洁的环境和规范的手术室,他欣慰地点头,但仍不忘叮嘱:"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做好预防医学和地方病防治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他没有在任何一家医院坐下喝口水。那些曾是他学生的院长们,无不为这位老师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所折服。</p><p class="ql-block"><b> 慧眼识才:放牛娃的医学传奇</b></p><p class="ql-block"> "放牛娃也是医疗人才。"这是耿庆义常对学生说的话。1989年,他在紫阳县蒿坪发现了一位特殊的医生——鄢帮仲。这位曾经的放牛娃,凭借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p><p class="ql-block"> 耿庆义不仅亲自安排报道鄢帮仲的事迹,还在调任省卫生厅时,将自己珍藏的200多本医学书籍赠予这位后辈。在他的推荐下,鄢帮仲先后到西安红会医院、省肿瘤医院深造,最终成长为安康市中心医院急诊外科的"一把刀"。</p><p class="ql-block"> 如今已退休六年的鄢帮仲,依然坚守手术台。他累计完成各类手术11000余例,成为陕南地区急诊外科的奠基人。"我要感谢耿老师的教诲。"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医者的传承之情。</p><p class="ql-block"> <b>严师高徒:医院门前的野草</b></p><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在紫阳县检查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时,耿庆义看到汉城地段医院门前丛生的野草,当即对担任院长的学生提出严厉批评:"医院都长草了,你们的工作还能好吗?"</p><p class="ql-block"> 面对学生准备的丰盛午餐,他坚决地说:"等院子没有草了再来吃。"这件小事成为当时医疗系统整顿工作作风的典范。耿庆义用行动诠释了"严是爱,松是害"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b>大巴车上的医者本色</b></p><p class="ql-block"> 1984年3月,在前往西安汇报工作的长途大巴上,耿庆义主动为一位晕车的妇女让座。当乘客呕吐弄脏他的裤子时,他不仅没有抱怨,还那位晕车者清理,并详细告知她去西安就医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让同车旅客深受感动。当得知这位热心人是安康地区卫生局长时,人们纷纷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好官员!"</p><p class="ql-block"><b> 十元钱的担当</b></p><p class="ql-block"> 1988年9月,在汉滨区茨沟检查工作返程途中,一位老人拦车索赔,声称他们的车压死了自家的黑母鸡。尽管司机再三辩解,可老人非要索赔5元,耿庆义掏出了10元钱(当时能买两斤肉)塞给老人:"养只鸡不容易,母鸡还能下蛋换盐吃。5元钱就不用找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折射出一位领导干部的担当与情怀。</p><p class="ql-block"> <b>后记</b></p><p class="ql-block"> 从医六十余载,耿庆义创造了多项佳绩:完成近两万例外科手术,推动陕西地方病防治达到国家标准,创办的《大众医学教育》《现代肿瘤》杂志惠及无数医者。但最令人动容的,耿庆义和他的老伴何慧林已与西安交大遗体捐献办公室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还是那句朴实的告白:"安康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的心还在安康。"</p><p class="ql-block"> 这位83岁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不忘初心。他的故事,如同秦巴山间的清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医者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文/胡运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