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下午二点左右我和同学游览完唐三彩文化园及高水旺大师的唐三彩博物馆,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开车前往</span>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魏家坡古村落,十几公里,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魏家坡村。</p> <p class="ql-block"> 魏家坡(又名卫坡村)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坐拥北邙福地,南依洛阳,北靠孟津。距洛阳市区五公里,</span>紧邻连霍高速、宁洛高速等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显著。村名因清代卫氏家族兴盛得名,历史上“魏”“卫”两姓通用,故有双称。</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魏家坡以其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车步行到魏家坡老街,首先看见了魏家私塾学堂,走进私塾学堂,学堂属三进院建筑,在清朝先后为卫(魏)氏家族培养出54个秀才、3个进士、4个举人、29名七品以上官员,被誉为卫(魏)氏家族的“干部学院”。</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魏家私塾学堂来到了魏氏家族祠堂,祠堂没有开放,只有在网上查阅魏家祠堂历史,网上查阅到魏氏家族有两座祠堂,一座南祠堂一座北祠堂。南祠堂叫卫族祠堂,北祠堂叫魏氏祠堂,魏氏祠堂早于卫族祠堂。虽然两个祠堂的“魏”和“卫”字不同,却是同一个家族,供奉是同一个祖先。这里边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卫氏家谱记载,卫氏家族的祖先卫天禄三世孙,结识了当时洛阳邑侯魏公,邑侯魏公视卫氏族人和自己同姓同宗,在上报朝廷表彰卫氏家族赈济灾民功德伟绩的奏章中,将“卫”字写成了“魏”字。朝廷按照奏章中的魏姓对卫家进行了多次恩赐皇封,卫家基于恩赐皇封,无奈之下也只好屈从认同,从此以后卫氏后人就改卫为魏,建立魏氏祠堂,即北祠堂</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逐渐产生报本追源之心。因此于光绪年间“合族以魏复卫”。由于魏氏祠堂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又新建一座卫族祠堂,即南祠堂,从此便有了南北两座祠堂。</p> <p class="ql-block"> 在魏家祠堂西边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石彻古街,这条古街称为</span>卫坡古街(天禄街),整个村子是一条石彻古街,两边是两排宅院,北边为魏家北院,南边魏家南院,每个院内都会院中院,是中原独有的四合院,让人称奇的是,家家户户的隔墙上都有门洞相通,院院相连,院院相通,连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座迷宫。</p><p class="ql-block"> 村内石彻古街和相连的宅院,形成独特的迷宫式布局,适合亲子科普和文化探索。</p><p class="ql-block"> 魏家坡村以186米青石古街为中轴,分南北两院,共16所宅院、248间房屋,采用“院内有院、院院相通”的迷宫式设计,被誉为“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 魏家坡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相传为魏徵庄园所在地;宋代为宰相魏仁溥的花园,曾培育名贵牡丹“魏紫”。</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年间,卫氏家族为避战乱迁居于此,改姓“魏”并营建宅院,形成“魏卫双姓合璧”的独特文化。乾隆至道光年间,卫氏家族鼎盛,出过4位诰命夫人、26名七品以上官员,宅院规模达25500平方米,含16座院落、248间房屋。</p><p class="ql-block"> 古街南北两侧分布北院(三进院)和南院(五进院),院院相通如迷宫,兼具中原四合院与徽派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题材涵盖梅兰竹菊、人物故事等,门楼“户对”区分文官(石鼓)与武官(虎头)宅邸。</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魏大宝儒学训导群像</p><p class="ql-block"> 魏大宝,字云峰,号青崖,曾任裕州儒学训导,六品文官,训导一职主要职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他不仅在任时传播儒学,教化百姓,还在致仕回家后担任魏氏家族族长,团结族人,教育子孙。</p><p class="ql-block"> 在魏氏家族的鼎盛时期,魏大宝居安思危,写下六百多字的《云峰公训子孙包言》,作为魏氏家训,流传至今。如“耕读为业,勤俭持家”</p><p class="ql-block"> “和好兄弟,尊敬长上”,“推康受益,惟想可行”等教导,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p><p class="ql-block"> 该雕塑群像展现的是族长魏大宝先生谅谅教导后人晚半,要求永家训,严于律己,以期将“耕读传家、树人为本”的魏氏家风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南三院(魏大宝)</p><p class="ql-block"> 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院深86米,宅主魏大宝,字云峰,号青崖,裕州儒学训导,授承德郎,正六品。他是魏氏家族族长,写有600多字的《云峰公训子孙里言》,作为家训代代相传,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该院属五进院,大门开在正中,门口放置石鼓(门当)。</p> <p class="ql-block">北一院(魏光照)</p><p class="ql-block"> 道光三年(1823年)魏光照率子孙重,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魏光照,官职武略牙厨,正六品。</p><p class="ql-block"> 该院全长56米,由三间临街,三间厅堂,四间厢房,三孔窑洞以及楼阅密夏组成。</p> <p class="ql-block"> 我们依次参观了魏家坡龙头槐和龙尾槐。</p><p class="ql-block"> 龙头槐与龙尾槐:村口两株300余年古槐,象征“龙脉”布局。</p><p class="ql-block"> 古村落两头各有一株300多年的古槐树,东边的古槐酷似龙头,被称为“龙头槐”,树龄450多年,树围2.8米,树高21米,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该树是魏家坡古民居的显著标志。</p><p class="ql-block"> 西边还有一棵古槐。犹如龙尾,叫“龙尾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看完龙头槐和龙尾槐又来到了窑洞遗存。窑洞遗址:保留现存12处清代窑院,类型涵盖靠山窑、簸箕窑、地扎窑、<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井窑等</span>展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居住形态及</span>豫西特色居住方式。</p> <p class="ql-block"> 魏家坡古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漫步在古街小巷,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久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