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星河浩瀚,江河万古。世间不随时空消逝的除了历史,还有陈列于广袤大地的古迹名胜。在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一座古塔岿立千年,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建筑地标和文化符号,当地人称它—大明塔。</p> <p class="ql-block">大明塔,是史上“澶渊之盟”后的产物,距今已一千余年。史料记载,为感圣寺佛舍利塔,民间称之为“大明塔”或“辽中京大塔”,塔高仅列陕西泾阳崇文塔、河北定县料敌塔之后,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居我国现存2000余座古塔的首位。196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辽,是我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为巩固疆土,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大明塔所在的辽中京遗址曾是中京大定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辉煌一时的塞外古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经辽金元明,最终毁于战火,如</span>今只留下残存城墙与几处孤塔。</p> <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在千年时光摩挲中,大明塔见证了多个王朝的兴衰更替,承载了千年风雨的历史沧桑,彰显着匠心独运的建筑技艺,蕴藏着以史为鉴的无声哲理,一直巍然屹立于奔流向前须臾不停的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仰望大明塔,80.22米的身高,相当于25层楼那么高。塔座直径34米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造型,极具视觉美感。看栩栩如生的浮雕、看古香古色的密檐、看惟妙惟肖的飞天,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渺小感直抵心扉。</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宁城大明庙会,从农历四月初一开始,初八为正日子。据说四月初八是佛祖生日,信男奉女们不管路程多远都要焚香祷告以求心灵慰藉。</p> <p class="ql-block">大明庙会,因塔而起,借“会”而盛。穿梭于人流熙攘、摩肩接踵的“庙市”,临时搭建的摊点密密麻麻,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吆喝此起彼伏,煎炒烹炸刺激味蕾,焚香祷告百态众生。观辽塔、品美食、祈好运、购商品、赏表演,“人声鼎沸于市,绵延十里不绝”的繁华再现。</p> <p class="ql-block">以大明庙会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多元一统生生不息的根脉,也是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互融共进的见证。大明庙会,于2015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大明庙会蕴含着宁城一代又一代人的朴素信仰、美好祈愿和精神寄托。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变化,庙会内容和娱乐项目也随之添添减减。比如,去年套大鹅体验就火出了圈,让庙会更加“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明庙会,已然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它为外来人投资宁城开了一扇窗,成为了解宁城、把握商机、坚定信心的机缘窗口。它,也成为宁城人为之骄傲的靓丽名片,成为游子思乡的航灯,成为触摸乡愁的落点。</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慨叹大明塔建造技艺之精湛、气势之雄伟,也隔着时空沾染一下欧阳修、苏辙等“唐宋八大家”出使留下的墨色香,品味无数文人墨客创作的诗词佳句。</p> <p class="ql-block">比如一首《大明塔远望》:古塔巍峨入碧空,大明胜景意无穷。砖痕岁月留痕迹,铃语风中诉古风。仰首千寻惊浩渺,凝眸百感叹葱茏。辽都旧梦今何在,唯见禅光夕照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诗赞,“巍巍宝塔震中京,琼雕彩壁十三层。白云悠悠掠顶过,轻风阵阵响千铃。”</p> <p class="ql-block">品读之际,仿佛一下触摸到了历史的余温,那些值得怀念的无名工匠、以及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仿佛一下从字句中走出来,让古今交融焕发勃然生机。</p> <p class="ql-block">站在辽中京遗址门前,再一次与大明塔对望,总有道不尽的文化追寻。大明塔的人文历史,早已根植一代又一代宁城人的心里,它已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一处标志性建筑,而且是铺展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地、歌游内蒙古必到打卡地,一方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情感与信仰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各色灯光将古塔装扮的美轮美奂,灯火里的烟火人间似乎多了一种梦幻、一种宁静、一种安详。</p> <p class="ql-block">文/杨守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