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是“十四五”教育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键之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再次明确: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教育系统要主动作为,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进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小记者团是学校德育处、少先队所属辖下的一个特色组织,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德育工作的开展,发挥其独特的职能作用。因此,小记者团在学校开展的家校社“教联体”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强梁作用,连接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通过采访、报道等活动,传递信息、增进交流、促进合作。</p><p class="ql-block">莲花小学至美小记者团自2010年开办以来已经有十五年的历史了,作为小记者团的开创者和负责老师,承担着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就小记者团在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作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粗浅地谈谈我个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一、角色定位</p><p class="ql-block">(一)小记者团的角色</p><p class="ql-block">1、信息传播的纽带</p><p class="ql-block">莲花小学至美小记者团活动一般都是在周末,而且都是亲子活动。家长陪同孩子参与采访、报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理念、活动案例进行双向传递,打破信息壁垒。例如:亲子阅读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促进三方理念互通。</p><p class="ql-block">2、实践教育的平台</p><p class="ql-block">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参与社会观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与公民意识,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直接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p><p class="ql-block">3、三方互动的桥梁</p><p class="ql-block">通过专题策划(如亲子阅读、家教故事、社区志愿服务、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引导家庭倾诉教育困惑、学校展示教学特色、社区传递资源信息,形成对话平台。例如,莲花小学至美小记者团结合学校开展闽南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闽南话的传承工作。我们除了在学校以各种方式教学、宣传闽南话,例如:周一学校总集合的“斗阵来讲闽南话”栏目、学校的闽南方言社团、闽南方言冬令营和夏令营等。另外,我们还携手社区在社区举办“闽南童谣冬令营”活动,把传承闽南方言工作扩大到社区,或者说是与社区的携手合作。同时,学校还经常联系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晚报》闽南方言公益班以及思明区、湖里区等区属闽南文化研究会等组织,邀请专家走进学校开展闽南传统文化的讲座和实践活动;小记者团也定期组织小记者走出学校,参与社会相关机构组织的闽南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二)小记者团负责老师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下,小记者团的负责老师已经从教师角色这一单一的“知识权威者”拓展为“关系协调者”“专业引领者”“资源整合利用者”等多元角色。</p><p class="ql-block">二、具体作用</p><p class="ql-block">(一)小记者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促进三方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1)对学校:小记者团通过采访学校活动、师生风采等,将校园信息及时传递给师生和家长,增强了校园内部的沟通。另外,小记者团还将学校的教育理念、活动成果等向社会传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2)对家庭:小记者团的活动都是亲子活动,家长陪伴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关系。同时,他们通过参与有关家庭教育的活动,促进家长间的经验共享。</p><p class="ql-block">(3)对社区和社会组织:小记者团积极携手社区以及社会组织,挖掘社区历史、社会文化历史等资源,为学校开展传承闽南传统文化的工作提供在地化素材。</p><p class="ql-block">2、促进家校合作与理解</p><p class="ql-block">小记者团通过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参与采访家长、报道家庭教育故事、聆听分享家教故事等方式,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小记者团也可以将学校的育人理念、教学成果等反馈给家长,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p><p class="ql-block">3、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小记者团通过社区乃至社会活动,报道社会现象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报道过程中,小记者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突出人才及道德模范等,学会关心他人,提升道德修养。</p><p class="ql-block">4、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小记者团可以借助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闽南文化研究会、各报社等新闻媒体,开展传承闽南文化采访报道,提升学生的传统修养。同时,小记者团也可以发挥创意,创新报道形式和内容,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p><p class="ql-block">(二)小记者团负责老师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小记者团负责老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其专业能力是保障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师具备跨场域沟通、资源整合以及冲突调解等一系列复合能力。小记者团负责老师不仅具有专业素养,又具备综合能力,他能够在组织活动中发挥专业特长,又能很好地指导家庭教育,以及处理家校冲突。同时,他还能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好各种关系,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p><p class="ql-block">三、未来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p><p class="ql-block">(一)发展趋势</p><p class="ql-block">未来,实现育人新生态的首要路径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学校作为教育主体,不仅要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还要发挥引领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和家庭力量,构建教育共同体。因此,小记者团更应承担这一方面的重任。</p><p class="ql-block">未来社会是高科技现代化的社会。科技是驱动育人新生态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能够为育人提供更多可能性。小记者团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呢?</p><p class="ql-block">1、政策驱动下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双减”政策推进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逐渐成为教育生态重构的核心。小记者团将更大程度地成为连接家庭、学校、社区的实践平台,通过采访、报道等形式,推动三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p><p class="ql-block">2、数字化赋能与实践创新</p><p class="ql-block"> 未来小记者团将更多借助新媒体技术(如短视频、直播、AI工具)实现内容创新与传播。如:</p><p class="ql-block">(1)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新闻场景,增强实践体验;</p><p class="ql-block">(2)通过线上平台搭建“小记者云社区”,打破地域限制,促进跨区域写作;</p><p class="ql-block">(3)结合人工只能辅助写作,提升学生信息筛选与表达效率。</p><p class="ql-block">3、从“活动型”向“项目型学习”转型</p><p class="ql-block">小记者团活动将更注重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形成“跨学科项目制学习”模式。例如:</p><p class="ql-block">(1)围绕社区环保问题开展调研报道(链接科学、语文、社会学科);</p><p class="ql-block">(2)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完成文化传承主题的纪录片(融合历史、艺术、信息技术)。</p><p class="ql-block">4、社会问题导向的公民教育</p><p class="ql-block">小记者团将更多关注社会热点(如乡村这行、老龄化、科技伦理等),引导学生以“小公民”视角参与公共议题讨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p><p class="ql-block">(二)面临的挑战</p><p class="ql-block">1、角色定位模糊,目标共识不足</p><p class="ql-block">家庭、学校、社区对小记者团的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家长可能视其为兴趣培养,学校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而社区可能关注宣传效应。这种分歧导致资源分配冲突,活动设计难以满足多方需求。因此,三方应明确共同的目标、责任,签署合作协议,定期召开三方会议。</p><p class="ql-block">2、沟通机制不畅,协作效率低</p><p class="ql-block">缺乏定期沟通平台(如联席会议或数字化工具),信息传递滞后或失真。例如,学校未及时通知家长活动变更,社区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因此,三方应建立沟通平台,长期保持联系,经常互动,加强沟通。</p><p class="ql-block">3、资源整合困难,利用效率低</p><p class="ql-block">三方资源分散且整合难度大。学校可能缺乏专业师资,家长时间有限,社区资金或实践机会不足。例如,采访活动因场地审批延迟而取消。因此,小记者团负责老师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互通有无,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多元化。</p><p class="ql-block">4、专业指导缺乏,活动深度不足</p><p class="ql-block">新闻采编、媒体伦理等专业培训不足,教师或家长指导能力有限。学生作品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因此,小记者团可以引入专业,例如聘请媒体记者等到学校进行指导,建立长期合作机制。、</p><p class="ql-block">5、激励机制缺乏,参与动力不足</p><p class="ql-block"> 学生缺乏展示成果的平台(如刊物或者公众号),家长和社区合作未被认可。因此,在传统纸媒逐渐被新媒体取代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建立新型的激励平台,如公众号、美篇等,设立学生作品发表渠道,颁发家长或社区贡献证书。</p><p class="ql-block">6、安全责任不清,风险管理薄弱</p><p class="ql-block">外出采访或社区实践中的安全责任划分模糊,如交通意外处理预案缺失。因此,小记者团在每次活动前要制定风险管理预案,购买团体保险。</p><p class="ql-block">7、文化差异冲突,包容性不足</p><p class="ql-block">不同家庭背景的家长和孩子对活动的接受度差异大。例如,部分家长认为课外活动影响学业,限制孩子参与。另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对活动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对于家长,小记者团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而对于小记者,小记者团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活动,分层组织,活动的要求也要有所区别。</p><p class="ql-block">8、政府支持不足,系统性保障缺位</p><p class="ql-block">缺乏专项政策引导(如跨部门合作机制)和资金支持,评估体系不健全。因此,学校应向政府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学校的小记者团虽然只是学校德育部门管辖下的组织,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重视这一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记者团“纽带”“桥梁”的作用,推动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就能让小记者们在这一方小小的舞台尽情绽放自己,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