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刘恒铭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张挂在墙上的黑白照片,父亲穿着那件多年未换的中山装,戴着帽子,神情严肃。木质的棕色边框衬托出照片的庄重,背景简单无装饰,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这是父亲生前唯一留下的一张照片,也成了我对父亲最后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在2004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下午三时离开的,那一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以后,他和我们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相见。在这廿一年的岁月里,记忆中满是对他深深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廿一年了。在2004年的元宵节,我们一家三口从国和回家陪父亲吃了一顿团圆饭。因为第二天学校要开学,所以我们吃完晚饭就匆忙赶车回去了。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父亲偶感风寒,身体不适,哮喘得很厉害。我给了他20元钱让他去看病,可是母亲觉得病无大碍,只让当时学医的侄儿去乡村诊所买了点止咳药。第二天下午二、三点钟的时候,大哥打来电话,告诉我父亲已经辞世。那时,我也成为了父亲,儿子当时六岁了。从抚养儿子的经历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这个词的份量和伟大,以及父亲肩负的责任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 父亲爱我,视我为人中奇珍;我爱儿子,亦视之为掌上明珠。不做父亲,又怎能真正懂得父亲肩负的艰辛和生活的艰难?在父亲的葬礼上,我六岁的儿子眼里噙着泪水,饱含不舍。我问他想不想爷爷,他说想。看着懂事又幼小的儿子,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父亲,再也不会有那个知我冷暖、懂我性情、能解我忧、助我为乐的人了。从此以后,所有的担当都得自己来扛,那种孤单和无助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虽然清贫,但他的善良温暖了成千上万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并不贫穷,也不吝啬和无助。他的善良、乐于施舍、忠诚无私,让他的身躯变得坚挺,让他的灵魂变得崇高和伟岸。他接济过比我们家更需要帮助和温暖的人,无数乞丐来我家乞讨,除了能吃上一顿饱饭,还能带走一些粮食。陌路人来我们村庄讨水借宿,父亲总是毫不吝啬。母亲时常抱怨和责备,但父亲总是用“皇帝老爷也要借兵马”这样的话来搪塞。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岁月里,自家口粮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勉强度日,这足以看出父亲人品的无私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民国十四年,八岁时上了三年私塾,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辍学。他天性颖悟,识文断字,过目不忘,倒背如流,文章秀美。据母亲说,父亲成人后,成为村里识字最多、能写会算的饱学之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是我们村里的会计保管。</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没什么建树,但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在任会计保管近三十年的任期内,从未沾染公家的一草一木,而村里有些队长,任职不到三两年,就利用公职之便,搭厕建房。为此,父亲常遭母亲的“谴责”和“抱怨”,但他总是把母亲的“攻击”当作耳边风,并当着我们弟兄们的面,教育我们为人处世,一定不要见小利而忘大义,不贪身外之财,干净做人,公正处事,不要做侵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事。</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只建了一间土坯房子,随着大哥、二哥相继成家,这新建的土房当然分给他们了。他带着四哥、六弟和我住在爷爷留下的老屋。后来,我们长大成人,父亲也成了年迈七旬的老汉,再也无力为我们建新居,也从未住过新建的住房。他一直守护着老屋,直到病逝。记得父亲去世前,一直叮嘱我早日在家建一栋新房子。当时我在国和教书,很少回家,刚刚成家,经济拮据,没有把父亲的话当回事。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生活清苦,一手养大了我们兄弟六个。大哥上了高中,毕业后回村当老师。我是中专毕业,在阳新师范念书,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父亲在物质上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但在那个让人羡慕和追崇的吃皇粮的年代里,培养出两个文化人,也足以让他引以为荣和自豪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风烛残年之时,我们兄弟们过得都不易。虽然那时已经是承包田地责任制了,但这并没有让靠吃公分饭过来的父亲生活状况得到丝毫改变。我们赡养他们的粮食,因为哥哥们在外打工,侄子们围着他们要吃的,父母把饭都让给了侄儿们。我记得有一次节假日回家,看到父亲在哽咽着几个大红薯,咽不下去了,喝几口酸菜汤和清得能照见人影的粥米汤。</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兄弟们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侄辈们和儿子都事业有成。如果父亲还在,我们不会少给他喜欢吃的红烧肉、家乡的清水鱼、山上的野味(父亲年轻时爱打猎)、爱吃的馒头、自酿的中草药酒(父亲是挖中草药的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不在了,但熟悉而破旧的老房子还在;年迈九旬的老母亲还在;我依然觉得那个蹲坐在门口青石板上,拿着水烟袋抽着烟、捧书而读的父亲还在;我始终觉得他在默默地守护和陪伴着我们,他并没有走远;他正直无私的人品与口碑犹在。睹物思人,一切还是那么亲切。父亲的教诲犹存耳畔,他那颗善良而闪光的心灵,像明灯一样照亮着我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说过,要行得正坐得稳,方为谦谦君子。父亲虽然清贫却不忘施人茶汤,解众人一时之饥渴,亦让我时时不忘替人排忧解难,让我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不染尘疴,与世无争。父亲虽然离开我许多年了,但我依然秉承父辈的心愿,感恩祖国与人民的恩泽,不忘父亲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虽然清贫,但他的伟岸和崇高,像一束光,足以照亮所有需要温暖和帮助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记于阳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