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登泰山记》有感

anda

<p class="ql-block">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过程,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p> <p class="ql-block">  姚鼐(1732~1815年) 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祖籍在今桐城义津镇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兰始迁居桐城城里,清代散文家、教育家,乾隆进士,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曾师从刘大櫆。他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 编有《古文辞类纂》,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他的文章以“醇正严谨”著称,清通自然,简洁明快。</p> <p class="ql-block">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姚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 </p><p class="ql-block"> 姚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 读《登泰山记》,便可看出他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仅600多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p> <p class="ql-block">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p> <p class="ql-block">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p><p class="ql-block"> 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时年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于桐城杨树湾。</p> <p class="ql-block"> 《登泰山记》</p><p class="ql-block"> ——清 . 姚鼐</p><p class="ql-block">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p><p class="ql-block">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p><p class="ql-block">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p><p class="ql-block">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p><p class="ql-block">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p><p class="ql-block">桐城姚鼐记。</p> <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八年,32岁的姚鼐经过了五次会试(15年)得中进士。参加纂修《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入四库馆。乾隆三十九年秋,姚鼐便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的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p><p class="ql-block"> 姚鼐《登泰山记》的主体部分,极富层次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泰山日出图。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天寒地冻,万籁俱寂。日观峰顶,姚鼐既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落日之色,亦迎接了壮美、磅礴的泰山日出。兀兀经年,求学、为官,曲折、困顿、彷徨,在他决意辞官还乡之时,也是与先前仕途的彻底告别。天白日出,姚鼐的人生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姚鼐把泰山的雪景、日出描绘得那么细致,同时还涉及到泰山的古迹、地理风貌,每一句都像是书中的一页,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美感。像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仅仅几个字,就把泰山雪景的气势展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作品考据严谨,文中对泰山的地理位置、登山路线、周边古迹等都有精确的记载,如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展现出作者对地理知识的深入了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p><p class="ql-block"> 文化底蕴深厚,姚鼐在文中多处引用古代典籍和历史故事,如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通过对石刻的描述,体现出他对历史文化的熟悉和尊重,使文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语言简洁雅正,桐城派主张语言简洁,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登泰山记》中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泰山壮丽的雪景和山色,极具画面感。</p><p class="ql-block"> 结构清晰严整,文章按照登山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登山的时间、路线、途中所见以及山顶的景色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开头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中间叙述登山过程,结尾描述观日出的情景和泰山的石刻,行文有条不紊。</p><p class="ql-block"> 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泰山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描写日出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将日出时的色彩、动态等描绘得细致入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  《登泰山记》中,姚鼐——于文字间攀登心灵之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当作者笔下的泰山雪景映入眼帘,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攀登之旅就此开启。阅读《登泰山记》,不仅是对泰山壮美景色的领略,更是对古人精神世界与先贤心中泰山的深度追寻。</p><p class="ql-block"> 从文字间,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以简洁而精准的笔触,描绘了泰山从山麓到山巅的景致变化。“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寥寥数语,便将登山途中的艰难险阻生动展现;而登上山顶后,“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又把一幅壮阔且诗意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种对自然的敏锐捕捉,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要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每一处细微之美。</p><p class="ql-block"> 《登泰山记》不只是一篇写景散文,更蕴含着作者对历史文化的追思。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在文中提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这看似简单的地理描述,实则是对泰山周边历史地理脉络的梳理。泰山脚下的河流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跟随作者的文字,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河,领悟到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作者登泰山的过程,恰似人生的奋斗历程。登山途中的艰难困苦,如同人生道路上的重重磨难;而登顶后的壮丽景色,则是历经艰辛后收获的成功与喜悦。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我们不妨以姚鼐登泰山的精神自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相信终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略到人生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2019 年教育部将姚鼐的《登泰山记》纳入中学语文课本,深刻体现了这篇列入教材的古文在文学修养、语法修辞等诸多方面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语法修辞方面所体现 1. 语言简洁:姚鼐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山的过程,如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短短八个字,便将雪后泰山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2 . 修辞精妙: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使用比喻的手法,把汶水、徂徕比作画,把山间的雾气比作带子,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优美。</p><p class="ql-block"> 文章本意所体现的自然之美 :文章详细描写了泰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与神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坚韧精神的传达 :姚鼐登山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可以从中受到鼓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懂得坚持不懈。</p><p class="ql-block"> 文化内涵的传承 :泰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登泰山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强调的是在学习的道路上,需要勤奋和刻苦才能不断进步。从这层意义来讲,《登泰山记》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登山过程象征学习之路:姚鼐登泰山时,需克服路途艰险等困难,最终才能欣赏到山顶的美景。这如同学习,会遇到各种难题,只有像登山一样,凭借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攻克难关,取得进步。</p><p class="ql-block"> 美景寓意学习收获:文中描绘的泰山壮丽景色,是对登山者努力的回馈。在学习中,只要勤奋刻苦,也能收获知识的 “美景”,如丰富的学识、深刻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坚持给予启示:姚鼐不畏艰难登上泰山,这种坚持反映出他对目标的执着追求。这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以勤奋为径,以刻苦作舟,在学海中不断前行,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p><p class="ql-block"> 泰山——是一座厚重的历史书山</p> <p class="ql-block">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p><p class="ql-block">落笔于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及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