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为何被称作“人类”?又为何总在疲惫的泥沼中挣扎?或许答案就藏在“人”这个身份本身。常言“人生无不累”,恰似佛教“人生本苦”的深邃哲思,道尽了生存的某种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身为地球上食物链顶端的智慧生物,人类凭借超凡的思维与掌控力站在文明之巅,却并未因此获得想象中的轻松。追根溯源,欲望的沟壑难填是症结所在。佛教修行将“贪”列为“贪嗔痴慢”之首,深刻揭示了人类欲望的无度——从物质财富的疯狂攫取,到精神领域的无尽索求,欲望如同永远无法填满的深渊。它既是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引擎,催生出科技革命、社会变革;却也成了套在人们脖颈上的枷锁,将众生困于疲惫的牢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自然界其他生灵相比,人类的生存模式截然不同。动物大多遵循“活在当下”的本能,一餐饱腹便不再忧虑明日,它们信任自然的馈赠与生存法则。而人类不仅为当下奔波,还要规划月度目标、年度计划,谋划整个人生蓝图,甚至为子孙后代的未来殚精竭虑,这份对时间与责任的无限延伸,让身心的疲惫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提出,中国人似乎尤显疲惫。一种观点认为,缺乏宗教信仰带来的精神依托,使得部分人将生命的重心过度倾斜于现实利益,尤其是物质层面的追逐。在永无止境的功利竞争中,沉重的压力压弯了脊梁,疲惫感如附骨之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当下更深层的困境,或许在于思维的平庸与灵魂的麻木。许多看似成功的人士,将全部精力消耗在对外在目标的追逐中,披着“创新”的外衣盲目扩张,却鲜少关照内心世界。思维的失衡与灵魂的荒芜,折射出无效教育的积弊。若要摆脱这种困境,信仰、思想与文化的重塑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持续不断地探索与耕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欲望本是人性的一部分,却有善恶之分。无节制、永不满足的欲望如同脱缰野马,终将吞噬理智。反观有信仰之人,他们懂得“爱”的真谛——爱是恒久忍耐、是恩慈包容,是摒弃嫉妒与张狂,是对真理的坚守。这种信仰滋养的爱,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灵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天平却过度倾向权力、金钱等外在之物,反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丰盈。无论贫富、有无权势,普遍陷入不快乐的怪圈,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我们亟需探寻根源,重新审视“贫穷”与“落后”的定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早已证明,将物质满足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终将走向毁灭。“按需分配”若脱离人性约束与现实考量,沦为无限索取的借口,人类文明或将走向崩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欲望需要从小在教育中得到引导,在信仰的熏陶下学会克制,合理满足需求,方能成为社会进步的良性驱动力。同时,构建以公平公正为基石的社会框架,让每个人都能接受优质教育,以信仰滋养心灵,如此,社会才能走向祥和。饮食无论粗茶淡饭还是珍馐美馔,只要人心安宁、社会公平,便是幸福。国家的发展不必一味追求速度,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才是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本。否则,若任由投机取巧之风盛行,勤劳善良之人反遭不公,社会陷入抱怨与焦虑,幸福便成了镜花水月。说到底,人类之累,根源在于能力永远追不上欲望的脚步,唯有学会与欲望和解,方能寻得内心的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