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委员会已在中国的提案后,将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老温

<p class="ql-block">译文如下:政府间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委员会已在中国的提案后,将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p><p class="ql-block">附文:在这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的名录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见度以及意识其重要性,并且进而鼓励关于多样文化间的对话交流。</p><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南音”的描述</p><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举行各成员国会议,讨论各国提出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其经办机构根据的申报文字和音像资料写出一个个“推荐信”,由全体讨论投票通过。那么,通过“推荐信”,我们便可知道联合国附属机构对“南音”的描述。大意是</p><p class="ql-block">中国已经提名“南音”,希望其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南音是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即闽南地区人民文化的核心,也是海外众多闽南华人的文化核心。这种缓慢、简单、优雅的旋律,是由一些特色乐器演奏出来的,比如称为“洞箫”的笛子,一种称为“琵琶”的横抱演奏的曲颈琴,以及其他更为常见的管乐,弦乐及打击乐。在“南音”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第一部分是纯粹的器乐演奏,第二部分包含歌词,第三部分是由合奏伴奏的歌谣,且用泉州方言演唱,或由边演奏响板的人独唱,或由一组四人轮流演唱。丰富的保留曲目及乐谱保存了古代民乐及诗歌,也影响了戏剧、木偶剧和其他传统表演艺术。“南音”深深地扎根于闽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南音”在春秋两季的典礼上演奏,以表达对音乐之神孟昶的敬仰,也在婚礼、葬礼、节庆时在院子、集市和街头巷尾演奏。对于全中国和整个东南亚的闽南人而言,南音是故乡之音。</p><p class="ql-block">从提供的信息看,现决定,南音符合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标准,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1. 南音,一种集演唱和乐器演奏为一体的表演艺术,经由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得到当地人的创新,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感知,象征着他们的同一性和连续性。</p><p class="ql-block">2.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相关的从业者和团体中引起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并增强对文化多元化,人类创造性及跨文化对话的尊重。</p><p class="ql-block">3. 提名描述了各种实用的保护措施,体现了相关国家和社会团体的承诺。</p><p class="ql-block">4. 该提名文件是由有关的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准备并随同相关社会团体的同意书一同上交的。</p><p class="ql-block">5. 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管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韵 一席尽览 </p><p class="ql-block">南音发源于中原,蓬勃于泉州,创新于台湾。「南音」是台湾地区所保存中国传统音乐里,最古老的乐种 。从曲式结构、演出排场来看,它和唐朝、汉朝的音乐形态有着相似之处,堪称是「音乐活化石」的独立乐种 。南音的原乡在泉州, 据考,西晋永嘉之乱后,南音随着汉族的南迁,引入闽南地区。 当元人统治中国的时候,全国推行「国语」,唯独泉州固守汉语,因而保存许多中原传统文化,泉州也就成了南音音乐的中心。并成为常见于仕绅人家厅堂里的休闲雅乐。南音乐曲包括「指」、「曲」、「谱」三种形式,正式演奏称为「排场」,程序分为「起指」、「唱曲」、「宿谱」三部分,「起指」类似序幕性质,由上四管(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下四管(响盏、双音、叫锣、四块),再加上「玉嗳(小唢吶)」构成「十音」,有时也仅用上四管演奏。</p> <p class="ql-block">乡书寄声南音史《礼乐千秋》</p><p class="ql-block">郭茂楼</p><p class="ql-block">旧曲缕情与众听﹣﹣南音古题。南音缘起汉《相和歌》"执节者歌"。后唐蜀通晓音律"千古词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孟昶被尊为南音始祖,每年春秋二祭。宋陈三五娘爱情故事,明嘉靖刊本《荔镜记》五十六"出"戏加以铺述,其故事情节就有120多首南音,如陈三与益春对唱《年久月深》、《三哥暂宽》和刻画五娘内心世界的闺怨曲《精神顿》。清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五少芳贤"晋京被授予"御前清客(曲)",登峰造极,明清南音随着移民传入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缘由,日渐式微,但纵使日本侵占厦门期间的中山路中梅理发应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镇邦路老工人俱乐部依然"隔江犹唱后庭花"。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古岩层里的新生代层出不穷,曲集、曲馆、报刊、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带、南音比赛、会唱,林林种种,千百首南音在芸芸众生唇齿间传唱,南音又中兴。2009 年9 月30 日,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亮相,锦上添花,南音走向世界大会唱。在某个时期,尽管受到限制,亦从不泯灭,彰显南音极富生命力。显然,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由曾学文编剧,韩剑英总导演,吴启仁唱腔设计,江松明音乐设计配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金项目、2023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项目、2023年度厦门市文学艺术专项资金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厦门市南乐团诠释这一历史轨迹的《礼乐千秋》于2024年3月21日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首演,采用缕缕"曲""指"故事《咱两人》、《一纸相思》和无词曲"谱"《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串珠,彰显南音清音雅乐音乐美。幕起,巧夺天工的布景便把观众拉回到《大汉相和歌》及其后的《李唐夜宴乐》的氛围中,随着剧的发展,"二十四桥"明月舞女,风风雨雨丽人行,以动衬静,描摹事项、雕塑、绘画摹本,莺歌燕舞"长相思"。这其中有第三章《孟昶花蕊情》饰孟昶的潘文龙引吭高歌"长恨"无国之痛,饰花蕊夫人的杨雪莉与之异曲同工,她除了寄怀远人不可再相见的切肤之痛外,还誓言将乐曲传颂千秋。第四章《明清管弦盛》陈慧雅中秋月长夜思念《咱双人》和陈妮莎大倍曲牌《一纸相思》虽天各一方,却心心相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她们的唱腔绵长、深沉、婉丽,音声入古,曲径回廊,余韵绕梁,三日不绝。厦门南音名片王安娜、陈美瑜、杨一红扮演角色唱功、表演绝佳。表现南音的引领乐器琵琶手"轻拢慢捻抹复挑"宫商角微羽(乂工六思一),"一弹一十有八拍",抒发情思;举重若轻三弦,浑浊自如;洞箫("尺八")吹奏者极具千里之妙;听那笛子关山,归去来兮,引出别绪;"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二弦,丝丝入扣。上述"上四管"在于追求南音的神思与气韵。不同凡响的"下四管",尤其"四块"和配乐古筝、编钟的加盟,水乳交融,更体现了南音的旋律和节奏,还原了李唐的原型,因其是宫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体。因情造景,</p><p class="ql-block">景为情设的《韩熙载夜宴图》、宫廷斗拱建筑、桃花映红"点水流香"、雁南飞等意象、意景的构筑,既立体化,又可视化,珠联璧合,相益弥彰,平添了南音的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厦门市南乐团慢工细活盘点《礼乐千秋》,熟练地驾驭时空转换,从《大汉相和歌》到《大明清弦管盛》,花开花落,采用史传性乐舞艺术和视觉与听觉交感手法,折射南音历程,再现当年的华彩乐章乃延绵至今千年,其用意在于唤起大家复兴南音古韵名篇。尾声南音入列世界文化遗产,演员同台与世界弦友普天同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南音的春天到了。</p> <p class="ql-block">传播世遗南音雅韵</p><p class="ql-block">弘扬优秀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刘五店南音传习中心</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