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磐安·映山红 【104】

海之音

<h1>高姥山省级旅游区拥有我国东南地区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高山湿地,有北斗星状和串珠状的高山断层湖群,还有令人浮想联翩、美轮美奂的高山草甸,山峰四周杜鹃密布,春季杜鹃烂漫,满山红遍,十分美丽壮观。</h1> <h1>位于浙江生金华市磐安高姥山的杜鹃漫山遍野都是,整个高姥山景区有杜鹃花千亩左右。想看杜鹃花珍稀品种的可以到山上的杜鹃山庄,山庄附近就有200亩杜鹃,品种很多,包括云顶杜鹃、猴头杜鹃这些平常很少见的杜鹃也能看到。</h1> <h1>高姥山海拔1190米,大巴车都可以开到海拔980米的位置,然后只需徒步上升170米,就可以来到映山红最火的山头。</h1> <h1>山上兼有多处观景台。</h1> <h1>沿途零星生长着玫红、鹅黄、粉紫、白色等杜鹃花,它们也叫做映山红。</h1> <h1>当然,主流就是这火红火红的杜鹃花。</h1> 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别称映山红、山石榴等,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的落叶灌木。杜鹃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主产东亚和东南亚,杜鹃花喜酸性肥沃土壤。耐荫凉喜温暖,常绿杜鹃在山地空气湿润凉爽处,才能生长良好。高2-5米,分枝多而纤细。叶为革质,常聚集生在枝端,呈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前端短逐渐变尖,叶子边缘微微反卷并带有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白色;花冠呈阔漏斗形、倒卵形,一般2-6簇生于枝顶,有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br><h1>注:杜鹃既是鸟名,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约960种植物的通称。</h1><h1>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h1><h1>杜鹃花是“花中西施”,代表着爱的喜悦,花语是“永远属于你”,寓意为“当见到满山杜鹃盛开,就是爱神降临的时候。”</h1> <h1>年少时常听到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映山红》,然而那时我生活的地区并不生长这种花,所以很难想象出映山红开遍山岭的那番景象。时隔30多年的今天,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岭,满山满眼的映山红,不少上些年纪的人们站在映山红树下,高声且深情的唱着这首歌,此情此景,让人难忘!</h1> <h1>杜鹃花</h1><br><h1>是春的使者</h1><br><h1>最惜杜鹃花烂漫</h1><br><h1>春风吹尽不同攀</h1> <h1>杜鹃是中国三大自然野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高山花卉之一,是重要的森林植被组成种类。</h1><h1>杜鹃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喜欢酸性土壤,在钙质土中生长得不好,甚至不生长。因此土壤学家常常把杜鹃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h1><h1>杜鹃性喜凉爽、湿润、通风的半阴环境,既怕酷热又怕严寒,生长适温为12℃至25℃,夏季气温超过35℃,则新梢、新叶生长缓慢,处于半休眠状态。夏季要防晒遮阴,冬季应注意保暖防寒。忌烈日暴晒,适宜在光照强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长,光照过强,嫩叶易被灼伤,新叶老叶焦边,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鹃要采取措施进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观赏类的杜鹃中,西鹃抗寒力最弱,气温降至0℃以下容易发生冻害。</h1> <h1><p>浙江中南部隐藏着的这一片江南秘境,</p>漫山杜鹃- 红花渐欲迷人眼。</h1> <h1>春天来临,那熊熊似火的花开,仿佛要将整个山野点燃。随着一阵春风的召唤,从满山的绿色中,爆出大团大团的艳丽红云,用自己独有的芬芳氤氲着这春天的山野。</h1> <h1>每年的花期,高姥山顶山脊线成了杜鹃花的海洋,那种汪洋恣肆、汹涌澎湃,万亩杜鹃盛开怒放、浩瀚壮观的美,你无法不为之震撼!</h1> <h1>在海拔千米的山顶,一路上溢彩流丹,霓舞霞飞,人行花丛中,犹若在画中。</h1> <h1>杜鹃,一年里大多时间湮没在满山的草木之中,踏实地扎根山野,默默地汲取大地的营养,开花时奔放热烈,完美诠释了厚积薄发的人生真谛。</h1> <h1>成丛成簇的杜鹃在迎风灿烂,微风吹拂,簌簌作响,屏息静听,那是花的细语、花的心声。</h1> <h1>我们徒步其间,将美丽的风景和美丽的心情留在心底。除了杜鹃花,在高姥山顶一览众山小。</h1> <h1>杜鹃的历史故事:杜鹃的拉丁名称是为了纪念约翰·西姆斯(John Sims 1749-1831),他是英国物理学者及植物分类学者,英国《植物学杂志》(Magazine Botanique)的第一任编辑。</h1> <h1>杜鹃花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书中将“羊踯躅”列为有毒植物。</h1> <h1>杜鹃花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唐代,出现了观赏的杜鹃花,此时杜鹃花就已移栽入庭园栽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年)对杜鹃花情有独钟,不但写下了许多赞美杜鹃花的诗句,而且还亲自移植栽培,第一次移植未成活,写下了“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820年终于移植成活,诗曰:“忠州洲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h1> <h1>据记载,唐贞观元年(785年)已有人收集杜鹃品种栽培,最有名的是镇江鹤林寺所栽培的杜鹃花。</h1> <h1><p>宋代对杜鹃花的栽培又有新的发展,诗人王十朋曾移植杜鹃花于庭院:“造物私我小园林,此花大胜金腰带。”</p>南宋《咸淳临安志》:“杜鹃,钱塘门处菩提寺有此花,甚盛,苏东坡有南漪堂杜鹃诗,今堂基存,此花所在山多有之。”说明杜鹃花在杭州庭院已多见。</h1> <h1>漫步如火如荼的山林间,心情也跟着奔放起来。</h1> <h1>坐在山对面的观景台,看人在画中游。</h1> <h1><p>明代,对杜鹃花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如志凉《水昌二芳记》,1563年《大理府志》、1587年李时珍《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等刻本中都有不同程度关于杜鹃花的品种、习性、分布、应用、育种、盆栽等记载。</p>如1563年《大理府记》中,记载杜鹃花谱有47个品种,大理的崇圣寺、感通寺等寺院已栽种杜鹃,并育成五色复瓣品种,《草花谱》记有“杜鹃花出蜀中者佳,谓之川鹃,花内十数层,色红甚;出四明(今浙江四明山)者,花可二、三层,色淡”。</h1> <h1>清代,已经有了杜鹃花的盆景造型,朱国桢《涌幢小品》记有“杜鹃花以二、三月杜鹃鸟鸣时开,有两种,其一先敷叶后著花(先叶后花)色丹如血。</h1> <h1><p>道光年间(1821-1850)《桐桥倚棹》中提到“洋茶、洋鹃、山茶、山鹃”的记载,说明此时中国内已引入国外杜鹃栽培了。</p><p>正因为杜鹃花在园林上的价值,早在19世纪末,西方多国就多次派人前往中国云南,采走了大量的杜鹃花标本和种苗。</p>其中英国的傅利斯曾先后七八次,发现采走了309种杜鹃新种,引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夸耀于世的几百种杜鹃多来自云南。</h1> <h1><p>关于杜鹃花和杜鹃鸟,还有个优美而离奇的传说。</p><p>相传远古时蜀国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了以后化为子规鸟(又名子鹃),人们便把它称为杜鹃鸟。</p><p>每当春季,杜鹃鸟就飞来唤醒老百姓“块块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p><p>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是由于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它记载了那段悲壮的抗战。</p>杜鹃花,它已经融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成为了历史的点缀品。</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杜鹃花寓意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唐宋以来,诗人,词人皆多题咏。美丽的杜鹃花始终闪烁于山野,妆点于园林,自古以来就博得人们的欢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唐宋诗人白居易、杜牧、苏东坡、辛弃疾、至明清杨升庵、康熙帝都有赞誉杜鹃花的佳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诗人李白见杜鹃花想起家乡的杜鹃鸟,触景生情,怀念家乡,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span></h1><h1><br></h1><h1>《宣城见杜鹃花》(李白)</h1><h1><br></h1><h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h1><h1><br></h1><h1>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h1><h1><br></h1><h1>《杜鹃花》(左河水)</h1><h1><br></h1><h1>烟云凝艳万山丛,胜似朝霞比彩虹。</h1><h1><br></h1><h1>遥想蜀君求醒世,舍身啼血映山红。</h1><h1><br></h1><h1>《送梓州李使君》(王维)</h1><h1><br></h1><h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h1><h1><br></h1><h1>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h1> <h1></h1><h1>1985年5月杜鹃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六。</h1><p>中国长沙、无锡、九江、镇江、大理、嘉兴、赣州、韶关等城市定映山红为“市花”。</p><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