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鲁迅故里,能感觉到他的目光

点石成金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很久之前,读到鲁迅的这两段文字时是感到有点震撼的。这样的写法是罕见的,它突破了传统,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在堆砌文字,而是在极冷静之余强调重复一种印象—-一种对于故居老宅深刻于心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站在绍兴鲁迅故里的后园里,却看不到这两株枣树,但就权当它们仍然还在那里吧!我站在这里,想静默一下,只为营造一种心境,想捕捉到一个机敏聪慧而又敏感的少年成长环境,但游人的杂声打乱了思绪。我想这般场景在当时是绝不会有的,否则它早已打搅了先生的无数心事。</p><p class="ql-block">‍ 院落不大,方砖青瓦,庭院分设,典型的江南庭院风格。但在一百多年前,它应该属于豪宅了。一个深宅老院,精致典雅,后又家道中落,这对少年的鲁迅产生过多大的影响呢?陈设的家具,屋中的物件,又对鲁迅性格形成起过多大作用呢?在读过的先生作品中,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干预他的少年时代。先生思想的形成,文字风格显著的特征,都离不开在这里的境遇和对其的熏染及冲击。我想,先生的行文中,每一个字所透出的冷峻和简朴,一定和这里的每一处都有关。</p><p class="ql-block">‍ 那张床上,似乎又看见了长妈妈的不雅睡姿。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先生行文质朴,情感深沉,文章先抑后扬,极富感染力。读到最后,长妈妈为少年鲁迅找来了《山海经》,鲁迅的惊骇和阿长的神情,让一位善良而富有“神力”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长妈妈在鲁迅文中复活了,她是鲁迅少年时的灵魂重现。当读到结尾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我久久沉浸在这摆不脱的思绪中。</p><p class="ql-block">‍ 百草园里,草木葱茏,再也见不到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的景致了,但夜晚还可能听见蟋蟀的鸣叫。这个院角,少年鲁迅与闰土搭网捕鸟。少年时的玩伴成年后在鲁迅面前恭敬的一声“老爷”,惊醒了他。感慨之余,让鲁迅顿感时光的残忍和阶层的差异。“三味书屋”的读书伊始,让鲁迅发蒙,让他开始认识这人这事、这周围。又想到,是不是这少年时的所有经历,培育出了先生敏感的心和灵动的脑。</p><p class="ql-block">‍ 将敏锐用于双眼,来观察世界,来认识人,提炼出对人性深刻的洞见,这是先生的非凡之处。阿Q、孔乙己、华老拴、祥林嫂……这些人物栩栩如生,他们当初来自鲁迅的故乡,今天仍普遍存在于世间。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上升为对文化的批判精神。今天,几乎所有的动态变革,都逃不出先生的锐利眼光。他目光炯炯,严酷而犀利,将人性看透,从过去看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 从鲁迅故里出来,时值正午,阳光洒在这个院落的上方,使它显出不一般的寓意。想过去,一个少年在这里成长,后又走出了这里。这个院落塑造了少年鲁迅的心理并深深影响了他,但这绝不是一种宿命般的命运安排,从这里走出去赴日学医可能是家里的安排,但后来弃医从文就是鲁迅自主的选择了。因为他深知,国人精神的疾病比身体的疾病更严重更可怕,救国必须先从思想文化入手。如此选择,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思想大家。</p><p class="ql-block">‍ 离开鲁迅故里,再回看一眼,那深邃的目光射过来,射在每个人的身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25.4.2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