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蔡元培纪念馆前景</p> <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身翰林,游学德法,教育救国,启发民智。他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倡导美育,为新教育奠基。他执掌北京大学,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开思想解放、百家争鸣风气,引领学术新潮流。他创建中央研究院,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发展。他值民族危亡之际,组织民权保障同盟,促进国共合作。他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1916年12月至1927年8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主主义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初基地。这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1929年9月,他被再度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未到任,由陈大齐代理。</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聘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迁北京,实现了《新青年》与北大的结合。1920年,为纪念国际劳动节,《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蔡元培在扉页上题写了"劳工神圣"。此为"劳动节纪念号"与蔡元培所题"劳工神圣"。</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科学救国身体力行</p><p class="ql-block">蔡元培认为,国力之强弱与科学发达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只有努力改变科学落后的状况,国家才能强盛。他不遗余力地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大学的科学研究,扶持中国科学社等社会团体,创建中央研究院,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制度的形成。作为中央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他选拔了一批研究人才,确立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向,为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倡导科学研究</p><p class="ql-block">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他设立研究所、创办学术刊物、支持成立科学研究团体,激发师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为引介世界最新科学发现,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世界著名学者来华讲学。</p> <p class="ql-block">创建中研院</p><p class="ql-block">蔡元培认为科学研究是一切事业的基础。1928年,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中央研究院成立,标志着国家学术研究体制的形成。他担任院长,并主持中央研究院工作长达13年之久,直至辞世。中央研究院集结一批学界大师,组织大型科研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长及任期一览表</p><p class="ql-block">所别 所长姓名 任期</p><p class="ql-block">物理研究所 丁燮林 1928.1-1947.7</p><p class="ql-block"> 王璁 1928.1-1934.8</p><p class="ql-block">化学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庄长恭1934.7-1938.4</p><p class="ql-block"> 任鸿隽1938.11-1942</p><p class="ql-block">工程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周仁1929.1-1949</p><p class="ql-block">地质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1928.1-1949</p><p class="ql-block"> 高鲁1927.6-1929.2</p><p class="ql-block">天文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余青松1929.7-1949</p><p class="ql-block">气象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竺可桢1928.1-1946.12</p><p class="ql-block">历史语言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傅斯年1928.4-1950</p><p class="ql-block"> 唐钺1929.1-1933</p><p class="ql-block">心理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汪敬熙1934-1947</p><p class="ql-block"> 杨端六1928.10-1929</p><p class="ql-block">社会科学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兼)1929-1934.3</p><p class="ql-block"> 陶孟和1934.4-1949</p><p class="ql-block">动植物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王家楫1934.7-1944</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与推翻帝制</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投身反清革命,倡言爱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倡议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为倡言革命,创办《俄事警闻》,为《苏报》撰稿,在张园演讲。1904年秋,创立光复会,次年蔡元培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毅然回国参加革命。</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与中共建党</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聘请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革新人物,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倡导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先导。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做了准备。</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北京学生界宣言</p><p class="ql-block">嗚呼国民!我最亲爱最敬佩最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約危条,以及朝夕企轎之山东問题,青島归还問题,今日已由五国共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議矣。噩耗傳来,天暗无色。夫和議正开,我等所希翼所庆祝者,豈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島,取消中日密約,軍事协定,以及其他不不等之条約,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十地,由五国共管,倘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今又显然背弃山东問题,由我与日本直接交涉。夫日本虎狼也,既能以一紙纸空文,窃掠我二十一条之美利,则我与之交涉,简言之,是断送耳,是亡青岛耳。夫山东北扼燕晋,南控鄂宁,当京汉津浦两路之冲,实南北之咽喉关键。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豈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法之于亚鲁撒劳連两州也,曰:"不得之,毋宁死。"意之于亞得利亞海峡之小地也,曰:"不得之,毋宁死。"朝鮮之謀独立也, "不得之,毋宁死。"夫至于国家存亡,土地割裂,問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則是二十世紀之贱种。无可語于人类者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則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說,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槍炸彈是帽矣。危机一发,幸共之!</p><p class="ql-block">北大学生许德珩</p><p class="ql-block">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p><p class="ql-block">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讲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p><p class="ql-block">国亡了!同胞起来呀!</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1889-1927)。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大史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五门课程。北大成为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正式课程进行讲授的中国大学。此为唯物史观试卷(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建立前,毛泽东曾两次来到北京。1918年8月,毛泽东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事宜第一次来北京,经杨昌济介绍,被聘为北大图书馆职员。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北大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他率领的驱张(敬尧)代表团多次与辅仁社同仁和旅京湖南学生在北大集会。在此期间,加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少年中国学会。利用北大条件,精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全信仰。</p><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20年1月28日,毛泽东与"辅仁社"同仁在北京陶然亭合影。左起:萧子嶂、易克嶷、王复生、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陈兴霸、匡互生、周长宪、杨人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薯;《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一九二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养兵千日知何用 大敵當前喑不聲 汝辈尚容说威信 十重颜甲对苍生 几多恩怨牵牛李 有数人才走越胡 顾犬补牢犹未晚 只今谁是蔺相如。</p><p class="ql-block">旧作录奉</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正之</p><p class="ql-block">蔡元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双十特刊题词:"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此为题词手迹(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1938年,蔡元培当选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用《满江红》词牌,作中国分会会歌,号召国人"爱和平,御强敌"。图为《国际反侵略运动歌》词曲。</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抗日救亡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国民政府定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此为蔡元培为菲律宾马尼拉《华侨商报》抗战建国纪念日特刊所作题词(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左起:鲁迅 萧伯纳 蔡元培</p> <p class="ql-block">哲人其萎</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拟取道香港转赴云南昆明,但因身体原因暂留香港。1940年3月3日,他在寓所跌倒引起失血,入香港养和医院诊治。3月5日上港养和医院诊治。3月5日上午,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科学救国""美育救国"。</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11月27日,蔡元培在庄长恭和丁西林的陪同下上海赴香港。</p><p class="ql-block">图为他人生最后一张照片,搬于香港。</p> <p class="ql-block">从排满到抗日战争 先生之志在民族从五四到民权同盟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p><p class="ql-block">周恩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位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的蔡元培之墓</p> <p class="ql-block">德耀千秋</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品行高洁,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他待人如和煦春风,无论富贵贫贱,从不疾言厉色。他处事接物,恬淡从容。他真诚爱护青年,努力提携后进,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了无数青年。他身在政界,心系民众,重人权,轻己禄。他洁身自爱,狷介自守,一生多次辞职,坚持道义。他德望素孚,人心悦服,深受同时代人爱戴和后人的景仰。</p> <p class="ql-block">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蔡元培生于绍兴,由科举跻身士林,后毅然参加反清革命活动。他胸怀满腔爱国热情,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美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学术自由,融汇古今中西文化,为近代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功垂后世,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