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乡愁叫“香愁”

梁事明

<p class="ql-block">  难得的清明假期最后一天,晨曦起来。心晓今天有赴誉为“中国沉香第一镇”的电白观珠镇访学沉香的约行,拜访沉香之父一一官茂有,心中甚是平和惬意。见书台上放着《汉碑全集一》,于是随手临写《群臣上酬刻石》及《鲁北陛刻石》题字共24个字。两石均为国内至今最早可见的西汉刻石文字,他们仿若穿越时空的使者,静静诉说着2000年前文景之治那一段升平盛世。与其说是临写刻石,不如说是在画“文景图腾”,我想。</p> <p class="ql-block">  待梁廉修兄一行驱车前来接我,便把这一“图腾”送他,一同前往履约。</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思绪仍在西汉古隶的古朴韵味中徘徊,凭车窗外两边青山与绿树远远近近地欢快掠过,却未能将我从那千年的时光隧道中完全拉回……</p> <p class="ql-block">  前天,老师王增军先生撰文《成熟隶书说,实不成熟》谈到:世上常有称东汉“今隶”为成熟隶书之说,其实是极不科学准确的。隶书作为艺术,波磔分明蚕头雁尾固然是它独特的标志,但是这只是形式。它的本质是由其性质审美特征决定的,这就是朴实、自然、雄强,抽象表意。之所以有“成熟”之谬传,一则强调在文字之演化进程中之重要,二是标准化思维作祟,以唐宋楷书为标准的缘故。当然究其根源,是人本思想之故。</p> <p class="ql-block">  我随即转发了朋友圈,并附上这一刻想法:汉隶明确“雁尾”的成熟说,汉隶资源的视野便大大受限了,不明确的苍茫古质审美被抛弃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  到了!坐在车头的彪叔喊了声。彪叔退休6年了,在美国工作的儿子下个月让父母飞美,机票订得实在便宜,他脸上洋溢着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条沉香街,盘旋几个山弯,来到今天目的地“山门”。抬头就看到门额写着:香满人间。深感主人气场宏大,志向高远。顿时把我从西汉时光中提回“人间”,不禁念读:香满人间,大汉雄风犹在!众人大笑,说还是没回来呀……</p> <p class="ql-block">  “欢迎各位老师到来,来来来,先喝杯沉香茶……” 进了“山门”,又上二道山弯,这才到了座落在飞鹰岭半腰的官茂有先生家门前,一见我们停好车,他就迎了上来。一看他就是一身秦汉人的气度,敦厚敏行,朴实热情。从家门口回望,对面就是满眼绿峦苍翠,一派春山在望的独好风景。再一杯沉香茶过喉,飞鹰岭上半神仙呀……大家好不感概。</p> <p class="ql-block">  免不了一阵汉礼寒喧后,我拿出昨日所书行草对联“茂名广植奇楠香,有道深研化境幽”赠与官会长。此嵌名联是廉修兄所撰,格律略欠些,但联意表达充沛。“哈哈,意思到位了,味道就不拘一格啰。只是老官我愧不敢当呀,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官会长爽朗地笑道,他日常也爱做诗。听得出来,官会长是做大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  “官会长长年致力保护和推广奇楠沉香,使这个质量最好、产量最高的奇楠沉香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还有全面开发沉香产品,全树都可以利用;再有就是,引领沉香走日化的道路,不再仅限于文玩、医药等价值,大大丰富了茂名电白沉香的文化内涵,有感于此而作,见笑了。”饱读诗书的廉修兄很谦虚,十足的文人。</p> <p class="ql-block">  交谈中,由官茂有的人生传奇拓展到电白沉香的前世今生,我的视野又回到大汉朝。</p><p class="ql-block"> 电白沉香历史悠久,东汉时期杨孚的《异物志》概述岭南风物时便提到沉香产地一一合浦郡电白。2000年前的电白,地处亚热带,原始森林茂盛,遍山的沉香乔木,为这片南蛮之地增添了生机。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及隋朝数百年的挖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李德裕、武则天等这些高层政治人物成了著名的“沉香粉”,电白沉香上升为”贡香”或“御香”。</p> <p class="ql-block">  文人中,唐朝刘长卿、宋苏东坡及黄庭坚等与电白沉香都有很深渊源。焚烧沉香是唐宋文人的“四事”之一。红袖添香更是成为中国文人读书生活最高境界。黄庭坚总结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苏东坡有诗云:四句烧香偈语,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p> <p class="ql-block">  “沉香,这一神奇的香料,并非生来就香气四溢,而是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与伤痛。当沉香树受到外界的伤害,如虫蚁叮咬、雷电劈斫,树木为了自我保护,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油脂,这种油脂在岁月的沉淀与发酵下,逐渐形成了珍贵的沉香……”官会长用的是普通话,有些广播音的味道呀,着实让我惊讶不少,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地道“香农”之口。我想,这是他多年跑全国各地推广沉香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访学人中,我的妻子、习庐书院院长罗璐说得一口地道的普通话,讲本地白话也是地道的“半捞白”。是她引起了官会长的普通话表达,生怕她听不懂哩。</p><p class="ql-block"> 听了官会长生动的沉香阐释,璐院长颇有感触:沉香形成这一过程,恰似人生的旅程,没有谁能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如同那伤害沉香树的外力,而我们内心的坚韧与智慧,便是沉香树分泌的油脂,在时间的洗礼下,最终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她去年三月查出得了癌症中晚期,勇敢面对现实,每月一期的三种药物加持治疗,化疗、放疗……治疗的副作用伤害极大。陪伴她从少女时代就留下的一头及腰的秀发没了,接着全身疼痛、手脚开裂、皮肤浮肿黝黑、味觉失觉……接腫而来,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煎熬。但再怎么熬,她依然坚持读书、练字,乐观坦然的精气神感动了许多患者、医生、护士。抗癌完全是一场向死而生的过程,她终于挺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年底,她通过习庐书院这个平台,筹办了一场“最是乡愁墨田间一一茂名籍外地书家6人行草书研讨会, 受到国内书坛好评如潮。尤其她在《研讨文集》撰写的后记,读来让人潸然泪下,众人评“乡”论“愁”的情怀更浓郁了。</p> <p class="ql-block">  访学至此,我由然感到妻子的抗癌情怀竟然与沉香情怀殊途同归,知晓了有种乡愁叫“香愁”!在官会长的慷概引导下,我们“香愁”自然也越来越浓郁了。这份”香愁”,让大家感知电白香农和加工沉香的工匠们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推动了电白沉香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回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官会长深情谈到,电白香农们发起轰轰烈烈的海南采香、淘香之行,艰苦卓绝,几乎达到人难以承受的极限。为了抢救沉香这种国家级珍贵物种,他们筚路蓝缕,踏遍青山。为了做大沉香事业,一代代香农投身到培育优质沉香品种行列,不断探索革新,培育优良品种。他们深入大山密林,广博采集沉香品种,对比论证,将原来单一的白木香进行科技创新,改造品质,提高了沉香的质量和价值,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官会长递给我他胸前挂的那块奇楠沉香,轻轻放在我的手中。那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承载着无数的岁月故事。凑近细嗅,一股淡雅而悠长的香气扑鼻而来,初闻时清新宜人,再闻则韵味渐浓,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稳稳的力量,能穿透心肺,让人的心灵瞬间宁静下来。沉香的香气,不似玫瑰的浓烈娇艳,也不像茉莉的清新淡雅,它有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淡定,恰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稳稳地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待我们走出茶室,向着岭上爬去,那是官会长誉为“培植沉香优良品种的核心基地”。这一趟,我倒先关注起岭上不少的大块黝黑巨石,给人沉稳内敛的审美感受。廉修兄将“图腾”铺于石上,竟与周边环境毫无违和感。没料到,晨起所临的西汉古隶文字与天地山川是如此融洽合一。</p> <p class="ql-block">  这暮春的上午,岭上的雾霭己散去。与廉修兄半坐石上,团着“图腾”,怀古思绪渐来:恍如在两千年前苔痕斑驳的摩崖前,以刀作笔,将云气凝成搭折,把山势化作波磔。古隶初脱篆籀时的生涩,恰似老松新抽的枝桠,带着天地初开的浑莽。</p><p class="ql-block"> 抚过清凉的石壁,石上苔痕是未干的墨迹。横画如秦川麦垄般平阔舒展,纵画似汉江激流般蓄势待发。那些被风雨磨钝的棱角里,藏着书匠凿石时迸出的星火,与眼前石缝间倔强的“沉绿”同根同源。</p> <p class="ql-block">  忽有山鸟掠过石壁,翅尖扫落经年积尘。但见《石门颂》"高祖受命"四字在晨光中苏醒,点线间的飞白恰似岩层肌理,凿痕深处流淌着青铜器上的雷纹。两千年前的书吏或许不曾想到,他们奉命刻写的诏令,终将与石脉共生,化作山体自然的褶皱,所谓的“书肇自然”莫过如此罢。</p><p class="ql-block"> 其实,古隶、沉香的筋骨原本就长在天地山川的岩层里,那些方正刚健、朴实空灵的笔触,不过是把沉睡的山魂轻轻唤醒。魂醒了,就香了……</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6日习庐</p> <p class="ql-block">撰文:</p><p class="ql-block"> 梁事明,中共党员,吴川兰石人,号习庐、墨茗草堂、三境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茂名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作品曾入展获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三届行草书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展览赛事共10余次。入展获奖各省面向全国征稿举办的“云峰杯”、“康有为杯”、仰韶文化“彩陶坊杯”等全国书法赛事20余次。</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利用微信平台发表《读迁记》、《回魏志》、《靠谱说》、《汉三颂》、《魏了隋》、《峄秦话》、《仰颜述》、《汉隶乡愁》、《文喜有喜》、《让草书回家》、《简介里 素非素 寒武纪》、《烟火烟霞 生存生活》、《税月芳华 牧草时光》、《我从秦汉来》、《乡愁六韵》等多篇书法散论近30万字,受到业内好评如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