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株州…(一)

汪导

<p class="ql-block">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66年的十月下旬,所谓的“大革命”已将中国的经济及社会生活搞得遍体鳞伤,一地鸡毛。而此时的红卫兵“大串联”却方兴未艾,但已传来中央经不起折腾准备做出终止大串联的决定。我们意识到这可能是我们行走祖国山河的最后机会,便以“赴京调查大叛徒苗敬一材料”为由,向校红卫兵组织提出申请,顺利出函批准。苗敬一原为我校图书館的管理员,平日里和蔼可亲,办事一丝不苟,写得一手好字的临近退休的老人。就这样的一个不显山不显水的小人物,文革中被爆是“大叛徒”,并与文革中著名黑帮分子,曾任南大校长,后任人大校长的郭影秋有过交集。略做准备,即将北上,临行前母亲将一条棉毯塞进了我的书包,说天气将冷会用上的,果不其然在我以后的旅程中派上大用场,那是后话,然“儿行千里母担忧”却感动了我一生。</p><p class="ql-block">来到北京,我们一行,心有忐忑,中国人大,这样的一所全国知名大学,郭影秋全国著名学者、高官,平日里我们都需要仰视的高等学府及大人物,会鸟我们几个中学生吗?嗨,不想挺顺利,人大的红卫兵组织可能也想从中找到郭的新罪证,派了两名红卫兵协助我们调查。当时的郭影秋似乎处于被关押的状态,调查或说是审问是在一个阴暗的楼阁下进行的,两位人大的红卫兵身着黄军装,腰系军用皮带,威风凛凛,押着郭影秋走来,郭佝偻着身躯,头发已花白,他儒雅地向我们点了点头,当时我们坐了两三天的火车,没有休整,就赶了过来,郭或许看到的是几个蓬头垢面,衣着凌乱的毛头小伙,眼神中充满了疑虑。其实我们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略显尴尬,有点狐假虎威的感觉。我们提出苗敬一与郭影秋历史交集的问题。郭缓缓回答,苗是他江苏銅山的老乡,江苏教育学院的同学,1934年毕业后苗被聘为铜山中学的校长,邀请郭担任教务主任。郭当时已是地下党,而苗思想激进,经常阅读进步书刊,他们共同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抗日救亡宣传。1935年,在沛县纪念孔子诞辰的大会上,郭公开反对沛县县长的反动言论,引起纠纷,事后苗背着郭影秋,在报上发表了向县长道歉的声明。郭对苗的妥协表示不满。此后与苗分手,北上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与苗也再无交集。郭很客观地说,苗在当时思想是进步的,有斗争也有妥协,但不是党内的同志,所以说他是叛徒是没有根据的。我当时的任务是笔录,郭的铜山乡音听起来有点吃力。但郭的思路清晣,语调低沉,实事求是,不卑不亢,给人印象深刻。其实郭影秋一生清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政都留下了可圈可点的经历。当年人大那间阴暗的阁楼,与郭影秋摄人的气场,几十年后仍历历在目,应该说,在一场胡闹中,我们有幸邂逅了大人物郭影秋,他与小人物苗敬一,都应是我们尊重的老前辈。</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