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我国唯一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这座坐落在磁县县城的北朝考古博物馆虽然看着小众,但能量巨大,沉浸地游览在展馆里,仿佛忽略了时间的流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展馆最具看点的莫过于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文物和高洋壁画墓复制墓。</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洋墓的墓道。</p> <p class="ql-block">北齐高家是一个以“美貌”+“神经病”出圈的家族。这一家子从神武帝高欢,也就是高洋他爹开始就是大美人。兰陵王高长恭也是美貌高家族的一员。但有一人特殊,那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历史上对其他高家人的记载,大多都是“美风仪”、“美容仪”,到了高洋这儿却变成了“皮肤黑色,鳞身重踝,大颊兑下”。</p><p class="ql-block">不过外貌只是一方面的,他也确实有谋略有胆识。武定八年(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此后建国称帝,国号大齐,年号天保,史称北齐。在位初期的他励精图治,屡破契丹、柔然、突厥,还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北齐短短的28年中,他是在位最长的皇帝。</p><p class="ql-block">然后,他就开始犯神经病了。不仅是女装大佬,还好裸奔。“隆冬酷寒,去衣驰走,从者不堪,帝居之自若”,极寒的冬天在街上裸奔却依然安之若素。不得不说,这心态我库库学!</p><p class="ql-block">执政后期的他更是酒池肉林、残暴嗜杀。甚至将自己的嫔妃杀了后,又将其腿骨做成了琵琶,一边弹一边流泪感慨“佳人难再得”。最终在三十四岁那年,高洋因为饮酒过度而暴毙。</p><p class="ql-block">今天带大家云逛的北朝考古博物馆很重要的一部分展品就来自于高洋墓。先说说高洋墓的发现。</p><p class="ql-block">1987年,磁县湾漳村的村民晚上总能听见自己家猪圈晚上叮叮当的铁器敲打的声音。刚开始,老汉不以为然,连续几天后,他觉得是不是有人在偷自己家的猪,便起身查看。猪完好无损,却意外发现猪圈旁边多了几个被秸秆和茅草盖住的大洞,洞很深,仿佛通向哪里。老汉害怕报了警,警察又联系了当地的考古队。</p><p class="ql-block">考古队摆摆手说,别怕!这儿离六朝古都邺城近的很,挖出古墓很正常!</p><p class="ql-block">而这座猪圈下面发现的古墓的墓主不是别人,很可能正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在但是考古队挖掘墓的时候,发现墓里并无人的遗骨,专家推测,这可能只是高洋的衣冠冢。</p><p class="ql-block">高洋:北齐开国皇帝,高欢嫡次子,24岁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而建立北齐,屡破北方游牧民族,后期却变得纵欲和残暴,34岁戏剧性地因饮酒过度而暴毙。</p><p class="ql-block">走进北朝考古博物馆,高洋墓壁画绝对是C位!(一比一还原墓室)墓道全长52米,壁画面积700㎡,这哥们墓道两侧足足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队,个个都是“高洋男团”,有意思的是壁画里的神兽!青龙白虎飞天遁地,满地莲花忍冬纹,天上飘着摩尼宝珠,还有墓室顶部的星像图,以及可能包括的日月星辰四神等,也因为大墓被多次盗掘水泡氧化原因已经无法预知,只剩下“天梯”守护没有墓住的墓室。</p><p class="ql-block">墓中还出土1800+陶俑,号称“小兵马俑”!从风帽立俑到甲胄骑俑,还有提鞋的侍女,个个表情生动。</p> <p class="ql-block">萨满巫师俑:巫师头戴毡帽,身穿长袍,左手持法器作婆娑起舞状,表现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出土茹茹公主墓的骆驼俑:镇馆之宝,博物馆门口雕塑原型,欲发力站起的姿势,仿佛将大漠丝路骆驼行进的画面展现在面前。</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作为柔然可汗的孙女,5岁时通过联姻嫁给8岁的高湛(东魏丞相高欢第九子),但在13岁时被一场疾病从这个世界带走,如流星般璀璨而短暂。</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金冠饰</p> <p class="ql-block">金步摇叶</p> <p class="ql-block">墓道俩侧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邺城考古博物,千佛出世,美到窒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这里是邺城!</p><p class="ql-block">⏰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初兴后赵时期,皇帝石勒、石虎崇信佛教引入邺城。东魏迁都邺城,洛阳僧众随迁,佛教中心开始向邺城转移,在北齐达到鼎盛。随北齐灭国、北周武帝灭佛、隋朝杨坚毁城移民,邺城佛教暂告消亡!</p><p class="ql-block">📮样式变化原因</p><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变化缘由:孝文帝全面汉化政策</p><p class="ql-block">🏷北齐样式变化源于,北齐恢复胡化以及高僧法上的僧服改革,新传入笈多王朝秣菟罗风格影响</p><p class="ql-block">📮风格多元化</p><p class="ql-block">▫️北魏“曹衣出水 瘦骨清相”,逐渐向“褒衣博带”演变;</p><p class="ql-block">▫️继承北魏造像背屏式,创造“龙树背龛式”;</p><p class="ql-block">▫️开创性镂孔透雕技艺。</p><p class="ql-block">📮佛衣类型</p><p class="ql-block">✅覆肩袒右式。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由右腋下方绕过搭左肩,露出右胸和右臂。</p><p class="ql-block">✅上衣搭肘式。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身前横过腹部搭左肘的样式,中衣多与上衣披覆形式一致,少量与上衣不一致,作露胸通肩式。</p><p class="ql-block">✅露胸通肩式。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搭左肩,颈下衣缘呈</p><p class="ql-block">“U” 形垂至胸部。</p><p class="ql-block">✅通肩式。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自颈下绕过搭左肩</p><p class="ql-block">✅中衣搭肘式。中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垂搭右肘。上衣自身后仅覆左肩,右衣角自右腋下绕过搭左肩。</p><p class="ql-block">🎺各阶段与特点大致分4阶段</p><p class="ql-block">✅北魏中后期</p><p class="ql-block">云冈模式,材质青石,尖楣形背屏,方形底座。</p><p class="ql-block">主尊释迦为主,偶见弥勒、无量寿,佛像面部圆,半球形肉髻,体型健硕,身穿袒右袈裟,底座和背屏常雕供养人像,身着交领窄袖鲜卑服饰。</p><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至东魏前期</p><p class="ql-block">褒衣博带 瘦骨清像,青石为主,尖楣形背屏,方形或四足底座,正面雕狮子香炉或供养人。</p><p class="ql-block">主尊有释迦、弥勒、观世音等背屏,常雕思惟太子,佛像身材削瘦、长颈削肩、肉髻较高,褒衣博带服饰,衣纹厚重。裙摆衣褶繁密,两侧外撇,菩萨像披帛常在腹前交叉或穿环。</p><p class="ql-block">✅东魏后期至北齐前期</p><p class="ql-block">过渡时期,白石为主,尖楣形背屏,方形底座,侧面出现神王像。</p><p class="ql-block">主尊增加交脚弥勒、思惟太子题材</p><p class="ql-block">佛面相渐圆,身形健硕,仍褒衣博带,但裙摆不再外撇,晚期出现浮雕菩提树、局部透雕。</p><p class="ql-block">✅北齐中后期</p><p class="ql-block">曹衣出水、龙树背龛,白石为主。</p><p class="ql-block">半圆弧形背屏,由两株菩提树缠绕而成,底部或上部常雕龙,方形底座,正面狮子香炉力士,其余面雕神王。组合像一改三身像,出现5身、甚至7身像。</p><p class="ql-block">主尊新增双观音、双思惟形象,佛像样式明显变化,面部圆润、肉髻扁平。着轻薄体贴袒右或通肩袈裟</p><p class="ql-block">衣纹简单、肌体凸显。菩萨则裸上身,下着长裙,披帛不再腹前交叉</p><p class="ql-block">透雕为主,少量圆雕单体佛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谭副造释迦像,残缺中的人生智慧。</span>为了一尊雕像可以奔赴一座城,那就是这尊雕像。这是一尊残缺的雕像。不要看缺失了什么,而要看留下了什么。</p><p class="ql-block">谭副造释伽牟尼像是邺城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不仅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虽历经沧桑,却以其残缺之美,启迪我们深刻的人生智慧:不要纠结于失去,而要珍惜所拥有的。</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佛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佛像特写</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面</p> <p class="ql-block">佛像衣袖褶皱特写</p> <p class="ql-block">佛像手部的特写</p> <p class="ql-block">佛像头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临漳,邯郸的一座小县城。但对历史爱好者而言,她有另一个名字—邺城。邺城考古博物馆,是藏于小城的宝藏博物馆,是以北吴庄村佛像埋藏坑的佛像为基础,系统讲述北朝佛像演变的专题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为帮助大家看懂邺城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本篇笔记在对邺城佛教历史梳理的同时,重点解读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曹衣出水、龙树背龛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佛像特征,并通过展品标注知识点的方式,让大家轻松看懂不同时期的北朝佛像。</p> <p class="ql-block">一张图看懂南北朝</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220年—280年三国鼎立: 一口气看完三国历史:曹魏、蜀汉、东吴。</p><p class="ql-block">2,晋朝短暂的统一后陷入内乱,北边进入五胡十六国,南边东晋偏安一隅。一口气看完晋朝历史,司马家族从内斗走向灭亡!五胡十六国首先是前秦苻坚统一北方,随后和东晋于383年淝水之战战败,导致北方再次分崩离析。</p><p class="ql-block">3,刘裕410年灭南燕,412年灭西蜀,417年灭后秦。北魏拓跋焘 431年灭胡夏,436年灭北燕,439灭北凉。</p><p class="ql-block">终于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南北朝:一文看完南北朝历史(司马家族留下的烂摊子)杨坚581年代北周建隋朝,589年破南陈,隋朝终于完成了统一。一口气看完北周、隋、唐更替,独孤血脉的家国之争。</p><p class="ql-block">从220年-589年,369年的战乱虽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代价惨重!据史料记载,东汉人口顶峰约5600万,到三国鼎立时人口锐减到1200万。</p><p class="ql-block">三国相对稳定,到晋朝统一全国时人口上涨到1600万,随之而来的五胡乱华,直接导致汉人大量被屠杀,北方汉人从1200万锐减至400万。</p><p class="ql-block">大量汉人被迫南渡,经济中心也向南边转移。随后到来的南北朝,相对五胡十六国已经算是稳定的时期了,人口慢慢回升。到589年隋朝统一时,全国人口是3600多万。</p><p class="ql-block">609年隋朝人口达到顶峰,907万户,人口4685万,基本达到汉章帝在位时期的水平,可惜十年之后,隋朝灭亡。</p><p class="ql-block">随着李渊618年建立唐朝,抢了表弟杨广的天下,李世民南征北战统一全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