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5号一大早,我们离开了东莞西溪古村,打滴滴来到仰慕已久的东莞可园。记得20多年前,我曾经去过可园一次,那时的可园名不经传,好多古建筑都有墙体装饰剥落的现象,树木也一派萧条,岁月的流逝让可园变得破败不堪。事隔20多年,今天的可园一定会有不少的变化吧?带着这个目的,我又一次来到可园寻访观光。</p> <p class="ql-block">可园现在又添了一个名称叫“可园博物馆",它是以可园园林建筑为依托,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作品,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有陈列展览《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居巢、居廉与可园》《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动展览。</p> <p class="ql-block">东莞可园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p> <p class="ql-block">可园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园林布局高低错落,曲折回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是岭南园林保存比较完整的珍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可园后花园可以欣赏波光粼粼的湖景,天鹅,柳堤,落羽杉。后花园的主要景点包括可湖及其周围的桥、亭、榭、台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可湖”东岸、图右侧是南岸的“想思路”</p> <p class="ql-block">湖边绿地中的奇石</p> <p class="ql-block">湛明桥是一座多孔拱桥,位于可园的后花园中,跨越池塘,连接园内的主要景点。这座桥的设计精巧,桥身用麻石堆叠而成,具有典型的岭南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东莞可园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筑绕庭布局。按功能和景观需要,大致划分为三个区。东南区为庭院主入口区,主要功能是接待客人和人员分流。东南区建筑包括建筑门厅、擘红小榭、草草草堂、葡萄林堂、听秋居及其骑楼,其中建筑门厅和擘红小榭与门厅门廊形成东南区建筑的中心轴线。</p> <p class="ql-block">“观鱼簃”外看“可湖”</p> <p class="ql-block">可园以其有限的空间融入了多种造园手法,精巧别致,呈现出岭南地区独具魅力的园林艺术。</p> <p class="ql-block">东莞可园内的两个内庭似连非连,似断非断,一大一小,景物相互呼应,相互穿插。南侧内庭面积较小,名为“擘红小榭”的六角半月亭是庭院的入口,院以幽邃、宁静取胜,主要植以荔枝、龙眼等岭南果木,树下散置黄蜡石数块,石几、石桌数张。离入口较远处是一方曲池,池面窄而筑高栏,沉静悠远。北侧内庭视线较开敞,院内筑有滋树台、拜月亭、假山成为组景。两庭间穿以一道红沙岩铺成的小径“花之径”,景色透而不露,层次丰富。</p> <p class="ql-block">踱红桥:悟游鱼欢乐因景;观曲水,思碧荷芬芳理由。</p> <p class="ql-block">可园包括两个平庭,是错列式的内庭结构。东莞可园的建筑以集成为几组群, 在组群之间包围着两个较为开阔的内庭空间,是庭园布局中比较罕见的类型,属“连房广厦”式的庭园布局手法。其主要建筑可分为三个组群:东南部为门厅组群,北部为厅堂组群,西部为楼阁组群。各组群间连以回廊,两个平庭则错列在这些组群的界限空间之内。 可园的占地面积需小,但布局紧凑,虚实得宜,建筑一般建在园边,园内“连房广厦”式的庭园布局手法包围着两个较为开阔的内庭空间,视线不受阻隔,有空间感和距离感,不产生压抑感,故有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p> <p class="ql-block">问花小院出自“云解有情花解语”之句,内种月牙花。院前有临水船厅,名雏月池馆,为夜赏初升雏月之处,内有海底藤木雕,名百乌归巢,有园主题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问花小院”匾额; 对联:琴声醒梦鹤;花气醉游鱼。</p> <p class="ql-block">假山涵月亭位于可堂之前,是一个由石山与花岗岩平顶榭组成的小景。由于石山外形如雄狮,凉亭平顶似台,两者相接,故又名“狮子上楼台”。石山以岭南的珊瑚石叠砌而成,上植金丝草,石、草相配,形成栩栩如生的狮鬃效果。每逢中秋佳节,月圆之夜,登台赏月,可以尽情领略迷人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假山涵月”亭石柱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假山涵月亭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与人工的结合,石山以珊瑚礁、景石叠成狮子造型,覆以炮仗花,设有台阶可以攀爬至亭顶赏月。亭后的狮子假山不仅美观,还具有实际的功能性,成为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园中建筑上的木雕、砖雕、陶瓷等民间工艺精巧绝伦,充分展示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八边形门洞”中拍摄后花园,木刻藏尾对联:堂雅径幽皆曰可;花明树翠堪称园。</p> <p class="ql-block">“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这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可园的特点:“占水栽花”。虽然可园面积不大,但园内水景与花卉相映成趣,清风徐来,花香扑鼻,令人感到非常宁静与舒适。</p> <p class="ql-block">擘红小榭是介于亭、屋、台之间的奇特建筑。这里是主人邀客人小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据记载,当年榭旁植有荔枝树,每当荔枝成熟季节,伸手便可摘下新鲜荔枝品尝。</p> <p class="ql-block">可园滋树台是一个有砖栏而没顶的小台,位于庭园中心,平面呈方形,青砖砌筑,上面有栏杆,东面有步级可登。滋树台是种植兰花的台子,其名称取自屈原的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意为栽植兰花和蕙草。滋树台的建造者张敬修常说自己喜爱兰花,画的是兰花,种的也是兰花。据载,张敬修建此台既有纪念他父亲九畹的含义,也有自喻“虽下野回乡但品格高尚”之意。</p> <p class="ql-block">可堂是东莞可园的主体建筑,楼高15米,底层大厅称可轩。可轩的地面砖铺呈桂花状,又名桂花厅。桂花厅的地板中间有一个小孔,现代人多认为是用来排水的,其实是过去主人为客人送风送香的。当年在隔壁小房里放一个鼓风机,仆人转动风机的时候加些桂花的香料,风就由地下的铜管慢慢冒出,凉风阵阵,以消解暑气。旁边有石梯级,上面连接着绿绮楼,又与可楼的第二、三层相通。第四层邀山阁,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可远观山川之态,近听市井之声,故联云“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堂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各具风格。</p> <p class="ql-block">“可堂”内右侧的陈设和《春夏秋冬》四条屏。</p> <p class="ql-block">“可堂”内左侧的陈设和《张敬修可楼记》四条幅。</p> <p class="ql-block">可堂西面是壶中天,壶中天与可湖中间是船厅——雏月池馆,其二层是主人书房。雏月池馆西北角有观鱼箱及其平台。月亮门上的“壶中天”匾额;对联: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壶中天”中的奇石和琉璃桌凳。</p> <p class="ql-block">西区建筑是主人设宴接待客人、远眺观景的地方。包括了双清室、可轩以及建筑后巷的厨房、备餐室等。双清室主要用于设宴活动,双清室北侧小天井可通风纳凉,在双清室可观赏莲花池中的睡莲,享受后巷冷风。可轩位于双清收西侧,可轩上方便是庭院最高楼邀山阁。</p> <p class="ql-block">双清室的结构奇妙,建筑中的地面、天花、窗扇皆以“亚”字为图案。亚字是吉祥之字,繁体左弓右斤,迎合园主人尚武之意。双清室也是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双清室前的曲池源于唐卢照邻的诗《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在这里可见池中卵石铺底,红鱼畅游,湖石亭亭玉立,拱桥横跨东西。</p> <p class="ql-block">可园最高点“邀月阁”,高近十八米,是岭南园林中难得一见的高楼。登楼四望,庭园秀色尽收眼底。邀月阁的楼梯故意修得又陡又窄,古人爬楼得提着长袍、侧身而上。张敬修的解释是:“这样登楼时才配得上‘揽月’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1998年1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岭南庭院》特种邮票:“可园邀月阁”</p> <p class="ql-block">北区建筑是沿可湖而筑的建筑,独具游湖观景的功能,园主人卧室以及书房等皆位于这组建筑中。可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临湖设有游廊——博溪渔隐水面设有可亭与廊相对,人可以从曲桥上到可亭:月在水中,楼在水中,亭在水中,朦胧月夜谁先醉。</p> <p class="ql-block">可湖区又名花隐园,湖中有钓鱼台、可亭、拱桥、可舟、水榭等。可亭平面六角,清秀挺拨,亭中凉风习习,环顾四周杨柳依依,是读书做诗的好地方,可园第二代主人张桂生最喜欢在此呤诗。可亭与雏月池馆曲桥相接,桥栏饰以“寿”字。可舟又名伏波楼船,仿张敬修心仪汉代伏波将军的水陆两栖作战船而作。可湖区被长堤分为三个区,堤上有红砖拱桥,堤边有竹制水榭,为主人好友居廉、居巢写生之处。沿湖水廊名“博溪渔隐”,参与园林设计的大画家居巢有诗赞道“红窗均车响,直似钓人居”。</p> <p class="ql-block">“绿绮楼”上层外貌</p> <p class="ql-block">“绿绮楼”上层室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居巢诗四首”、黄品功书。</p> <p class="ql-block">“绿绮楼”下层室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藏头对联:巢临福地营新派;廉取名园启众生。联内藏居巢、居廉二人名字。</p><p class="ql-block">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随张敬修做幕僚,客居东莞可园十年,写生作画授徒,完善和传播没骨、撞水、撞粉花鸟画技法,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p> <p class="ql-block">东莞可园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14年建成。道光二十九年,官至广西巡按使的张敬修奏请剿灭广西叛乱,未被采纳,称病请假回到东莞,开始可园的修建。</p> <p class="ql-block">东莞可园园主张敬修虽是一名武将,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归乡之后张敬修悉心造园,正如其在门旁写的对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他原想起名“满意”之“意园”,但嫌其直白,偶从客人随口应喏“可以”得名“可园”,内含可以、可人和无可无不可之意。</p> <p class="ql-block">可园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故事,无论是古朴的建筑,还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今天我再次来到可园,感觉变化很大,可园经过地区政府的重视和园林工作人员的努力,变得更加风光旖旎,朴实厚重,不愧是我们岭南庭园特色的优秀代表,是一本宣传广府文化的历史教科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