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乱读书

大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仅以此文献给第30个“世界读书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大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已经过去的2024年,我仍以书为伴,尽情享受“一缕书香压百香”的阅读惬意与美好。尽管个人拥书量已经不算少,但仍然买书不断,读书不止,写作也不停。诚然这不是依附风雅,也不是装模作样,而是完全出于心灵的渴望与爱书的情怀。过去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亦将如此。因为属于闲读性质,去年时光的个人阅读仍显随意,甚至有点杂乱,所以说“又是一年乱读书”。所读之书没有准确统计过,其中以下10部书籍,我是读得比较认真细致的,印象尤为深刻,借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列出于此,供感兴趣者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埃隆.马斯克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埃隆.马斯克传》是我看的第二本美国科技狂人传记,第一本是《斯蒂夫.乔布斯传》,不过时间相距已久。看马斯克的传记真的是让我看得双眼发亮,激情澎湃,不是书的煽情,而是他的经历、理念、才能、情怀、风格实在是太超凡脱俗,有如神一般。我在阅读中强烈地感受到,马斯克是一个追求伟大梦想的人,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人,是一个超高智商与顽强执念的人,是一个有拯救人类抱负与使命感的人,是一个具有“现实扭曲力场”能量的人,是一个“疯狂到认为自己真的可以改变世界的人”。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星火计划、人工智能、未来世界的构想与探寻之中。马斯克这样优秀又偏执、狂放不羁又才华横溢的人物,据说“他身上缺少同理心”,相融性不足,但至少有一点可以令我感到亲切或亲近:他从小就是个“书虫”,读书是他的心灵寄托。他喜欢百科全书、《严厉的月亮》、尤其喜欢科幻类书籍,特别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在2018年,还将这本书连同一辆Roadster型号特斯拉汽车发射到火星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陈冲著《猫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陈冲,现在大多数国人可能只知她曾经是电影演员,不知道她已经拥有三个头衔:华裔女演员、导演、作家。她自2021年起在《上海文学》开设专栏《轮到我的时候我该说什么》,并荣登2021年《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这部厚厚的《猫鱼》是她写的第一部书,它出现在众多年度推荐榜单上,并在年底获评2024年度豆瓣年度图书。其实《猫鱼》一出版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购得一册读将起来,并且陆陆续续地读完,感觉此书确实值得一读。陈冲在这部书里表现出的成熟与从容超出了我原先的想象,她用真诚而没有矫饰、缓慢而不失顿挫、细腻而足够丰满的笔法,叙述了自己的生命故事,也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沉浮,让我感到真实而亲切。如果说陈冲在电影《小花》中扮演角色时稚嫩明显可见的话,那么她在写出自己的第一部书时,却是文字如此的老练,情怀是如此的深沉,确实令人惊讶。很显然,这部《猫鱼》已经足以证明作者对文字的热爱及敏感度和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写作中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触动:“原来你也可以用语言去创造一个世界,一个完全失去了的世界。”她用自己的笔去复原一个完全失去了的世界,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情怀。这就是陈冲的过人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韩江著《素食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完韩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长篇小说《素食人》时,悲哀、郁闷与沉痛涌满胸怀。小说以多角度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女子英惠因为一个噩梦而不食肉,然后招致越来越多的不理解、鄙夷、疏远乃至暴力对待,使她在自我毁灭的路上越走越远。英惠的行为被视为个体异化而陷入生存困境,而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惠英是人类社会同化现象(以文明的名义与模式的规驯化、同质化)的反抗者和受害者,她的一切不幸是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她害怕被同化,拒绝被同化,即作为人类之一员,她想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选择,而不与他人、不与群体、不与社会的传统、习惯、认知或规训一致,她甚至想把自己变成一棵能开花的“树”,因而被视为异类,受到排斥与暴力对待。这意味着,英惠的厄运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逻辑:你必须与大家一样,否则就是人类的异类而不被接受。其实,异化的不是英惠,而是我们身处的现代文明社会。当我们面对自然生态平衡而大讲特讲多样化的同时,却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同化现象熟视无睹,岂不是一个悖论?看完这部小说,我的内心发出一声长叹:做人类难,做自我更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刘永谋著《智能革命后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年我读了几本有关智能机器人即AI的书,有西方人写的,也有中国学者所著,其中著名科技哲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的这本《智能革命后的世界》我读得最仔细,因为作者不是就技术论技术谈论智能机器人,而是从科技哲学的深度去叙述、探究智能革命如何影响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即不仅描述了迄今为止世界关于智能革命的现状、发展趋向、技术路线及相关争论,而且从哲学的意义上思考智能革命给技术、社会与人性可能带来的深度变革及应对之策。那么,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AI进化、智人退化,硅基兴起、碳基衰落的的危机即“文明危崖”,作者是悲观派还是乐观派?读完他的书后我觉得作者既不是悲观派,也不是乐观派,而是理智派。作者在本书的第14章结语中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对于AI的发展,既不要小觑它的冲击,也不能夸大它的风险。尤其不能将还没有实现的’超级AI神话`当作已经发生的东西,结果是自乱阵脚,甚至误入歧途。因此,人类必须保持勇气和决心,认真研究和反思可能的文明危崖。”他认为,控制AI,避免人类自我毁灭,最重要的是关注技术失控背后的人性失控。他直言:“人心可以节制,技术就可以节制。新科技失控的源头在于人性的失控。节制技术,先要节制人性。”而要节制人性,却是人类社会最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面对作者的“技术控制的选择论”,我似乎有点信心不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陈建功主编《年度散文50篇(20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散文的忠实读者,自己也喜欢写散文,一直以来都关注国内的各种散文年度选辑,其中陈建功主编的“年度散文50篇”推出后,虽然属于最迟推出的年度选本(第一届2022年完成评选,次年4月出版),却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最新推出的《年度散文50篇(2023)》,我是在其出版的第一时间购得并阅读的。我之所以对这种“年度散文50篇”选本感兴趣,原因有二:一是所选散文的产生方式,由陈建功领衔的评审委员会采用近乎评奖性质的遴选办法,披沙沥金,从当年权威报刊上发表的120 篇作品中评选出50篇散文结集;二是所选的50篇散文确属上乘之作、独特之品,正如陈建功所言:“题材之缤纷、角度之新颖、情感之丰沛、语言之曼妙,实在令人欣喜。”我觉得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印象深刻,尤其喜欢陆源那充满诡奇想象与深刻意蕴的《火星札记》,黄其龙那富含意识流色彩的《舞台、商场及原野》,韩浩月那读完让“一个人的心足够苍老”的《他乡且旧居》,弋舟那精短却又意味深长的《这埋葬一切正经与不正经的大墓》………我特别注意到,此书的50篇散文几乎没有在其他版本的年度散文集中出现过,而显现其选文的独特眼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罗伯特.达恩顿著《启蒙运动的生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看过一些关于启蒙运动的书,对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与过程、作用与意义及相关人物有所了解,但在看到这部书之前是从未想到过,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居然与一门生意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与一部书籍的出版、销售和市场竞争有很大的关系,这部书就是《百科全书》。看过此书后,才知道《百科全书》原来是18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生意之一。这部书的生意不仅有丰厚的盈利,而且成了启蒙运动的象征,成为当时无论是它的敌人还是它的朋友都欢迎的一部书。我真没有想到还会有人对《百科全书》的生意历史如此感兴趣,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去追溯,其史料之丰富,还原之真实,描述之精采,令人赞叹!最有意思的是,围绕《百科全书》的销售市场曾经发生过严重的盗版与商战,盗版一度成为一项产业,四开本出版商与八开本岀版商之间的商战愈演愈烈,并形成了两大集团,以致地方政府和国家行政部门都被卷入了这场因为一部书籍的纷争,《百科全书》的欧洲市场也被划分为两个势力的范围。如此斗来斗去,四开本与八开本两大集团各有益损,有人想让他们走向和解,结果却几乎使瑞士邦联分裂。因为一部书发生这些事情让后世的人们觉得匪夷所思,但历史上又确属事实,而且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与深入,不能不说是奇特的市场故事与人文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黄乔生著《鲁迅诗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诸多的鲁迅传记类书籍中,鲁迅作为小说家、杂文家的形象早已为国人所熟知,也知道他写诗,有的名句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为人们所传颂,但一直以来,人们似乎并没有特别强调鲁迅诗人的身份,正如本书作者黄乔生所指出的那样:鲁迅的“诗人身份长期被忽视。”所以,作者写了这部《鲁迅诗传》,目的就是让鲁迅的“这种身份更为彰著”。通读《鲁迅诗传》有几点印象尤深:鲁迅写诗的时间跨度长达35年,远超过写小说、杂文的时间长度;鲁迅的诗涵盖面颇广,足以呈现其生活、经历、情怀、精神、思想,“鲁迅的诗句与他的人生事迹高度契合”;鲁迅的诗人气质体现在他对诗的热爱贯穿一生,从未减弱,就连他的日记、书信,也会发现诗意的流淌;“鲁迅是译诗的高手”;鲁迅既写旧体诗也写新诗,但写旧体诗多于新诗,其生命最后一首诗也是七律;与鲁迅的小说杂文的风格不同,他的诗“颇近小雅之旨,情深意切,温柔敦厚”。我赞成作者所言:《中国近现代史》“文苑传”的鲁迅章或可这样开篇:“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本名周樟寿,后改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以笔名鲁迅行,诗人、小说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俞孔坚著《大脚革命与新桃花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坦率地说,我读此书是因为其书名《大脚革命与新桃花源》,“大脚革命”和“新桃花源”这两个新概念引起了我的兴趣,起初我并不知道作者俞孔坚是谁,后来一查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教育家和学者,而且是“中国新城市主义领导者”。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也为有机会了解这位领导者“在建设规划领域二十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成果”而欣慰。我认真地阅读了此书,对作者十分钦佩:他是坚定反对反自然的“小脚主义”美学观的审美革命者;他是大力倡导“天地人和谐”的“大脚美学”的倡导者;他是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坚持“大脚革命”实践,探索人居环境如何重归“生存的艺术”的践行者;他是生态文明的启蒙运动,凝聚力量“修改写在大地上的文章”的引导者……作为读者,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处在为作者的深深感动之中:为他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化问题的忧患意识而感动;为他坚韧地推广和应用生态安全屏障格局、生态底线和海绵城市的理念而感动;为他和他的团队在全国完成了100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而感动;为他用20年之精力成功在北大创办起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为未来中国培育相关人才而感动。此乃国之幸运,民之幸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保拉.麦克莱恩著《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这部长篇小说,最初的原因竟然是其书名让我感到很特别:《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似乎不太像是小说的书名,却又百分之百的长篇小说,是自传体小说,即以真实人物为基础的虚构作品。小说所写的主角玛莎.盖尔霍恩,原来是美国大作家、《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妻子,准确来说是其第三任妻子。她不仅是20世纪最重要且最负盛名的战地记者之一,而且是创作颇丰的作家,她共出版了5部长篇小说、14部中篇小说、2部故事集以及3卷散文集。一开始我就被这部长篇小说的序所吸引,其描绘佛朗哥政变的一个特写场景的笔法令我无法把不小说读下去。在小说中,我看见了被真切还原的1930—4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内战、诺曼底登陆),感受到了主角贯穿始终的职业精神与人文关怀;我看见了到了那个时代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痛苦挣扎与倔强成长,感受到了主角闪耀着的“活力、笃定和彻头彻尾的勇气”;我还看见了他们共同生活中的那个海明威,感受到了主角拒绝被看作是海明威生命或任何人生命的“脚注”,即她是无须“借光”海明威的一个独立而才华横溢的女性。这是最重要的,看完了这部长篇小说,我完全明白了作者为何要起这样一个书名《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我还要说的是,作者的文字与笔法也是我喜欢的,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学感染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王充闾著《王充闾回想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充闾有当代文史哲“通才”之称。在散文界,一直以来就有“南余北王”之说,南余是余秋雨,北王是王充闾。之所以有此一说,原因应该是他们都是学者型散文家,文本都有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浓郁的书卷气。他们的散文我是读得比较多,也是比较熟悉的。没有想到的是,王充闾写了自己的回想录,而且是以散文的笔法加以叙事。这就显出了散文家的特色及功力。读这部27万多字的《王充闾回想录》,与通常的那种回忆录竟是如此不同,就好像是在读一篇优雅而又情怀深深的散文,人生足迹,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清透而滋润;若习习春风,温暖而感动。读其回想录,总会让我想起“文如其人”这个成语,感觉到王充闾先生的温文尔雅,潇洒从容。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叙述那些人生回想时,会真诚地谈及自己的甘苦与得失,谈及自己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认识与体会,这对文学爱好者无疑是大有裨益。我更特别感受到,作者致力于思、诗、史的结合,成功地实现“文史联姻”而带给文坛的新气象。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写的一段话,并抄录如下给大家分享:“通过文史联姻,使文学的青春笑靥给冷峻、庄严的历史老人带来生机与美感、活力与激情;而阅尽沧桑的史眼,又使文学倩女获取晨钟暮鼓般的启示,在美学价值之上平添一种巨大的心灵撞击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