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耀岁月】毛主席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故事

出淤泥而不染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4958811</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作者)自拍</p><p class="ql-block">文字:出淤泥而不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培育出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的精髓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纪律教育引领作风转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熔铸了以“三大优良作风”为代表的一系列好作风,构筑起从严治党的铜墙铁壁,使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人民群众称赞的“模范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春天,延长县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来自延川、宜川等县“残废医院”的200多位伤员要求到延安“请愿”,直接向毛泽东提意见。“残废医院”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成立的,主要收容的对象是长征中和抗战初期的一批伤病员。本来这个工作是卫生部门的事,由于当时这些医院分布在各个县,距离延安远,就临时委托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司令何长工负责。得知此事后,何长工大吃一惊。他赶紧接待了伤员代表,并详细询问了他们有些什么委屈、意见和困难。伤员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残废医院”的医疗设施太简陋,缺医少药,伙食很差;二是医务人员作风粗暴、态度生硬,对伤残病人关心不够,有的伤病员不愿意在这里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长工一方面向延长师范学校借房子,先让这些伤员安顿下来;另一方面打电话给八路军供给部报告,商量解决办法。毛主席听到这个事情后说,这些同志过去流过血,对革命有功,现在残疾了,没有伸手要什么,就是要求我们改进工作,他们是好同志。毛主席还说,这件事,我们没有做好,我们的确有官僚主义,要发动伤病员给我们提意见,动手术医治这种官僚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专门找来何长工,商量怎样改善医疗状况。他明确提到“一定要力改过去错误方针”。他还建议,“残废医院”这个名称对伤病员人格不尊重,可以把医院名字改成“荣誉军人教导院”,任命何长工为总院长。随后,延安专门召开了荣誉军人教导院工作会议,派了60多位伤病员参会。毛泽东在会议上开宗明义指出,大家在这方面批评得对,要求到延安来提意见也是对的,以后有意见还可以到延安来提。同时,毛主席还针对伤病员的具体情况,让周恩来负责同国民党方面联系、交涉,允许一些南方来的伤病员回老家去,把他们照顾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初秋,毛主席从杨家岭徒步前往位于延河对岸兰家坪的马列学院作报告。半路上,他碰到了前来迎接的邓力群等4人。“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毛主席环顾了一下四周,很认真地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前来迎接的干部听完都笑了,毛主席当即批评,大致意思是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既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在延安杨家岭一孔简陋的窑洞前,穿着打有大块补丁裤子的毛主席,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宝贵记忆。毛主席一贯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永远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反复强调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陕甘宁边区政在工作报告中写道:“我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人民,依靠人民;我们的方法是从人民从实际中集中起来,又回到人民与实际中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