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黑记”(下): 黑牛记“一秘”伴飞

北湖愚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黑记”(下): 黑牛记“一秘”伴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花花乡土文学》留言117</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期所写的《“二黑记”(上):黑金记“三英”愁嫁》,说的是黑金分9期连载的小说《王凤仙嫁女记》。可以说,那篇小说像是环环相扣的“九连环”。而本期《“二黑记”(下): 黑牛记“一秘”伴飞》,要说的是黑牛分4期连载的游记《我随一秘出行记》,这像是他旅游走的起承转合“四步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黑牛这系列游记的第一篇叫《紧张紧张》,这标题吊人胃口。有群友曾在黑牛的文后留言表示,不理解“一秘”是啥意思。我好歹是学过《国际法》的人,知道“一秘”是个重要的外交界专有名词(或者说官衔)。我们的外交官分为大使、公使、参赞、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和随员7个等级,其中“一等秘书”(也就是“一秘”)处于中间位置。能随“一秘”出行的人,那也不是一般战士——即使是战士,也得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加擒拿格斗之术的“保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黑牛所随的“一秘”是位女士,也就是他结婚证上的另一半。用黑牛“开宗明义”的话说,“在家住腻了,‘一秘’要远行,上别的地方住住”——换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要去旅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订好了机票,就要依“机”而行。在去机场的路上,由于“一秘”把出行时间“掐算”得过于严苛,导致他们一路上像扣人心弦的动作片一样紧张,好像不是要去赶着乘坐飞机,而是要去机场排爆。好在有惊无险,他们顺利到达了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此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坐卧铺车能睡着并且不嫌火车颠簸,乘火车去旅游也挺好的,既可以观看沿途风景,还可以感受车厢内外的风土人情(与我观点相同的群友不乏其人)。去旅游与去开会或办事不同——去开会或办事那就省去繁文缛节,直奔主题;而去旅游,如果不是预先订了什么“团”需要按时报到,则可在旅途中“浪费”一些时间(这种“浪费”可能也包含了“浪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牛作文喜欢用方言,这篇貌似没用方言,却用了个职业语言“裕量”,有的群友表示没看懂。“裕量”就是多出来一部分的意思,和老百姓所说的“宽打窄用”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裕量”其实也是黑牛本文的关键词——办事要“打好提前量”,以免在时间上捉襟见肘。不过黑牛这篇作品的最大看点我认为不是他所写的事,而是他驾驭文字的能力——他所写的那些事是琐碎的细小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但他能像穿珠子一样把这些小珠子穿成如同项链或手链一样的工艺品,让人觉得有欣赏价值,这才是难能可贵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常有人说缺少写作题材,黑牛这篇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其实任何事都可以作为写作题材,因为作品的好与不好,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写得好,不论大事小情都可以因写得有趣而引人入胜。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做什么事都可以自问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写作也是同样——如果这个题材你写它时有目的并且写出来有意义,那就写呗。比如说黑牛这篇,本来是“一地鸡毛”的事,他硬生生地给扎成一把精致的鸡毛掸子,让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没价值的事,变成了一篇让人赏心悦目的“小作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雨中的雨花台》是黑牛这系列游记的第二篇。“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根本没计划,既然下雨,那就去雨花台吧!”这是本文的第一句,给人的感觉貌似去雨花台是他们临时起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京我算是去过也相当于没去过——说去过是双脚曾经落在南京的土地上,说没去过那次是乘机在南京经停,记得大概是40分钟,我们没出机场,所以相当于是没去过。假如我去南京,应该也会去雨花台,因为它的知名度太高了,在我心中的印象太深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多少英才在这里被剥夺了生命。而跟随黑牛的文字游雨花台,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宁波印象》是黑牛这系列游记的第三篇,对宁波这座城市我知之不多。黑牛对宁波的公共厕所大夸特夸,做了极其细致的描写,甚至表示后悔没给宁波的公厕拍些图片,做一集公厕写真。这种因顾虑而没做的事,貌似人人都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见与不见》是黑牛这个游记系列的第四篇(即最后一篇)。“见与不见”这个短语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一般认为出自短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有人说作者是古代的仓央嘉措,也有人说是现代的扎西拉姆多多。本人不去辨这个真伪,但从网上查得,宋代的袁甫,曾写了一首《和韩履善韵》的四言诗,全诗不算标题112个字,其中就有“见与不见,神光浑全”这样的句子,所以如果找不到更早的出处,那么这个“见与不见”的短句,应归在袁甫名下。但黑牛用在标题中,毫无违和感。并且,黑牛在这次旅途之中,对于“见与不见”,有自己的认识和“拿捏”。漫漫人生路,我们要“见”或“不见”的人或事,都难以数计,这就如同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创造的那个短句“To be or not to be”。我们中国的译者根据剧情,把这句话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其实这句话本身并不是这个意思,原意类似于“要或不要”——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要这么做还是要那么做?即二选一的问题,这是我们在人生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甚至是多选一或多选多)。比如你要做饭,就会面临着“是煮干饭还是熬粥?”你要做菜,就会面临着“是炒菜还是煲汤”或“是炒一个菜还是炒几个菜?”当然,对于旅游来说,存在着去哪个景区(景点)或不去哪个景区(景点)、乘坐或不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住哪儿或不住哪儿等无数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之,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面临着选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斟酌的问题。而选择得恰到好处,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否则就可能失败或不那么成功。而“见与不见”,可以说是“To be or not to be”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分支。至于黑牛所写到的见不见网友的问题,则是这个分支下更小的分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很多事也都是无限可分的。我们要做的,是克服选择困难症,在面临需要选择的问题时,做出既利己又利他的选择。比如黑牛夫妻二人去旅游,每个人的想法不可能完全“同频共振”,这就需要做出协调和取舍,其实也就是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黑牛这4篇游记,仍然秉持着他“黑色幽默”风格,每篇都很有特色,特别是写到具体旅游地点的游南京和游宁波,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资料汇编式游记,而是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希望黑金与黑牛这“二黑”再接再厉,继续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现他们在写作上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由豆包AI生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