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漳泉六日游之一 ‍走进漳州古城

晓闻琴瑟和鸣

<p class="ql-block">  在福建南部的蔚蓝海岸边,静静伫立着一座被时光偏爱的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它被誉为“海滨邹鲁”,自唐代萌芽,历经宋明的繁盛岁月,将千年风华沉淀为独特的城市肌理。</p><p class="ql-block"> 漫步漳州古城,仿佛翻开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这里完整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别具匠心,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错落有致,每一处转角都藏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古城的人文印记熠熠生辉。两座古牌坊巍峨矗立,历经风雨仍气势恢宏,它们如同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辉煌,是漳州深厚人文底蕴的象征;两条老街烟火缭绕,青石板上留下无数行人的足迹,沿街店铺林立,老字号琳琅满目,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市井繁华;而庄严的文庙,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红墙黛瓦间,儒家思想的智慧代代相传,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深沉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老街情、生活味、闽南韵、民国风、台侨缘”,是漳州古城最鲜明的特色。老街里,闽南特色的骑楼建筑鳞次栉比,斑驳的墙壁上爬满岁月的痕迹,却也让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漫步其间,飘来阵阵闽南小吃的香气,四果汤的清甜、卤面的浓香、海蛎煎的酥脆,每一口都是地道的闽南味道。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这里与传统闽南建筑相互交融,中西合璧的韵味别具一格。而作为著名侨乡,漳州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渊源,台侨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连接两岸的情感纽带。</p> <p class="ql-block">  漳州位于福建省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陈元光为首任刺史。自唐寅元二年(786年)州治两迁至今址(芗城区),一千多年来漳州古城一直作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唐宋子城保护区约53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21. 1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31.61公顷,居民1.7万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1986牟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2015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17年荣获“中国人民环境范例奖”。“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漳州古城特色的最佳概括,而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更使其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中,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  骑楼: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骑楼是近代商住建筑,其底层沿街面后退并留出公共人行空间,这种设计在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沿海侨乡地区普遍存在‌‌。</p><p class="ql-block"> 漳州的骑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当地商业和风土交织的特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商贸云集,主营民俗用品、餐具、炊具等。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的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两边是典型的闽南骑楼式建筑,现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字号牌匾。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漳州古城的骑楼连绵成片,集中出现在古城城区。楼下廊道通达,前有人行道,后为商铺,两层以上是延伸到人行道上部的住宅。这种设计既开放又隐蔽,既方便了行人遮阳避雨,又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骑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洋风情和闽南传统,临街二层开设南洋风格大窗,形成了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尚书探花坊:俗称“林尚书牌楼”,位于香港路双门顶,系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嘉靖探花、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林士章所建。坊面宽8米高11米,坐北朝南。正楼檐下立“恩荣”竖匾。中层匾额分刻楷书“尚书”、探花”大字。梁枋装饰飞龙浮雕及镂雕卷龙雀替。</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漳州可是人才济济,出过330位进士,其中不乏状元、榜眼,名符其实的教育名城。</p><p class="ql-block"> 这块青白石交织的牌坊,楼顶的鱼形脊饰、微微上翘的檐翼,无不体现建筑工艺的精湛,最重要的是正中的"龙凤匾",上书"隆恩"二字,意味着这可是皇帝钦点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三世宰贰坊:俗称“蒋侍郎牌楼”,位于香港路双门顶,在尚书探花坊北29米。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万历进士、南吏部右侍郎蒋盂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所建、坊坐北朝南,面宽8.09米.高11米,正楼檐下立“恩荣竖匾”。四角以圆雕力士支撑坊顶。正匾两面分镌楷书“三世宰贰”、“两京敭(同“扬”)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全国最小空中庙宇:香港路两座牌坊间,有一座架在二楼的空中庙宇——伽蓝庙。它的面积仅有3平方米,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它建在小巷口的二层楼顶上,被称为“空中庙宇”。</p><p class="ql-block"> 伽蓝庙的历史悠久,但具体修建时间和来历已不可考,据推测已存在数百年。传说在一次重修附近的尚书探花坊时,石牌坊摇晃不稳,县官在伽蓝庙祈福后顺利完工,因此下令重修庙宇并为伽蓝神戴上官帽。尚书探花坊得以顺利建成。</p> <p class="ql-block">  游客需通过后面的铁梯爬上二楼才能进入庙宇。庙宇虽小,但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庙宇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部供奉伽蓝圣王像,香火缭绕。最初由四根杉木立柱支撑,2002年整修时部分立柱改为砖柱。</p> <p class="ql-block">  香港路与台湾路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商业街区,经过维护修缮整治的漳州历史街区,整洁平坦的古板路、古色古香的花木窗、红黑相间的油标砖、书法颇佳的老字号招牌等,再现了明清风韵。</p> <p class="ql-block">工艺挂件店。</p> <p class="ql-block">  中华灯谜第一馆:中国灯谜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是汉字传播光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是增知强智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漳州市灯谜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始于唐、盛于明清。1981年成立了国内首个灯谜协会。1989年举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1992年建立起具有历史意义的“漳州灯迷艺术馆”,被海内外谜友称为“中华灯谜第一馆”。</p> <p class="ql-block">  演变:汉魏六朝是隐语走向谜语的发展时代,文字的普及推动了谜语的发展。隋唐时期猜谜活动逐渐兴起,但不被主流文学领域认可。两宋时期是灯谜从文人向大众普及发展的转折点,是灯谜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浪潮,元霄节观灯猜谜成为民俗,可惜依然不被文人重视,相关记录较少。</p> <p class="ql-block">  谜史考究: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后才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灯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源自先秦,历经汉魏六朝、隋唐和两宋演变成型,于明清两代发展成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融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我国历代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灯谜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进行考证和研究,将为灯谜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契机。</p> <p class="ql-block">  “甘蔗片仔癀”,是一种当地很普及,而深受游客喜爱的特色饮料。这里面的“片仔癀”可不是“高大上”的中成药,而是当地被称为“片仔癀”的一种草药,与甘庶一起榨成汁。味道清香甘甜,口感确实不错。而且价格非常美丽,仅需5元一杯。据导游介绍,同样一杯,在厦门要10元。</p> <p class="ql-block">  “漳州历史古街”石碑。平心而论,古街确实秉持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充满了明清风格、洋溢着闽南风情。</p> <p class="ql-block">  漳州府衙旧址:漳州府衙最初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由陈元光在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今火田村)建立,后于贞元二年(786年)迁至龙溪县芝山南麓的桂林村(今芗城区),此后千年均为州、路、府治所。</p><p class="ql-block"> 旧址现位于漳州中山公园南门西侧,保留有厚1.2米的古墙、仰文楼及七星池等遗迹,砖石材质宏大,体现府衙古制。2022年,中山公园被列入漳州市首批历史价值公园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漳州市中山公园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前身为漳州府治的衙门所在地,原有楼、台、亭、榭和后花园,辛亥革命后,漳州光复,旧衙门失去作用,逐渐圮废。民国7年(1918)8月,粤军进兵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将其辟为公园,是漳州第一座公园。该园新建有梅冈亭、喷水池、音乐亭、美术馆、球场、图书馆,移法济寺的四尊石罗汉置于喷水池上。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撰《漳州公园记》碑文。在公园正门50余米处立有“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四方碑。碑文:东面“博爱”两字”(楷书),是孙中山所题;西面“互助”两字(楷书),是陈炯明所写;南面“平等”两字(隶书),汪精卫所写;北面“自由”两字(篆书)为章炳麟所写。民国15年,北伐军东路军进占漳州,将漳州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废除陈炯明所撰碑文,代之以何应钦所撰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其后,又在七星池前,建中山纪念台,台前是一片开阔绿地,曾经是群众集会之所。改革开放后,中山公园经过改造,成为漳州城中一块绿洲。</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这座精美的六角亭又叫龙柱亭,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山公园内南面东隅,坐东朝西,系1956年8 月龙溪地区行政公署为纪念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闽南革命烈士而建。纪念碑上由漳州名匠李明月以钢筋水泥雕塑了身着军装、肩背竹笠、手持步枪的红军战士形象,身高3.2米,座为大圆柱形,柱高4.65米, 柱周长7米。碑座正面上书"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下写"一九五六年八月立", 底座为三级八角形状的水磨板,四向为八级石阶,周围筑石栏杆,外围种绿篱。整座建筑物及环境,庄重肃穆,总占地面积145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亭:中山纪念亭在中山公园旧府署左侧,民国8年,粤军陈炯明立《漳州公园记》碑。民国16年元月,北伐军废陈炯明碑文,另镌何应钦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训》。</p> <p class="ql-block">  漳州——对话世界的滨海古城</p><p class="ql-block"> 1、向海而生:新石器时代——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 漳州位于东南沿海,海岸线长,港湾众多。史前时期,先民就在沿海一带生息繁衍,孕育了早期的海洋文明。汉唐时期,海上交通逐渐开拓。宋元以后,海上贸易长足发展。造船术、航海术的加持,使漳州“过番”成为常态,也惨育了“舍身求利”的海洋意识。</p><p class="ql-block"> 2、因港而名:15世纪——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 十五世纪以后,由于明政府厉行海禁,月港因偏一隅,逐步发展成为知名的民间海外贸易港。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批准部分开放海禁,月港成为我国唯一合法外贸港口,兴盛一时。全盛时期,拥有37条海外航线,涉及7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启航港,享有“天子南库”“亚洲重要商港”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3、应时而为:清代——1978年</p><p class="ql-block"> 清初,月港的兴盛,促进漳州与世界经济的初步接轨,带来纺织业、制糖业、造船业等手工业的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漳州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仅影响了漳州的建筑、饮食、服饰、语言等文化,也将闽南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同时也培育了漳州“不甘人后,重义逐利”的人文性格。</p><p class="ql-block"> 3、逐潮而进:1978年——至今</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融入世界发展大格局。十八大以来,漳州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与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加强与海湾国家的产业合作,推进漳台全面融合,月港的辉煌正在续写。</p> <p class="ql-block">  侨批馆:漳州古城侨批馆位于延安南路58号,是漳州古城记忆馆的第七展厅‌,总面积约120平方米。馆内设有五个展陈板块,包括百年侨批史、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漳州侨批源起、漳州侨批局和侨批里的家国情怀,展示了侨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侨批馆展示了大量珍贵的侨批和货币‌,这些展品穿越时空,向游客讲述漳州侨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家国情怀。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展品了解侨批的历史背景和华侨华人与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合称“侨批”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侨批馆的设立旨在传承和弘扬侨乡文化‌。它由漳州市侨联、漳州市档案馆和漳州文旅康养集团联合打造,旨在通过展示侨批文化,增加市民和游客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并唤醒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批”,是闽南、潮汕地区对家书及一般信件的通称。当时,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广东、福建等省的公民移居东南亚各国日益增多,他们不时托人向家乡捎些信件及银票,由此促进了“银信合封”的侨批和经营这种民间金融邮政形式的侨批业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望春风》、《天黑黑》、《阿爸的话》。</p> <p class="ql-block">侨批里的家事</p><p class="ql-block"> 侨批既记载了千千万万个华侨华人家庭日常生活的点滴与辛酸,又渗透着海外华侨与家乡眷属的一片深情,是海外华侨维系与家乡亲人的精神纽带。一封侨批一片情,情系游子一颗心,心中无限相思意,意在批中情不尽。</p> <p class="ql-block">侨批里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海外华侨华人不仅汇款赡养家眷,从事公益慈善事业,还将海外的经营理念、经济建设方式带回侨乡。他们引导家人从事经贸事业,自身也热心家乡投资产业,促进侨乡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侨批里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故国深情,岂能相忘。回望走过的岁月,祖地的政治、经济、民生,都有海外华侨的参与。</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来,侨批伴随着华人社会走过风雨沧桑,在近现代的重大事件中,几乎都可以在侨批中找到相关的记载。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或是新中国成立等等,华侨都以极大的热情予以关注、关心,侨批是最好的史料例证。</p> <p class="ql-block">  文庙:漳州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政和二年(1112)移学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复原址,当时建置为前庙后学。元延佑三年(1316)重建学宫时,规制为左庙右学。现存泮池和大成殿、戟门、两庑、敬一亭等建筑及书楼、明伦堂等遗迹。大成殿为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面阔五间,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庙前左右存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牌坊。文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规制宏敞,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来,李弥逊、朱熹、姜谅、闵梦得等州官贤达曾在此掖护研学。朱熹于绍熙年间任漳州知州时,“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创办宾贤斋和受,成斋,树立了良好的文教之风,后称“紫阳过化”。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记》,民国康有为撰写《重修漳州学宫记》,历代文人赋笔寄思,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漳州府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漳州文庙一角。</p> <p class="ql-block">“德配天地”牌坊</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漳州府文庙大成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华南社区修文西路2号,始建于宋绍兴九年(1139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漳州府文庙大成殿建筑面积625平方米,建于石台座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前檐6根廊柱为浮雕盘龙石桂,鼓镜形柱础。台座正面设丹陛、东西设石阶及台沿设护栏。殿内石柱径0.8米,覆盆形柱础。殿中心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孔子坐像),上方有“中华至圣”牌匾。大成殿梁架承袭旧制,较完整的保留着闽南地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并融进了北方建筑风格,尤其是木结构还继承着早期法式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6月25日,漳州府文庙大成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孔子弟子神位</p> <p class="ql-block">“道冠古今”牌坊。</p> <p class="ql-block">  文庙前的泮池:泮池曾一度被填埋,结合动迁,泮池才得以重新挖掘成形,当时挖掘的时候,发现原先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还清晰可辨。这个新建的泮池,长76米、宽15米、水深约1.5米。这么长的泮池,在国内还是比较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文学馆:位于龙眼营100号(孔庙对面)‌</p><p class="ql-block">‌ 展馆特色‌:集中展示三位漳州籍文学大师(杨骚、林语堂、许地山)的生平事迹。‌展品包括文学作品、手稿及历史文献‌,是了解漳州文学传统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漳州古代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一、唐代至宋代‌</p><p class="ql-block">‌周匡物‌</p><p class="ql-block">唐代龙溪县人,以诗文闻名闽地,曾在天城山苦读,文学成就显著‌‌。</p><p class="ql-block">‌高登‌</p><p class="ql-block">宋代政治家、思想家,以刚直敢谏著称,学术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陈淳‌</p><p class="ql-block">‌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得意门生‌,代表作《北溪全集》提出“理气结合”思想,对后世理学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吴大成‌</p><p class="ql-block">南宋“渐山七贤”之一,师从陈景肃,潜心研读理学,辨订经籍‌‌,</p><p class="ql-block">二、明代‌</p><p class="ql-block">5. ‌林震‌</p><p class="ql-block">‌明代宣德五年状元‌,长泰县人,以“贫不移志”苦读成名,殿试强调“教养为先”,后主持编修《明实录》‌‌。</p><p class="ql-block">‌林士章‌</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八年探花,官至礼部右侍郎,潜心经籍研究,参与纂修《世宗实录》‌‌。</p><p class="ql-block">‌张燮‌</p><p class="ql-block">明代学者,著《东西洋考》(中国古代南洋交通史重要著作),被誉为“海上方志”‌‌。</p><p class="ql-block">‌黄道周‌</p><p class="ql-block">‌明末民族英雄、书画家、文学家‌,抗清殉国,书画与学术成就并重,被尊为“石斋先生”‌‌。</p><p class="ql-block">‌陈扬美‌</p><p class="ql-block">明代官员,因“挫贼靖寇”有功受封文林郎,曾任大理寺卿等职‌‌。</p><p class="ql-block">‌三、清代‌</p><p class="ql-block">何子祥‌</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进士,任平阳知县时兴修水利、创办书院,开凿钱仓河改善民生‌‌1。</p><p class="ql-block">‌蔡新‌</p><p class="ql-block">乾隆元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历任吏部、兵部尚书,为清代重臣‌‌1。</p><p class="ql-block">‌潘振承‌</p><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商人,创办同文行,被《法国杂志》评为18世纪“世界首富”,商业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杨骚:杨骚(1900~1957),名古锡,字维铨,祖籍华安县丰山镇潮坪村,1900年1月19日出生于漳州南市街(现香港路90号),1957年在广州病逝,终年57岁。杨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最早的成员,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一生出版了22种著译,其中有抒情诗集、长篇叙事诗、诗剧集、剧本集、散文集、长篇小说翻译等。此外,还有大量文章散见于各类报刊。给我国现代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在杨骚逝世后的公祭大会上,他被誉为“忠诚的爱国主义战士”。</p> <p class="ql-block">  许地山:许地山(1894~1941),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出身台湾爱国家属,甲午后落籍漳州。1917年入燕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进步学生运动,1921年与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以“落花生”为笔名写下《缀网劳蛛》等名篇。</p><p class="ql-block"> 1923年负笈美英,1927年回国执教燕京大学,1936年执掌香港大学文学院,主持文学院的教育改革。1938年,发起成立中华全国之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并为抗日四处奔走。1941年猝逝于香港。无论是新文学创作还是宗教研究,许地山都是优秀的拓荒者。他提倡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落花生》一文是其思想的最好写照。宗教研究连大学者陈寅恪都自叹不如。柳亚子更高度评价他在香港的工作:“香港的文化可以说是许先生一手开拓岀来的。”</p> <p class="ql-block">  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语堂。生于福建省平和县板仔,祖籍芗城区王宝镇五里沙。</p><p class="ql-block"> 1911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1916年到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师。1919年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后在北京、厦门等地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20年代是“语丝”勇将,撰写了大量抨击时弊的文学作品。1932年创办《论语》《人世间》等杂志,提倡幽默、闲适与嬉笑怒骂的文学。1936年应邀赴美国写作,此后以《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作品成功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侨居海外始终保留中国国籍。</p><p class="ql-block"> 1966年回台湾定居,1975年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博学多才,著作等身,他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诩,在文学、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化名人,更是杰出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者。</p> <p class="ql-block">  “大明风华”,这应该是一个民俗文化表演舞台。</p> <p class="ql-block">  走进漳州古城,就像是走进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在演绎着当下的精彩。不妨放慢脚步,用心感受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让心灵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徜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