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战士到人民公仆——记宁武县原县长葛海宽

山柏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和尚沟村,一座斑驳的石砌老屋静静矗立,这里曾是革命战士葛海宽的故居。1923年出生的他,15岁投身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烽火,新中国成立后扎根基层,以“铁骨铮铮”的品格书写了从战士到县长的传奇人生。 </p> <p class="ql-block">烽火淬炼:少年战士的觉醒之路 </p><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寇铁蹄踏入山西,年仅15岁的葛海宽加入山西新军暂一师保安2支队,成为抗日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战士。他随部队转战长城沿线,后调至长城剧社,用文艺宣传唤醒民众抗日热情。1941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学习期间,因患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意外结识时任校长的独臂将军彭绍辉。彭绍辉钦佩其意志,特批他担任警卫员,此后葛海宽跟随将军南征北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骨干。 </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葛海宽随军转战晋绥边区,参与多次关键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申请回到家乡宁武,从基层干部做起,历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61年,38岁的他接过县长重任,成为宁武县历史上最年轻的县长之一。</p> <p class="ql-block">治县之道:扎根山乡的实干家 </p><p class="ql-block"> “宁武的山水就是百姓的命根子” </p><p class="ql-block">上任伊始,葛海宽带领群众开山造林、兴修水利。他主导的汾河源头治理工程,将原本干涸的河道恢复生机,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1963年,他力排众议推动“毛建草合作社”成立,将宁武冷凉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奠定了当地特色农业基础。</p> <p class="ql-block">“干部脚下沾满泥,群众心里才踏实” </p><p class="ql-block"> 葛海宽常年穿布鞋、挎帆布包走村串户。1962年,他徒步150里深入二马营村调研,发现村民因交通闭塞导致沙棘滞销,当即协调修建盘山公路,并引入加工设备。如今,宁武沙棘产业年产值超亿元,村民们仍传颂着“葛县长带我们走出大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精神丰碑: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p><p class="ql-block"> 1964年,年仅41岁的葛海宽,因被被人陷害为“宁武地方宗派势力,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含寃逝世。噩耗传来,宁武县城内万人空巷。1979年彻底平反,县委为其召开追悼大会,悼词中写道:“他是一块硬骨头,始终把党和人民扛在肩上。”</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 </p><p class="ql-block"> 2023年,三江学院社会实践队在宁武寻访时,当地老人仍能清晰复述葛海宽的事迹:“当年他带着伤员翻山越岭,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如今,宁武县将葛海宽故居列为红色教育基地,其事迹被编入《红色记忆里的宁武人》一书,并通过音频专栏向青少年传播。 </p><p class="ql-block"> 在葛海宽战斗过的芦芽山深处,新四军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双磨破的布鞋。这双鞋,见证了一位革命者从枪林弹雨到建设热土的坚守。正如当地民谣所唱:“汾河的水,芦芽的山,葛县长的故事代代传。”在新时代宁武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这份精神遗产正化作推动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的澎湃动力。</p> <p class="ql-block">山柏工作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