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博物院(南区)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首义广场南侧,北与鄂军都督府(辛亥革命博物院北区)相望,南与起义门相眺。首义广场因此成为首义文化的荟萃之地,江城武汉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博物院(南区)的外形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现代手法,个性鲜明,几何形向上斜出的外墙含有“破土而出”的意象,颂扬了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三角形的建筑母题,赋予建筑向上、进取的意味,寓意武昌首义胜利和武汉腾飞。石质外墙以肃穆凝重的“楚国红”为主色调,古朴厚重,与周边蛇山、红楼及武昌老城区景观协调共存。</p> <p class="ql-block">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清朝腐败统治,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在32名辛亥首义人物谱中,只知道孙中山和黄兴,其他人一无所知。</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在檀香山、香港等地接受西式教育,萌发爱国救亡思想。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转而投身革命。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11年武昌起义前,领导十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于12月25日回国,被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后领导“二次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1925年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 孙中山为曹亚伯题“博爱”横披</p> <p class="ql-block"> 黄兴(1874~1916年),原名轸,字僮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就读于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与刘揆一、宋教仁等筹组华兴会,被举为会长。1905年与孙中山共同发起在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07年至1911年间,参加或指挥钦廉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云南河口和黄花岗诸役。武昌起义后赴鄂督师,任民军战时总司令,指挥阳夏之战。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二次革命"爆发,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武力讨袁。1916年病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 黄兴在两湖书院时用过的砚盘、镇尺、笔架(黄伟民捐赠)</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加速了入侵中国的步伐。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竞相在中国划租界、派驻军、开银行、办工厂、设教堂,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清王朝丧权辱国,日甚一日,社会动荡,民生维艰。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逐步觉醒的中国人开始艰难地探索救国复兴之路。</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孙中山的旗帜下由爱国走向革命,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p> <p class="ql-block"> 1894年(农历甲午年)7月至1895年4月发生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蓄意挑起的侵华战争。1895年4月17日,战败后的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p> <p class="ql-block"> ▲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主力舰“致远”号官兵同仇敌忾,浴血抗敌,英勇殉国。图为“致远”号部分官兵战前合影,二排左四为“致远”号管带邓世昌。</p> <p class="ql-block"> ▲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在日本马关谈判签订《马关条约》。</p> <p class="ql-block"> 1900年6月,迅猛发展的义和团运动严重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对中国危害最为深重的《辛丑条约》。此后,东三省成为俄、日的势力范围,遗患至深。</p> <p class="ql-block"> ▲ 紫禁城在中国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尊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后,列队长驱直入紫禁城午门,使大清国蒙辱。</p> <p class="ql-block">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清的国门。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到1887年中葡《北京条约》,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争相设租界,开商埠,划分势力范围,疯狂攫取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众在内外压榨下,生活艰难,暴动频起。</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1841年5月,英军攻占广州,并逼迫清政府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之后,英军四处烧杀抢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怒,爆发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1909年,《时事舆论报》刊载枣阳饥民暴动时事画。</p> <p class="ql-block">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探索自强之路的实践。它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倡导“采西学”、“制洋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先后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创办新式海军和新式教育。洋务运动未能挽救中国,但它刺激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清末最早官办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p> <p class="ql-block"> ▲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它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发动政变,光绪皇帝遭幽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p> <p class="ql-block"> 义和团运动是1899至1900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大规模群众自发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p> <p class="ql-block"> 自立军是1900年(农历庚子年)维新派唐才常等成立的勤王武装。以“讨贼勤王”为口号,在长江沿岸联络会党、运动清朝防军,预定8月9日在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事,拥护光绪皇帝重新当政。因经费不济,未能统一行动而失败。</p> <p class="ql-block"> ▲1900年,秦力山被唐才常委任为自立军前军统帅,主持安徽大通一路的“勤王” 起义,失败后转赴日本。秦力山在日本结识孙中山,转而投身革命。这是1901年孙中山与秦力山等在日本东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庚子之役后,清王朝为拯救危亡,诏令变法,推行新政,于1901年1月至1905年间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一批主张君主立宪以挽救民族危亡的立宪派人士组织立宪团体,推动清政府速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p><p class="ql-block">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一、改革官制,二、改革兵制,三、改革学制,四、奖励工商。</p><p class="ql-block"> 1905年,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并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p> <p class="ql-block"> ▲ 1910年11月12日,武汉各团体4000余人从湖北咨议局出发前往湖广总督署请愿,向总督瑞徵提出“请速开国会”。</p> <p class="ql-block">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了广州起义。该会还先后在日本横滨、长崎、中国台湾、越南河内、美国旧金山以及南非等地成立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许多少数民族革命者不惧牺牲,投身革命,参加武装起义。</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从领导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唤醒民众起来革命,首先要开启民智,进行革命宣传。为此,革命派积极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创办革命刊物,著书立说,广泛宣传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 ▲ 《苏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903年聘革命党人章士钊等为主笔和撰稿,成为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p><p class="ql-block"> 1900年1月25日,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重要言论机关,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p> <p class="ql-block"> ▲ 华兴会会员主要由湖南人组成,领袖和骨干均为知识分子。1904年冬,因发动长沙起义事泄,部分华兴会会员流亡日本。图中前排左一黄兴、三胡瑛、四宋教仁。</p> <p class="ql-block">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成为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海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筹措革命经费。革命党人在国内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在起义领导人中,有王和顺、黄明堂等少数民族革命者。</p> <p class="ql-block"> 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推行“湖北新政”,修铁路、建工厂、练新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使湖北在交通、工业、商业、金融、军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老人。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图为齐白石所绘的张之洞肖像画轴。</p> <p class="ql-block"> 1911年5月,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西方列强,掀起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 1911年9月7日,数万四川民众赴督署请愿铁路商办,要求释放被捕的保路同志会等领导人,遭到当局血腥镇压,酿成“成都血窝”。血案发生的第二天,四川保路同志军在名州、县相继起义,包围成都,全国震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上图为《保路风潮》雕塑。</p><p class="ql-block"> 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任命端方为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这是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一部入川前与湖北军政要员等合影,中坐为端方,左三为第八镇统制张彪。</p> <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前夕,湖北两大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湖北新军中迅速发展组织。1911年9月24日,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组成起义的领导机构,筹措起义经费,制订起义计划,为发动武昌起义做好充分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许,城外塘角辎重队纵火为号,8时许,城内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1911年10月10日晚7时许,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所属炮队第十一营辎重队在武昌塘角旧恺字营纵火为号,发动起义。</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晚,吴兆麟、熊秉坤等下令进攻湖广总督署。经过通宵激战,11日凌晨,攻克总督署,占领武昌城。</p><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军在武昌汉阳门设岗守卫,防范奸细入城。</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在原湖北诺议局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鄂军政府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克汉阳和汉口。10月13日,詹大悲等组织汉口军政分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11年10月11日晚,驻汉阳新军起义,占领汉阳全城。这是当时汉阳的情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11年10月11日晚,驻汉口新军四十二标二营士兵起义,次日攻克汉口。图为起义军巡行汉口租界。</span></p> <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朝统治者立即遣水陆重兵围剿。自1911年10月18日至11月27日,革命军在夏口(今汉口)、汉阳对清军展开殊死抗击,史称阳夏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27日,刘家庙失陷,清军增援汉口,民军伤亡惨重,汉口战事转危。黄兴于1911年10月28日抵达武昌,当晚即赴汉口督战。</p> <p class="ql-block"> 武昌首义爆发后的两月之内,有13省以武装或和平方式响应起义,成立军政府,脱离清王朝的统治;直隶、山东、河南、甘肃、新疆、东三省等省区也纷纷起义。各省响应之举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p> <p class="ql-block"> 在各省脱离清朝统治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聚居地省份积极响应,傣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也积极投身革命,成为辛亥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后,云南同盟会员刀安仁、张文光等率军在腾越(今腾冲)起义响应。随后,新军协统蔡锷率军在昆明起义,杀统制钟麟,逐总督李经羲,攻占督署。1911年11月1日,云南军政府成立,推蔡锷为都督。其他县府相继反正,不久全滇脱离清朝统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11年11月3日,贵阳陆军小学学生攻占军械库取枪起义。当晚新军得讯,宣布起义。1911年11月4日,贵州脱离清朝统治,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杨总诚、赵德全被举为正、副都督(图为贵州军政府成立时发布的安民告示)。</span></p> <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7日,驻伊犁清军混成协统领杨绩绪在革命党人冯特民等推动下,率部起义,占领惠远城。</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2月18日,南北双方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在上海进行“南北和谈”,经多次谈判,双方达成停战和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的决议。南北议和的成功,使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得以维持,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国家分裂和民族仇杀的巨大灾难。</p> <p class="ql-block"> ▲ 1912年1月1日,《民立报》首版刊发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像。</p> <p class="ql-block">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手书的《大总统誓词》。</p><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的民族主义思想从“革命排满”发展为“五族共和”。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人民所期盼的“共和”并未实现,有识之士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思考新的救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进分子在艰险中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势力为靠山,打着“共和”的旗帜,行争权夺地之实。军阀相互倾轧,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p> <p class="ql-block"> 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孙中山借西南军阀势力,发动护法运动,但不久被排挤,使护法成为空名。左上图为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右上图为滇系军阀首领唐继尧。</p><p class="ql-block">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改组政府、解散国会、废除约法,逐步废弃辛亥革命留下的政治遗产后,复辟帝制。西南军阀发动了讨袁护国战争。</p> <p class="ql-block"> ▲ 1917年6月12日《新闻报》刊发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讽刺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将各路人士欲独揽大权的政治乱象直白地勾勒出来。</p> <p class="ql-block"> ▲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进步的中国人为马克思主义所吸引,从民族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深入宣传和发动群众,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p> <p class="ql-block"> ▲ 五四运动形势图(左图),五四运动的浪潮迅速扩展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p><p class="ql-block"> 6月6日至10日,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去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中图为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被撤职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6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右图为1919年7月6日《申报》刊登中国代表不签字的通告。</p> <p class="ql-block">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发起。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共计13人,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的前程。</p> <p class="ql-block">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提出,凡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不分民族,均可接受为党员。一批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有的还参与建党。</p> <p class="ql-block"> ▲ 建立初期的少数民族共产党员:邓恩铭(1901~1931年),马骏(1895~1928年),张伯简(1898~1926年),刘清扬(1894~1977年),向警予(1895~1928年)。</p> <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制定了党的第一个纲领。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 ▲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各族人民为之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代以来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