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厝林立、田园清新的闽清县樟洋村,宛如一颗镶嵌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楮林境内的明珠。作为省级美丽乡村与传统村落,樟洋村将在2025年成为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村的培育对象。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地方站便坐落于此,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樟洋村有着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富的名胜古迹。村中的古驿道、状元题刻、祠堂、宫庙、民居等人文景观,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散发着浓厚的古韵与文化底蕴。</p> 状元文化 <p class="ql-block">【文昌宫】建于清代,占地900平方米,原为学堂与祭祀孔子的场所,建国后曾改作小学校舍,成为了弘扬耕读文化、传承耕读精神的重要载体。1996年,文昌宫被闽清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见证樟洋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万松岭】在文昌宫身后,一条通往县城的古驿道蜿蜒而上,沿途可见“万松岭”“白岩”等石刻,这些题刻均出自南宋状元郑性之所书。其旁款“清溪郑,性之书”更显书法之精妙,为樟洋村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郑性之」福州侯官人,少年时曾受教于理学大家朱熹门下,后以状元登第,迁居福州吉庇巷。他以敢谏直言闻名朝野,官至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兼参知政事,深受同僚和百姓的尊敬。</p> 古厝文化 <p class="ql-block">【炉边厝】位于樟洋村东南部的炉边厝,面揽田野,背倚青山,依地势高低分建上、下两厝,是樟洋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遥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炉边厝既是居住之所,又是防御之地,分为上、下两寨,分别建于道光年间与清乾隆年间。两座建筑均为三进院落,占地9000多平方米,融合了合院围屋与寨堡结构的特点,展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炉边厝下厝的屋架、斗拱、窗棂上雕刻着四时果蔬及海蛏、毛蟹等水产物,这类雕刻在闽清古民居中极为罕见,充满了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上爿厝】位于村落东南面,坐东朝西,占地面积达1010平方米,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两进院落建筑。建于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主建筑门口悬挂的“文魁”匾额,彰显了该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另一块浮雕式牌匾则被考证为福建省仅存的同类古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宝英厝】建于乾隆年间,这座三层木构、占地1600平方米的古厝,历经两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在此设立,使这座古老建筑焕发新生,成为大学生们投身乡村建设的青春驿站。</p> <p class="ql-block">宝英厝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岁月无声,古厝有痕。樟洋村的古厝如同一位位老者,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伫立在乡间,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p> 非遗文化 <p class="ql-block">【民间戏曲活动】自清代中期起,樟洋村便组建了闽剧戏团,村内的威烈庙设有古戏台,至今威烈庙内墙上仍留有民国时戏班记载剧目的墨书。闽清闽剧已被列为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当地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手工线面】樟洋村传统线面制作始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传承良好。如今,村内有多名传承人,这一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樟洋村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p> 田园文化 <p class="ql-block">樟洋村拥有万亩生态公益林,绿化覆盖率达90%,四面环山,山峦叠嶂,水向西流。这里还有3千亩耕田和3个千亩果蔬基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高山村。田园风光与古厝文化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被遗忘在旧时光里的古村落,处处透着古朴气息,带给人一种久违的宁静。樟洋村,隐藏在诗意乡间的小众古村落,静静地诉说着它的故事,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与欣赏……2025.4.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