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文史情缘】讲好张家川故事木河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今年春节前应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全县村名由来审稿工作,现结合作者和自己的见解推出和美木河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坪王村</p> <p class="ql-block">文字初稿:马丽</p><p class="ql-block">图 片:马丽、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修改审核:陇头过客</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远眺鞭杆梁古堡)</i></p> <p class="ql-block"> 木河乡坪王村位于木河乡西北部,距县城13.5公里,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辖麻崖、坪王、鞭杆梁三个自然村,共409户2122人。现有耕地2032.9亩,全村主要收入为传统农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转餐饮业。与张家川县龙山镇毗邻,因大部分群众走出家门,在北京、新疆经营饭店,也被号称为“小北京”。此村坐落于秋木村与庄河村的中间,县道穿村而过。</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鸟瞰鞭杆梁古堡)</i></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坪王村在清朝以前,以汉族群众居多,汉族群众多数姓王,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平川为主,经过村民的商议,取名“坪上王家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战乱时期,多数回族为了躲避战乱,避免吃不饱穿不暖的现状,迁移到了“坪上王家村”。当时村里的姓氏主要为王姓和马姓。两姓也是相处和谐,互帮互助。但王姓汉族总感觉与回族居住在一个地方风俗习惯有很多的不方便,受约束太多,他们就决定迁移到别处。在王姓迁移出去之后,“坪上王家村”就剩回族一氏马姓,马姓认为既然王姓已经全部迁移,咱们的村名就不能再叫“坪上王家村”,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而取名。在家族的商议下,将村名改为坪王村,寓意平川之上步步为赢。</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真保墓志)</i></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修梯田时,出土王司徒墓志碑,该墓志碑建于北魏孝庄永安元年(528)两块,志文相连,魏碑字体,墓志记述了秦州略阳人王真保之事,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真保墓志)</i></p> <p class="ql-block"> 坪王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本村群众积极进取,自发创业。在80年代,村民走出家门,在北京发展餐饮业,不仅成效显著,也让大多数家庭走向了小康生活,更让更多人知道了坪王村。村民马登肖,1980年他独自去兰州学习拉面手艺,从月薪40元的学徒做起,一年间掌握了和面、拉面、调汤所有的拉面技术。1981年,他辗转到了北京,谋得拉面师的职位,月薪500元。一年后,他将马世娃、马成龙、马国帅召集到北京先后经营了自己的拉面馆,获得了自己餐饮业的第一桶金,随后不断扩大规模、丰富种类、创新菜品,开创了坪王人的餐饮创业先河。多年的艰苦创业,不仅使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还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技术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村内的有志青年,在他的带动、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也与他一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截止现在坪王村餐饮店为109家,餐饮业人数545人,年产值为1308万元。随着餐饮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只要提及坪王村,大多数都会说那是“小北京”,这一称号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也成为了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在木河乡政府的支持下,坪王村委会得到重新修建,建筑面积为269.84平方米,改善了办公环境,提高了办公效率,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在坪王村党支部书记马和祥同志的努力争取下,县宗教局拨付资金30万,用于坪王村三组、四组、五组道路硬化,硬化面积为6486平方米,使群众出行双脚不在是泥泞不堪,而是干干净净,满心欢喜。2015年5月坪王村委会在马和祥同志的主持下召开党员大会,会议的主要议程商议是修建坪王小学。在马进元、李俊峰、杨国杰等同志的发言下,会议一致同意修建坪王小学。在2016年8月坪王小学修建工程竣工,总面积为4395平方米,教学楼一层,教师宿舍12间,在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环境差、教师住宿难的问题,也提高了坪王小学的教学质量。</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坪王村小学)</i></p> <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坪王村召开党员大会,共同商议小巷道硬化,会议一致通过硬化全村小巷道。共硬化30318.84平方米,实现了小巷道全覆盖。</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小巷道硬化)</i></p> <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由木河乡政府牵头,在木河乡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坪王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坪王村文化广场的修建正式开始启动。历时一年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从此坪王村的村民脸上笑容多了,健康状态也更好了,绿化过后天更蓝树更绿了。</p> <p class="ql-block"> 坪王村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大的改善了居住环境,从一片片灰色瓦片到现在的红砖亮瓦,岁月的沉淀,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着一代代儿女奋勇向前,见证了坪王村一步步走向小康村。</p> <p class="ql-block">后记附:王真保墓志</p><p class="ql-block"> 王真保墓志,北魏永安二年(529年)。该文物经甘肃省张家川王真保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据墓志记载,墓主王真保为当地豪族,世代为官。从其高祖王擢至王真保五代,相继效力于西晋、后赵、前凉、前秦、西秦、北魏,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势力。王真保早年跟随北魏名将吕罗汉立下战功,孝文帝时官至广武将军,封都成侯,后卒于任上。北魏末年高平镇起义军首领万俟丑奴追赠其使持节、大都督西道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天水郡开国公、太原王,谥号“懿”,似是以此争取王氏族人及其它豪族的支持。该墓志纪年为大赵神平二年,即北魏永安二年,对补史证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墓志内容为研究北魏末期河西地区阶级斗争、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