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07</p><p class="ql-block">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购藏的北宋《水月观音图》高107厘米,宽59厘米,绢本设色,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幅《水月观音图》在敦煌遗画中非常出名。它的出名是因为这幅画是第一批从莫高窟藏经洞流失的敦煌绢画。当年王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后,曾去找过时任敦煌县令严泽。1902年,王道士从藏经洞中挑选了几幅字画,步行50里,再次赶往县城找到继任县令的湖北同乡汪宗翰,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在王道士送给敦煌县令汪宗翰的书画中,就有这幅画在里面。后来汪宗翰在1904年将这些书画又转送给了甘肃学台、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而后转入福州梁氏之手,再转入浙江吴兴蒋汝藻之手,而后流落日本、纽约,最后弗利尔美术馆从纽约购买。从弗利尔馆藏号看,此画于1930年从日本山中商社购入。</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初叶,全世界最大的经营中国古董买卖的机构就是日本山中商社,其灵魂人物就是日本古玩业巨子山中定次郎。正是由于山中商社的推波助澜,山中定次郎的强力运作和大肆掠夺,海量的中国珍贵文物像潮水一样流失海外,开始了背井离乡之旅。</p><p class="ql-block"> 主尊水月观音结跏趺坐,化佛冠,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柳枝,榜题“南无大悲救苦水月观音菩萨”,下方两侧各一身供养菩萨,榜题均为“持花供养菩萨”。此画下方有一篇基本完整的《绘观音菩萨功德记》,尾署“于时干德六年岁次戊辰五月癸午朔十五日丁酉题纪”,时为968年。</p><p class="ql-block"> 功德记全文如下:《绘观音菩萨功德记》,窃以弥陁上足号观音[焉],愿力难思,慈□普极,分形种类,救苦[毒]于三[涂],现化[多]门,[祅?]幽趣于六道,是施无畏者急难消除,有[识]虔诚尽绘者矣。即有我娘子以男司空,为新妇小娘子难月之谓也。伏以司空,星辰降瑞,江海呈祥,伇紫毫而八体宛然,弯素月而六钧有异,遂乃发一心愿,敬画真容,具相严[成],丹彩已就。伏愿娘子以司空承斯缘善,福祚寿松柏之年;小娘子共男郎君赖此胜因,禄宠[等]龟鹤之载;然后金枝九族,玉[叶]一宗,咸[外][良]缘,齐登觉路。于时干德六年岁次戊辰五月癸未朔十五日丁酉题纪。</p><p class="ql-block"> 在榜题两侧各有供养人两身,左侧第一身为“慈母娘子翟氏一心供养”、身后是翟氏子曹延清的夫人,题“小娘子阴氏一心供养”;右侧第一身是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944-974年在位)之女延鼐“女小娘子宗花一心供养”、第二身是“节度行军司马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曹延清供养”。据《功德记》正文,此为曹元忠夫人为延瑞夫人“难月”启愿之功德画。 </p><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是佛教中的一种观音造像,属于三十三观音之一。水月观音形象并非源自早期佛教经典,而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水月观音的形象特征通常表现为女性化、美丽、智慧和怜悯的仙人,端坐在瑜伽坐的莲花宝座上,披着柔软的袈裟,手持如意宝珠,有时也会同时持有莲花。她的形象不仅强调女性的怜悯和风度,还象征着神圣性和慈悲。</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中关于水月观音的得名,来源于江南的民间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苏州),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头迭成数丈高的高台,然后跏趺于石台之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p><p class="ql-block">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于是在旁围观,并且议论纷纷。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p><p class="ql-block">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发现石台上美丽的妇女也消失了。众人这才明白,美丽的妇女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众人在菩萨诵经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观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民间称之为“洒水观音”或“滴水观音”。</p><p class="ql-block"> 在河边看到菩萨现出宝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长绘画的人,名叫丘子靖。他为了让世人看到菩萨的宝相,就将菩萨在水月中的呈现的宝相用工笔画出,所绘制的画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众人无不叫绝。这幅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后来,百姓纷纷向丘子靖求画,并在家中供奉。</p><p class="ql-block"> 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p><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是一种被广泛崇拜的菩萨,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菩萨体系中的一员,她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品质,具有引领人们超脱和平静,包容和爱的作用。水月观音的形象特征非常鲜明。她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女性化、美丽、智慧、怜悯的仙人,需要端坐在瑜伽坐的莲花宝座上。她披着柔软的袈裟,手持如意宝珠,有时也会同时持有莲花。她的形象特点呈现了女性符号的象征,更加强调了她的怜悯和风度。同时,她的容貌也象征着神圣性和慈悲。</p><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她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和风格,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自由发挥。在美术作品中,她是以一种美丽、神圣的形象呈现,传播人们对于智慧和慈悲的信仰。在文学的描写中,她是观音菩萨的代表,可以被视为佛教和道教文化中的代表。在雕塑中,她又以不同的造型和风格出现,这体现出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张力。</p><p class="ql-block"> 相关水月观音造型形象的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张彦远在其所著《历代名画记》的前言中提到,周昉在长安圣光寺画了一幅水月观音,他是画水月观音的第一人。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描绘一轮满月将观音团团围住,周围有片竹林。周昉所作的水月观音形象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但周昉创作的具体实物资料已不复存在。晚唐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p><p class="ql-block"> 在水月观音产生的唐代,经济富足,社会开放,人们对于佛教期待的变更导致了佛教艺术的风格、审美与绘画内容的变化。这一阶段,水月观音的形象呈现出丰腴、线条流畅、服饰精美华丽的特点。服饰融合了当时唐代的时尚风格,突显了社会繁荣与开放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在五代时期,水月观音的形象开始多样化,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水月观音雕塑和绘画。例如,金华万佛塔地宫中出土的铜镀金水月观音菩萨题材佛像,以及杭州石屋洞石窟的雕凿水月观音像。</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水月观音传播的重要时期,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在玉器和瓷器制作中。例如,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水月观音玉雕,展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水月观音的虔诚态度。水月观音的形象也进一步世俗化和本土化,其女性特征更加突出,笑容满面,姿态优美。其服饰呈现出更加庶民化、世俗化的特点。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菩萨形象变得简洁淡雅,神性被淡化,更具有市民色彩。明代的佛教壁画中融入了许多民间故事,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工匠画师们为了拉近与菩萨的距离,采用不同身份职业的民间女子作为创作对象,使得水月观音的服饰更加写实、生动,增加了世俗化的元素,代表了佛教艺术转型的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元代水月观音的形象继续发展,其服饰和坐姿变得更加优雅和超然。元代的青白釉水月观音像和青花观音瓷塑像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的信仰和崇拜不仅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了日本和韩国等地。</p><p class="ql-block"> 据相关学者研究显示,最早有纪年的水月观音像发现于敦煌,是一幅绢幡,年代在后晋天福八年(943),现藏巴黎吉美博物馆。此画中观音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持净瓶,以如意坐姿势悠闲地坐在水中岩石上,水里满是莲花,左脚踩于一朵莲花上,身后是茂密的竹林,一轮圆月是水月观音的标志。在完整的敦煌石窟壁画目录中,水月观音占了15幅,其中六幅完成于10世纪,其他的则完成于11至13世纪。另有学者们搜集的实例,数量超过30幅,创作时代多在8至9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敦煌遗书中发现,收藏于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编号为4532号的《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一卷,又名《水月观音经》,据考证为为中国人所撰佛经,作者不详。我国历代经录未载此经,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的内容很短,经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种祈求与十大愿,这六种祈求的内容是希望消除刀山、火汤、地狱众生、饿鬼、阿修罗与畜生难等危难,或祈求观音的保佑,这些内容都摘录自《千手经》,与《大悲启请》(《大正藏》第二八四三经)的内容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 在历代水月观音身影中,我们仿佛窥见了时代的转变和文化的融合。她的造型及身上的服饰不再是神秘而遥远的,而是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静谧而丰富的画卷中,水月观音的身影超越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引领我们思考信仰与现实、神性与世俗之间的微妙平衡。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与我们共鸣的文化符号,激励着我们在世间的纷繁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图片为美藏《水月观音图》,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