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姓</p><p class="ql-block">中国姓氏之一</p><p class="ql-block">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1973年出生</p><p class="ql-block">普恋芳</p><p class="ql-block">男</p><p class="ql-block">寻谱为应城长江埠大普村</p><p class="ql-block">15872199168</p><p class="ql-block">普姓的家人们介绍一下自己留下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家姓普姓图腾</p> <p class="ql-block">AI 提炼普姓为罕见姓氏,源于汉族、鲜卑、彝族等,分布于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等地。得姓始祖有春秋晋国将领、拓跋.普根等。普发兴为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因积劳成疾逝世,被誉为优秀村官。普金城为中学高级教师,篆书、篆刻多次获奖。普姓以河南、云南为较集中的聚集地,湖北应城也有30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普姓是罕见姓氏(即总人口数在1.2万到12万的姓氏),当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邑、湖北老河口、云南陇川、泸水、河口、邱北、石林、韩城等地。另外,河南周口、山西垣曲县也有普姓存在。汉、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p> <p class="ql-block">普姓是罕见姓氏(即总人口数在1.2万到12万的姓氏),当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邑、湖北老河口、云南陇川、泸水、河口、邱北、石林、韩城等地。另外,河南周口、山西垣曲县也有普姓存在。汉、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p><p class="ql-block">郑守来,黄泽岭主编.迁民姓氏寻源山西.洪洞.大槐树[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08:80.</p> <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姓氏名人</p><p class="ql-block">普朝柱、普发兴、普金城</p><p class="ql-block">拼音</p><p class="ql-block">pǔ</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藏、彝、侗等</p><p class="ql-block">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汉族、鲜卑、彝族</p><p class="ql-block">分布</p><p class="ql-block">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p> <p class="ql-block">基本介绍</p><p class="ql-block">普[普、暜[pǔ],读音作pǔ(ㄆㄨˇ)]</p> <p class="ql-block">姓氏渊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为七个部分,以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其中,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名为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普乃氏,其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后,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汉化为单姓普氏者,亦有改为周氏者。</p><p class="ql-block">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后来北周、隋朝时期著名的的上柱国周摇(普乃·摇、车非·摇),就是北魏献文帝次兄拓跋·普乃的普乃氏后代,其后再次衍派了一支普氏,世代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在少数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后取其首音的谐音“普”为汉字单姓,称普氏。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被称作“嶲”、“昆明”,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状态,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马头山、底尼、阿戛米等地。据史学界一些专家的考察,认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时代的古滇人,从易门甲浦菜子山、赵普寨子山两个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片来看,易门早就有古人类居住,这些土著古人与南迁的一部分氐羌族融合成为当地较早的彝族先民。水塘乡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迁至昆明数代后,又被外族驱至易门浦贝,最后又被逐到水塘乡一带。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别占居了红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树等山寨。新华浪巴铺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时期入滇,先落籍定远,后分支庙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铺)。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则氏在清朝光绪年间从牟定秧田冲迁入。</p><p class="ql-block">自两汉以后,内地汉族人民因各种历史原因陆续迁入云南,部分辗转至易门,与当地的土著彝族先民来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彝族同胞。</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蒙古族,出元朝时期蒙古族普鲁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p><p class="ql-block">⑴.蒙古族普鲁氏部落,元朝时期据驻毗沙普鲁地区(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时期称“于阗[tián]”,但非汉、唐时期的于阗(今新疆和田),普鲁地区以盛产昆山美玉和葡萄干。“普鲁”,汉义为“火山”之意,普鲁氏部落以为部落名称,其族人在明朝初期即以谐音汉字改为普氏、鲁氏、陆氏等。</p><p class="ql-block">⑵.元朝时期,江苏常州出了一位蒙古族状元叫普颜不花,列蒙古人、色目人进士榜,是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右榜状元。普颜不花虽是蒙古族人,但其家很早就落籍定居在江苏常州市下辖的古溧阳县杨庄乡沙涨村,他的祖父沙里的威是元朝溧阳路的“达鲁花赤”,并于元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在沙涨村置地建房,溧[lì]阳就此成为普颜不花的祖居地。后来,普颜不花在临终前的遗书中写道:“吾家居溧,已阅数世……”普颜不花逝世一年不到,元朝灭亡,其家乡的后裔子孙和族人皆改汉姓为普氏,成为今溧阳市普氏一族之祖。</p><p class="ql-block">(3)元朝成吉思汗之后,家谱从元朝忽必烈开始,祖姓“奇洛温”,后改为“普”,世居山西运城垣曲峪子村。</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达普图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达普图氏,亦称大卜苏氏,世居黑龙江雅鲁河(今黑龙江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所Daputu Hala。</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达普图氏多冠汉姓为普氏、达氏、图氏等。</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p><p class="ql-block">⑴.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以及金过时期女真族纥石烈部,以部为姓。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辽宁锦县南塔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p><p class="ql-block">⑵.满族嘉布塔喇氏,亦称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满语为Giyabutal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尼雅满山(今长白山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贾氏等。</p><p class="ql-block">⑶.满族普佳氏,满语为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区(今辽宁锦州)。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蒲氏等。</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秦晋韩原之战,普氏族人原为晋国前锋将领。秦晋一次战役中,晋国战败,将军带领前锋将士举旗沿着黄河龙门大峡谷向上游撤离,高原途中遇一庙宇避难,寺院中仁慈方丈和尚提笔在"晋"国战旗上添了两点,巧妙地将"晋"国战旗挥毫变为"普"族旗帜,将领们才得以成功脱险和避难。从此,将领们以"普"为姓。黄河中游的龙门,镇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古币"晋半斤"。</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首领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普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鲜卑族姓氏,在西晋末十六国时期就已经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学大家王应麟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记载:“普氏,后汉十姓有之。”王应麟所指的“后汉”,并非是东汉王朝,而是指十六国中的汉赵国,即西晋末期匈奴北单于刘渊于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称后汉王之后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其时,汉赵国中即有鲜卑族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还是其国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当时鲜卑族索头部的首领拓跋·普根。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晋末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开始统治索头部中部领土,至公元316年成功统治索头部全境,是后来南北朝时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拓跋·普根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为拓跋·猗卢,拓跋·贺傉[nù]、拓跋·纥那皆为其兄弟。</p><p class="ql-block">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刘渊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卢在发动击败汉赵高祖刘渊之战后病逝,拓跋·普根继其位,统有索头部三部之一的中部。西晋愍[mǐn]帝司马邺建兴四年(汉赵烈宗帝刘聪建元二年,公元316年),当时的鲜卑索头部大首领即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桓帝)与西晋关系很好,曾出兵协助西晋王朝数次击败匈奴北单于刘渊于西河郡、上党郡。不久,拓跋·猗卢被与刘渊勾结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弑。拓跋·普根闻讯后,迅速率索头部回军,杀了拓跋·六修平乱,因而继代王位,并受晋愍帝赐封承袭大单于位,金印紫绶。可惜,拓跋·普根仅数月后即去世了。其部被强大一时的汉赵烈宗帝刘聪乘机击败,御下的鲜卑索头部一度至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四年(汉赵末帝刘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归附汉赵国政权,子孙后裔以先王名字为姓氏,即称普氏,是汉赵国贵族进行领土扩张的主力之一,因此与汉赵国中的贵族刘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诸姓氏共称十大著姓之一。到了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guī]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纪年正式开始,北魏道武帝将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谥为“文平皇帝”。</p><p class="ql-block">该支鲜卑族普氏早于后世北魏王朝时期出现的普氏足有一个多世纪,同宗但不同源。</p> <p class="ql-block">第八个渊源</p><p class="ql-block">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普氏,世代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春秋晋国将领、拓跋·普根、拓跋·普乃、普乃·摇(周摇、车非·摇)、普颜不花等等。</p> <p class="ql-block">迁徙分布</p><p class="ql-block">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三十六位,多以河南、太原、溧阳、通海为郡望。</p> <p class="ql-block">河南统计</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沈丘、平舆、鹿邑三县及新乡市普姓达数万人以上,其中沈丘普姓绵延数村镇,或为近万。</p><p class="ql-block">平舆普姓共有一个普庄(1000多人),多个分布普姓的街道和村寨。据老人们的说法及人口调查研究,大概清代乾隆末期至嘉庆初年,普家先人携数子孙自今周口市沈丘县南下,经项城,折汝南府,安定在今平舆县,至今传家九代(有“文”字等辈),数个地点共分布一千多人。其中一支普姓有代表人物在县委县政府任职,亦有其胞弟中国农业大学普书贞教授等。</p><p class="ql-block">沈丘普姓建有祖庙,尝有祭祖大典活动,多有平舆普姓寻根问祖。沈丘普姓人口众多,繁衍鼎盛,历史久远,已不可寻。据其中一支普姓介绍,清末民初自安徽迁入部分,其他族亲亦不可查。沈丘普姓概数千之众,为中原以降之最,与云南彝族普氏南北遥望,至亲感应。</p><p class="ql-block">鹿邑县,为河南省直属,亦有普姓近4000人。</p><p class="ql-block">新乡市有普姓村落,有普家人证实,概400多人,存清代祖碑数方。</p><p class="ql-block">以上为河南普姓大部统计,概有1500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湖北统计</p><p class="ql-block">湖北应城市长江埠有两个普姓村庄,有大普村和贾普村,有普姓人口一千人以上,这个基本上是湖北普姓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并有代表人物在世界名人榜。</p> <p class="ql-block">广东统计</p><p class="ql-block">潮汕在潮州湘桥区有数户普姓。</p><p class="ql-block">今北京市,天津市的武清县,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尚义县,山东省的济宁市鱼台县、临沂市平邑县、沂水县,湖北省的武汉市、老河口市、应城市,荆门市屈家岭,云南省的玉溪市、昭通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泸水市、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路南县、临沧市镇康县、弥勒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禄丰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建水县、河口县、邱北县、石屏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广东省的潮州市湘桥区,贵州省的遵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溧阳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新乡市、兰考市、驻马店市新蔡县、周口市鹿邑县、沈丘县,陕西省的韩城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甘肃省的山丹县,福建省的福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台湾省的新竹县等地,均有普氏族人分布。</p> <p class="ql-block">郡望堂号</p><p class="ql-block">郡望</p><p class="ql-block">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luò]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溧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西汉朝时期定为郡,后或为郡,或为县,其时辖地包括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丹阳市、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广德、浙江省长兴等一带地区。宋朝时期辖地曾一度扩展至整个太湖及无锡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历年战祸动乱,该地区均为人们避难之地。今仅为常州市下属县级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通海郡:即古昆州、今云南省玉溪市。两汉时期分属益州、牂[zāng]牁[kē]两郡。三国蜀汉时期分属益州、牂牁、兴古三郡。西晋时期分属晋宁、建宁、梁水、兴古四郡。隋朝时期属昆州。唐朝初期分属黎、沟两州。唐朝南诏时期分属拓东节度、通海都督、银生节度。宋朝大理国时期,分为三十七部及鄯[shàn]阐府、银生节度地。元朝时期设云南行省,分属澄江路、临安路、元江路、中庆路。明朝时期,澄江路改澄江府,通海、华宁、峨山属临安府,新设新平县隶临安府,易门属云南府,沅[yuán]江设沅江军民府。清朝时期,新平属元江直隶州,其余沿明制。民国初期废府、州设道,属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后撤道,县直属省;随后又在省、县之间设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月1日成立滇中专员公署,3月改称玉溪专员公署,专署驻玉溪县,下辖玉溪、昆阳、晋宁、呈贡、澄江、江川、华宁、通海、河西、峨山、新平、易门等十二县。1951年5月12日峨山县改设峨山县彝族自治区,玉溪专区辖十一县、一个自治区。1954年原属蒙自专区的沅江县划入玉溪专区,辖十二县、一个自治区。1956年通海、河西两县合并改称杞麓县,峨山县彝族自治区改为峨山彝族自治县,江川县迁驻大街(宁海)。辖十一县、一个自治县。1958年撤销昆阳县,并入晋宁县,晋宁县迁驻原昆阳县城,辖十县、一个自治县。1960年将晋宁县划归昆明市领导,撤销江川县,并入玉溪县;撤销呈贡县,并入晋宁县,杞麓县改名为通海县,辖七县、一个自治县。1962年恢复江川县,辖八县、一个自治县。1970年玉溪专区改称玉溪地区,地区驻玉溪县,辖玉溪、澄江、华宁、江川、通海、沅江、新平、易门等八县及峨山彝族自治县。1979年新平县改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沅江县改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辖六县、三个自治县。1984年,全地区辖一市八县,共设十个镇、七十七个区、六百二十七个乡。1997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玉溪撤地设市(国函108号),1998年6月28日,地级玉溪市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堂号</p><p class="ql-block">溧阳堂:以望立堂。</p><p class="ql-block">通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昆州堂。</p> <p class="ql-block">姓氏名人</p><p class="ql-block">普发兴</p><p class="ql-block">电影《村官普发兴》</p><p class="ql-block">男,汉族,1936年4月生,1960年入党,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人,1987年担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3月28日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71岁。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村经济总收入由247万元增加6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集体固定资产由0.5万元扩大到5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50多万元。下庄村党支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被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村官等。逝世后,中共云南省委追授他“云南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并授予“云岭先锋奖章”。担任云南省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原党支部书记,他20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公而忘私,服务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下庄村经济总收入从1986年的247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6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由0.5万元增长为525万元。下庄村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集体经济年收入50多万元的富裕村。2007年3月28日,普发兴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成为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普金城</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出生,湖北应城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云梦电大高级教师。毕业于应城中学。现任职于云梦电大。已退休。是云梦县书画摄影学会理事,梦泽书画院书法家,省老年书协会会员,省科普协会会员。工作一贯踏实,勤奋,1951年被评为云梦县教师首批劳动模范之一。1952年参加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获“乙等功臣”荣誉称号,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了勋章;工程总指挥部颁发了由湖南省主席唐天际、湖北省主席李先念署名的奖状。在任《云梦报》副主编期间,主持出刊400多期,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有的为省报刊用,有的为新华社内参采用,为推动云梦县各项工作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任县二中副校长时注重教书育人,为大学和中专输送了大批合格学生,在孝感地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1984年录取飞行学员4人,在省同类学校中占第二位,受到省、地的表彰。在任《云梦教育志》主编期间,完成了27万字的志书定稿,并亲自撰写了“教育大事记”、“科举与传统学校”、“人物传”等篇目,有3篇人物传为省《人物志》收录。连续三年被县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和老有所为积极分子,事迹参加了1992年孝感地区举办的各县巡回展览。长期致力于书法特别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篆字的书法与研究。以弘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致力“古为今用”。多年来,搜集和整理篆字4500多个,各种书体一万七千多个,按声韵编成字典。在《东流辑古录》中,搜集殷商鼎彝、散氏盘、宗周钟、天锡铭等数十篇,书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篆书)》、《篆书古诗百首》(由唐至当代名人七律组成)和《古诗佳句集(篆书皆为名人名句)。1991年在云梦古泽举办个人书展,深受各方好评。在云梦老年大学和云梦电视大学,曾多次讲授书法课,传授篆字习作方法。篆书、篆刻,多次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如《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安徽日报》、《九头鸟杂志》、《书刊导报》、《华声报》等,199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篆书“精神万古,伟业千秋”在《华声报》上发表,1998年篆书“百鸟朝凤”在《世界美术集》发表。作品多次在省、地(市)书展展出并获奖。业绩入编《湖北省高级技术人员名录》、《中国当代中教名师辞典》、《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中华英才大典》等大型人物辞典中。</p> <p class="ql-block">普志科</p><p class="ql-block">1968年3月出生,云南金平人。彝族。毕业于北京诗歌讲习班。是金平苗瑶傣族自治县《晨辰》文学社社长、金平苗瑶傣族自治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会员(文学协会),《金平报》特约记者、《云南建材报》正式通讯员,中国作家协会诗人之家成员。?他的一首小诗《捏妈妈》。光着屁股玩泥巴的童年/捧着一把万能的泥土/努力从爸爸的话语中/回忆妈妈的音容/使劲地捏/信念加希望捏个妈妈/多美好的形象/妈妈妈妈/眼泪象一盆碱雨/湿透了总捏不活的妈妈。发表在城里,带着山野泥土的芳香,用他的那盆碱雨滋润着小城30万儿女的心。故,小城的儿女们就给他取了个名字——泥孩儿。是的,他的描写山野生活的诗,只要他走进他的山寨、田野、山路、大山,每走一步、每看一眼,甚至于一片不知名的树叶的飘落或小虫的鸣叫,都会激发他的灵感,便也就有了一首首精美的小诗,城里的人就知道泥孩儿又回到他的山野里了。那么,这个野泥孩儿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1986年中学毕业后到金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工作后深感自己的知识缺乏,1987年补习高中课程,1990年自修中文专业。工作期间曾任公司团委宣传、工委、车间主任、经销公司经理。1994年结业于北京诗歌艺术讲习班。1987年在金平职中补习高中课时,7月1日,与几个诗歌爱好者创办了《晨辰》文学社,创社十三年来,连任十一届社长(一年一届换选)。社员发展到130余人,分布在全县各条战线上。同时也得到县文联的大力支持,使文学社从自发状态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章程合法文学社团。为金平县文艺界培养了后备生力军,为我县文艺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社员的作品有千余篇首在县、州、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播出。他从1987年起发表作品,诗《攀登》于1990年12月30日在《云南建材报》上发表,荣获“南雁文艺创作奖”省级三等奖。散文《父亲》在《金平报》上发表后又被红河州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红河文坛上产生一定影响。创作十三年来,有百余篇(首)作品在省内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在工作与山野之中,他选择了山野,带着他的子弟们在山野里转、大山上爬、山路上走——问他为何不要工作要山野,他便说:我只要回到山野便有了诗。因为他生在山野里,因为他长在山野里,所以他生性刚强执著。他爱诗,他爱山野,他更爱山野里善良朴实的人,从而他所作出的选择常在人们预料之外。</p> <p class="ql-block">普光贤</p><p class="ql-block">男,1935年6月生,云南安宁市人。美国中华医学会/美国中山中医院专家顾问,世界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中国医药情报专业委员会理事、编委,美国中华医学会会员。擅以中西结合方法诊治皮肤病。过去从事医疗预防工作,1981年开始学习研究皮肤病,博采古今众长,诊治10万余例,总有效率80%以上。自撰治验20篇,发表于《云南医药》、《皮肤病与性病》、《国外医学》、《美国中华医药杂志》等刊物,并应邀参加泰国、德国、美国学术大会及北戴河、厦门、黄山、张家界、桂林、珠海、上海、海口等地学术交流大会。</p> <p class="ql-block">普家慧</p><p class="ql-block">女,1936年6月生,湖北武汉人,大学毕业,武汉南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任、主任医师。主要学术成果: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有《对重度妊高征患者用脑 CT扫描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经宫内取胎儿脐血分析胎儿宫内有 无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分析》、《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及诱发排卵的体会》等。</p> <p class="ql-block">普功树</p><p class="ql-block">男,1944年生,湖北应城人。二级演奏员。1966年毕业于湖北省戏曲学校,1970年分配到湖北省楚剧团从事演奏员工作。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普翔</p><p class="ql-block">普翔,男,1960年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普朝柱之子,现居加拿大,为加拿大华侨领袖。</p> <p class="ql-block">普迎建</p><p class="ql-block">男,1962年8月出生,河南平舆人。</p> <p class="ql-block">普书贞</p><p class="ql-block">男,1968年5月出生,普迎建胞弟,河南平舆人。大学学历,曾留学日本。</p> <p class="ql-block">普建涛</p><p class="ql-block">普博士,1974年生于韩城龙门,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普渡大学博士后,匹兹堡大学助理教授(终身教授系列)。</p> <p class="ql-block">普崇芬</p><p class="ql-block">她是全聚德老东家杨全仁的第四代传人杨福来的老伴。老人家面色红润,气质雍容,身穿中式夹袄,戴着金丝眼镜,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富有老北京在旗家庭女性的气韵。虽说已是耄[mào]耋[dié]之年,但不见老态,记忆力惊人。老人颇健谈,老年间的事记忆犹新。她们家的老宅子在辟才胡同内的跨车胡同。离齐白石的宅子不远,现已拆了。普家祖上是满旗镶黄旗,普崇芬的太爷姓赫。满族人以名为姓,到她爷爷这辈改姓普了。她父亲普英志,字仲洪,当年在铁路上做事。普崇芬哥儿4个,姐儿3个,她在女孩子中排行老大。在旗人家,规矩大,尤其是女孩儿,小的时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普英志还比较开明,邻居有位开“专馆”的郭先生,跟崇芬的爷爷是朋友,普英志便让崇芬姊妹跟郭先生学了3年,到十几岁已能识文断字。崇芬的兄弟姐妹除大哥去世外,其他都健在。不过,6兄妹有在上海的,有在吉林的,最远的在加拿大定了居。德聚全,意思是“以德聚全,以德取财”。杨全仁把这个字号颠倒过来,改为全聚德。全字,暗含着他的名字,聚德,取“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这就是全聚德这个字号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普姓现状</p><p class="ql-block">河南普姓家族</p><p class="ql-block">河南普姓规律分布,聚集当为全国之最。自鹿邑南下,郸城、沈丘、平舆等四县相邻绵延,总计两万人左右;而中原北部新乡市,以及南下泌阳县,且有近千普姓,实为全国以降之普姓一大观!</p><p class="ql-block">平舆现有祖碑,渊源谱系;沈丘建有普氏祖庙,宗祠;新乡亦有祖碑。</p><p class="ql-block">平舆普姓字辈:、、、连、怀、文、庆</p><p class="ql-block">沈丘普姓字辈:、、、连、天、春、朝、如</p><p class="ql-block">鹿邑普姓字辈:东、富、培、中、信、传、家、远</p><p class="ql-block">新乡普姓字辈:朝、学、习、金、清、桂、灿、增、振</p> <p class="ql-block">云南普姓家族</p><p class="ql-block">云南普姓多为彝族系,分布于楚雄,红河一带,人口或积聚,或散居达数千上万之众,具体数字暂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湖北普姓家族</p><p class="ql-block">普姓除了河南、云南为较集中的聚集地之外,华中地区就当选湖北应城长江埠了。长江埠普姓3000人左右,据可靠查询族谱大概已有数百年之久(全国其他普姓聚集地历史延续多不可考)。族谱曾由当地普姓派遣专员赴云南,对普姓溯源研究后编写的。全国普姓拥有较长年限的族谱寥寥无几。欢迎各位普姓同胞前来查询。</p><p class="ql-block">随州万福店:胜、卿、子。</p><p class="ql-block">湖北应城普姓字辈:祖, 英,中,功,大,朝,仁,永,继,承</p><p class="ql-block">随州万和:家、庆、国、方</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共引用1篇图书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书资料</p><p class="ql-block">郑守来, 黄泽岭主编. 迁民姓氏寻源 山西·洪洞·大槐树[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08: 80.</p> <p class="ql-block">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2月30日</p> <p class="ql-block">普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起源和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鲜卑族起源:</p><p class="ql-block">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将拓跋氏皇族分为七个部分,其第二个哥哥原名为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普乃氏,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后,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汉化为单姓普氏者,亦有改为周氏者。</p><p class="ql-block">彝族起源:</p><p class="ql-block">源于彝族普除普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在少数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后取其首音的谐音“普”为汉字单姓,称普氏。</p><p class="ql-block">蒙古族起源:</p><p class="ql-block">源于蒙古族普鲁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元朝时期据驻毗沙普鲁地区(今新疆于田),普鲁地区以盛产昆山美玉和葡萄干。“普鲁”,汉义为“火山”之意,普鲁氏部落以为部落名称,其族人在明朝初期即以谐音汉字改为普氏、鲁氏、陆氏等。</p><p class="ql-block">其他民族起源:</p><p class="ql-block">源于其他民族的普姓,如藏族、回族、哈尼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等。</p><p class="ql-block">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姓氏排名:第539名</p><p class="ql-block">普姓来源:(1)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南北朝北魏分贵族十姓,魏献帝次兄为普氏。(2)出自彝族,原系彝族"普除普"以族名为氏,后取其首音谐汉字"普"为单姓。普姓是罕见姓氏,当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邑,湖北老河口,云南陇川、泸水、河口、邱北、路南、山西垣曲</p><p class="ql-block">1x</p> <p class="ql-block">彝族始祖笃慕为避洪水泛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节要点</p><p class="ql-block">普姓是中国《百家姓》中没有的一个姓,源于乾隆帝特允许保留的夷姓。彝族始祖笃慕在春秋战国时期率古夷人迁徙至昆明东川,后分支形成今滇西小凉山、西昌大凉山一带的彝族和哈尼族。</p><p class="ql-block">陈林谚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