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东方

<p class="ql-block"><b> 难忘的知青岁月</b></p><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四月天,暖风细雨花仙艳。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原“七四三厂知青点”的20余名知青在上山下乡50年周年之际,相约而行,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驱车70余公里,来到了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知青点”旧址,追忆我们人生中经历的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回味我们青涩年华时那种淳朴无暇的天真与浪漫,感怀人生岁月中这段特殊旅程的蹉跎与无奈!</p><p class="ql-block"><b> 漫话知青</b></p><p class="ql-block">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它是指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末从城市到农村或边疆参与劳动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轻人。广义上的知识青年‌,泛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狭义上的知识青年‌,是指‌特定历史时期,从城市下到农村、农垦兵团或边疆地区务农的年轻人,他们绝大多数仅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推动城市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由中央人民政府号令、自上而下发动而形成的一种群众路线运动。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村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首次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概念,这也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山开始的标志。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6年的8月。当时,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60名有志青年为减缓城市的就业压力,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去垦荒的申请,得到了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他们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边远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继而引发了城市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一股热潮。</p> <p class="ql-block">  党中央、毛主席对北京的这帮青年给予了极大的厚望与期待。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一书中指出:“对于知识青年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可为”!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引述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生活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p><p class="ql-block">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达到了高峰。它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运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种社会实验,对</span>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在广阔的天地,有的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乡村学校的老师;有的成为农业机械化的拖拉机手;有的成为县乡广播站的广播员;有的成为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客观地说,知识青年作为我国特殊历史时期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它推动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了城乡文化领域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镌刻着知识青年的悲欢离合和苦乐年华!“知青”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群特殊群体,其苦涩的“知青”岁月,蹉跎的人生经历,既是他们个人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段重要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b> 青涩年华</b></p><p class="ql-block"> 我们“七四三厂知青点”,始建于一九七五年初。“知青点”实行“厂乡”共建,由知青父母亲所在的单位负责筹措“知青点”生活用房的建设资金,接纳安置我们知青的公社和大队负责承建“知青点”的生活用房。 </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坐落在原长沙县茶叶公社青山大队(现为春华镇金鼎社区周胡组)S206省道的左侧。“知青点”的生活用房是一座颇具湖南乡村特色的土砖混砌、木架房顶的瓦房。房屋坐北朝南,由一个堂屋、两间正房、一间侧房、一间伙房和一个猪圈组成。房屋地基上至约一米处四周墙体砌的是红砖,一米以上四周墙体砌的是土坯,内墙和外墙分别用石灰和黄泥粉饰。这是我们知青日常生活的大本营,也是我们知青呵护厮守的心灵家园。</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底,大队部在建队部办公室和铁厂的时候,在铁厂厂房的南侧一端,搭建了六间标准房间,其中四间给了我们知青点作生活用房。</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实行干部带队和集中管理。统一作息时间,统一出工生产,统一就餐就寝。带队干部由知青父母亲所在的单位和大队部派出。父母亲所在单位派出的带队干部驻点,管理知青的日常生活起居;大队部派出的带队干部,早出晚归,带队和指导我们出工和下田劳作。</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共接纳了三批下乡“知青”。一九七五年四月十一日,我们厂第一批下乡知青马速娟、王丽娟、漆小青、齐亚丽、廖萍、周 菁、刘建军、欧志国等1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欢送的锣鼓鞭炮声中,登上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意气风发地奔向了大有可为的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我是知青点第二批下乡的“知青”。一九七六年七月高中毕业的前夕,我郑重其事地向学校递交了一封“响应祖国的召唤,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申请书,满以为学校会组织我们上山下乡!毕业后才知道,要随父母亲单位上山下乡到对口的知青点。一九七六年十月,我和任立、张俊夫、李梅、谢敏辉、黄巧云、齐亚玲、王三毛等八人满怀激情上山下乡来到了知青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20多人中,有不少的知青属于那个年代的“干部子弟”,父辈是随军南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或是上世纪50年代援建601厂、株冶、湘钢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技术骨干和有功之巨,也是工厂里的头头脑脑;还有好几位知青是厂里高级工程师、八级技工的子弟,家境比较优渥,待在城里,即使暂时没有工作安排,也可衣食无忧!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的父辈对中央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令,那个积极响应的劲头,甭提有多高了!而我们也是热情无比高涨,不用组织上的动员,情不自禁地投身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中,不乏有志青年。她们有的酷爱文学,有的热爱音乐;有的爱好书法;有的钟情于体育运动;有的喜爱无线电技术·······但在人生青涩的年华,他们未经世事,纯洁天真,过早地脱离了正规的教育体系,沉浸在农村繁重的劳作中,错失了人生自我提升发展的黄金时期。</p> <p class="ql-block"><b> 田间逐梦</b></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到知青点后,远离了父母亲,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来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繁重的农作生产,我们多少有些懵然!</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第一年,我们生活所需的稻谷,按上山下乡的政策规定,由乡村集体给予保障;第一年出工务农所挣的工分和口粮保障自己第二年的生活所需。在知青点,我们和农民一样出工,春耕,播种、插秧、双枪、秋收,在农闲或冬季时,还要搒窑砖坯、修渠开港、开荒造田!农忙时实行“六出六进”,早上六点出工,晚上六点收工进家门。记得我下乡的头一年冬季,大队修水渠,我们凌晨5点就得出工,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细雨,赶到龙王庙工地,下到渠底挖掘渠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渠堤外挑着泥土·······为了挣工分和口粮,我们以稚嫩的肩膀硬是扛起了这些农活。</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大队带队干部宋队长,给我定的工分是6.5分,比同期下乡的女知青的工分还要低,好像还是全知青点最低的,我当时感到很是沮丧!</p><p class="ql-block"> 我暗自发誓,要虚心学习,掌握农活技术,争取改变这种低工分的状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给我定的每天的工分是8.2分,有所提高,但还有努力的空间。这也许是我田间逐梦的第一个梦想吧!到年底分红,我近半年时间的出工,挣了680多工分,按当年大队年终决算每10分工五角钱折算,我分到了34元钱和500多斤稻谷!</p><p class="ql-block"> 我田间逐梦的第二个梦想,应该是高考上学。一九七七年八月,邓小平在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决定废除推荐制,同年恢复高考,招生对象面向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放宽至30岁,并于同年10月21日通过官方媒体向社会公布。</p> <p class="ql-block">  这对于我们下乡知青来说无疑是个极为利好的消息。我蠢蠢欲试,积极备考复习,融入了570余万报考生的洪流中,梦想成为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p><p class="ql-block"> 12月17日凌晨5时,我和知青点另外几位报考的知青早早起了床,兴致勃勃的从知青点出发,前往设在春华镇上的考点,准备参加高考。我们当时抄近路从稻田地穿过,在经过稻田地田埂时,我不小心一脚踏进了田间一角的粪池,右脚膝盖以下全是臭烘烘的粪便!无奈之下,我只得打道回府,与人生唯一的一次高考机会擦肩而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懊悔不已!我田间逐梦的第二个梦想,就这样梦断田埂深处!</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年底,县人武部启动了一年一度的春季征兵工作,我立志入伍当兵,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我报名参加了应征入伍体检,身体还算争气,各项体检指标达到海军潜水员的标准。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在我即将离开知青点、登上满载应征入伍新兵专列的前夕,知青点的难兄难弟和姐妹们还为我开了一个简朴而隆重的欢送会,留下了知青岁月中难忘的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感叹世事的无常!假如当年我参加高考的赴考途中没有发生一脚踏空滑进田间粪池的插曲,也许我考上了一个大专或是中专的学校学习,成为了一名音乐工作者或是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但世间没有假如!时代的列车把我输送到了军营,使我经历了一段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独具特色的军旅生涯;经受了军人梦寐以求的血与火、生与死的淬练与洗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4.19</p><p class="ql-block"> 有感于知青点50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