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说古堰画乡很美,美就美在瓯江的水,一条美丽的瓯江,把古堰画乡分成江南江北。它一头担着古堰老村,一头挑着画乡古镇,合称起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古堰画乡”。它坐落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相接处,距丽水市区23公里。这里的千年通济古堰,与千年古镇、千年石函、千年古碑群、千年双龙庙会、千年古窑址、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樟树群等人文胜景,共同展示给人们一篇独特而厚重的历史诗篇。</p> <p class="ql-block"> 古堰<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乡特色古镇主要包括古堰和画乡两部分。来</span>到景区我们首先乘渡船过瓯江来到对岸的古堰景区。古堰指的是碧湖镇的通济堰,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的建造历史意义拥有与四川都江堰差不多的历史属性和经历。</p> <p class="ql-block"> 在碧湖镇碧湖平原水道上,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通济堰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初建始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古堰韵悠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画里乡村景自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竹影摇曳风送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溪流潺潺映斜阳。</p> <p class="ql-block"> 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502年),有位姓詹的司马到处州(今丽水)巡察武备。见此处松阴溪水没法有效灌溉流经的农田,于是上奏建议造堰引水入田。</p> <p class="ql-block"> 詹司马和南司马,在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在松阴溪与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截水灌溉碧湖平原,建成了世界首创的拱坝形堰。此堰<span style="font-size:18px;">兼具了灌溉、防洪的功能,至今仍滋养着碧湖平原的万亩良田。其拱形结构科学合理,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通济堰首创了最早的拱形大坝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两项“世界之最”。比西班牙的同类拱坝早了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作为丽水市的核心景区,融合了千年水利工程、瓯江帆影、古村落等独特景观,整体游玩价值较高</p> <p class="ql-block"> 沿着通济堰的溪边继续往前走,可以乘坐竹筏,途径《堰遇》边一家被爬山虎爬满上檐的小酒馆,也是画框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由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通济堰的拦水坝选址在碧湖平原海拔最高处的堰头村,利用地势落差将水流引到碧湖平原腹地,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 </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踏上通济堰,可以看到湍急的溪流在此处蜿蜒,两边的木杆宛若一幅画框,将最美丽的景色裱入框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雨朦胧古堰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画乡美景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墙黛瓦映碧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瓯江帆影解烦忧。</p> <p class="ql-block"> 1500年历史的通济堰古代水利工程,与都江堰齐名,堰头村保留明清建筑群及千年古樟树,展现厚重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堰旁的“堰头村”保存了大量古民居、古樟树群,其中树龄千年的樟树形成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树绕古村,水满堰塘,是堰头村的一大特点。古堰、古樟守护的古民居,绽放在古老的时光里,交相辉映,交织成了堰头村特有的风情。村落坐北朝南,沿着通济堰堰口至三洞桥干渠北岸临渠而建,通济堰渠水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p> <p class="ql-block"> 堰头村,沿水渠岸边排列着明清时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水渠两岸,参天的古樟树映入眼帘,树龄均在千年以上,这棵最古老的樟树已有1500多岁。</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看到古树上的松鼠上蹿下跳,清晨漫步于古树林中,晨霞穿过古树的枝隙,倾泻万道霞光。</p> <p class="ql-block"> 清晨雾气弥漫文昌阁时,这里简直就是仙境!</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旅游度假区,生态植被以原生的滩林、茅草、芦苇为主,金秋时节,景区沿江近千亩的茅杆群,茅穗飘花,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堰村头榕林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樟枝俯遮过桥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波雾茫不知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醉景中卧绿荫。</p> <p class="ql-block">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白鹭栖息繁衍佳地。这里的白鹭品质众多,有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等。</p> <p class="ql-block"> 步入石桥,跨过一个个小石墩,感受溪流在脚下流淌的美意。不远处还有一片酷似巴厘岛风格的度假溪畔,非常适合拍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堰和画乡仅仅一江之隔,二者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就叫古堰画乡了。完成了古堰的游览,我们又乘船回到画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碧水悠悠古堰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画乡美景入心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渔舟收网归帆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归家牧童伴夕阳。</p> <p class="ql-block"> 另一部分是“画乡”,因一条瓯江贯穿全境,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水生态资源;瓯江还孕育了古堰画乡古镇独具地域特色的船帮文化,独特的瓯江帆船、竹排、船帮会馆、造船技艺、唱船戏、闹荷船、走河灯、拜夫人等在此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特点就是古樟树多,在船上远远地就看到码头那棵1300年的老樟树。</p> <p class="ql-block"> 瓯江水面视野开阔,不管是驻立于岸边或乘船行于江面,都可以观赏到“瓯江帆影”的经典画面。晨雾中的江景如水墨画,很适合摄影采风。</p> <p class="ql-block"> 乘船游览瓯江,体验“帆影江风”的诗意。在瓯江岸边我就目睹了一家三口,请了旅拍并乘船游览了瓯江,看到母子靓丽及亲和的身影,我也按动了快门。</p> <p class="ql-block"> 每到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雾漫江面,瓯江帆影构成了独特的水墨画江景画面。江畔历时响起一片快门的咔咔声。</p> <p class="ql-block"> 独特的瓯江帆船、竹排、船帮会馆等非遗文化在画乡保存完好,游客可以体验传统造船技艺与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 这个江边古镇定期举办写生节、摄影展、油画拍卖会等,彰显了画乡的艺术氛围,是中国文联等机构认定的写生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临江而建的明清风格古镇老街,青石板路与古民居交错,巷弄间可直达江边,感受渔村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景致特别优美,吸引众多画家和艺术院校师生,到此写生作画,形成类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创作聚集地。画乡古街上有众多画廊、工作室和文创店铺。</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的魅力在于其跨越千年的历史沉淀与自然艺术的完美交融,既适合历史爱好者探秘,也适合艺术爱好者创作,更是都市人远离喧嚣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瓯江两岸的山水、帆影、晨雾、古村落构成如画景致,尤其以“渔舟唱晚”“江雾晨曦”闻名,成为摄影和写生的热门地。</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是中国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的一处著名旅游景区,以“古堰”与“画乡”两大主题为核心,融合了千年水利工程、江南水乡风光和艺术文化氛围,被誉为“诗画江南”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