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行 传播中华文化 我们在行动(十三)

红袖添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珍贵的友谊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友谊是什么?有人说友谊是短暂的,但修饰友谊最美的词语却是天长地久;有人说友谊根本不存在,但高山流水遇知音则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br> 还记得三年级时,我转学到一个陌生的班级,刚开始,我紧张得像只小兔子,站在讲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班里也转来了一个新同学,她和我一样害羞。我们俩相视一笑,仿佛找到了知己。从那一刻起,我们俩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的名字很好听,跟她温柔的面貌非常符合,她叫王朝莉,平常我都叫她莉莉。<br> 我们之间的相处非常亲密,莉莉是我倾诉的树洞,是我坚强的后盾。记得有一次,我做了一道数学题,怎么也想不明白,急得快哭了。她耐心地给我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弄懂为止。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br> 时光荏苒,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一起面对困难。很快便到了即将毕业的年级一一六年级。这一学年,因她们家搬家到清迈市区的原因,莉莉转学了,为了给在莉莉走前送给她一份特别的礼物,我偷偷地攒下了零花钱(还额外帮妈妈做家务赚零钱),为她买了一个大大的玩偶。当莉莉看到礼物时,眼睛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满足。<br> 虽然莉莉搬走了,但我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我们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社交软件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每次聊天,都仿佛回到了从前一起相处的时光。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br> 友谊,就像一瓶陈年老酒,越品越香。它让我在孤独时不再孤单,在失落时不再失落。友谊,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让我明白,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友谊之花</h3><div><br></div><div> 这世上有一种存在:它如同生命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在人生的旅途中,它是那盏不灭的灯塔,指引人们前行、给予人们力量。它就是——友谊。<br> 友谊,这个自古以来就被无数诗人所歌颂的主题,愿称它为令人心安的存在,最温暖的纽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另邻。”它跨越时空,超越距离,将两颗心紧紧相连。传颂千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便是对友谊最深刻的诠释。“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他们的心心相印,正是友谊最宝贵的体现,一曲高山流水也为他们的友谊所歌颂。<br> 友谊的诞生,往往始于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可能是一个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足以开启一段长久且令人深刻的陪伴。譬如,两个陌生人在图书馆的偶遇,因为共同喜爱的一本书而成为挚友;或者在困难时刻,一个陌生人给予的鼓励,可能让两个本无交流的人从此成为双方挚友。李白曾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形容黄河的壮阔,而友谊就如同黄河流水一般,一旦汇合,便奔腾不息。<br> 友谊如同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无需金钱衡量,无需地位衬托。它是心灵的契合,是灵魂的共鸣。友谊就像是一首平凡却又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诗,正如李白所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份友谊、这份情、这份意,不需要用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却能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最动人的感情,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br> 在阳光下,友谊是共同欢笑的源泉。在风雨中,友谊是相互扶持的力量;友谊不仅教会我们分享快乐,更教会我们原来痛苦也是可以与他人一起分担的,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充实了我们的心灵。<br> 友谊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关心他人,如何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然而,友谊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维护。它需要耐心、理解和宽容。在友谊中,我们学会了倾听、尊重和分享。每一次的争执和误会,都是对友谊的考验,也是成长的机会。<br>让我们以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为鉴,珍视并呵护每一段友谊,使之成为生命中不朽的旋律。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友谊的新意义和挑战。友谊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应珍视那些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共享时光的朋友。<br>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培养和维护这些友谊,因为它是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用行动去维护,让友谊之花永远盛开在我们心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块字是心灵的拼图</div><div><br></div><div> 横竖撇捺,一笔一画,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方块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方块字如同璀璨的星辰,闪烁着艺术与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载体。<br> 我出生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那里的生活简单而质朴。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因为每到年关,父亲就会拿出毛笔郑重的在红字上书写春联。我看着父亲挥毫泼墨,书写着一个个端正的方块字,我总是被深深的吸引。方块字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艺术的结晶。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就以其独特的造型展现出艺术的魅力。甲骨文简洁而质朴,像“月”字,它像弯弯的月牙,“山”字,它像连绵的山脉,“水”字,像弯曲的江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历经篆书、隶书、楷书、形书和草书等不同书体,而每种书体都体现了汉字在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与美感。方块字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字智慧的结晶。它的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创造力。象形字直接描绘事物的外形,指事字则通过符号表示抽象的概念,会意字通过组合独体字形成新的意义,形声字结合形旁与深旁,提高造字的效率,这些方法展示了古人巧妙的思维方式。<br> 从小我对方块字充满好奇,每次看着父亲写字,都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福”字,我都惊叹于他简单的结构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父亲告诉我,“福”字的左边是“衣”字,代表着有衣穿,右边的“一”“口”“田”,意思是有饭吃,有田种,这就是福气。虽然当时不完全理解,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已经深深打动了我。<br> 上学后,我开始正式学习汉字,老师教我们“日”字,说最早的时候,人们照着太阳的样子画了一个圆圈,中间点上一点表示太阳,慢慢的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方方正正的“日”字。看着黑板上的字,脑海里就浮现出每天早上从东边升起的红彤彤的太阳。学习“休”字的时候,老师说人靠在大树旁就是休息,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还想到了爷爷干完农活在树下乘凉打盹的样子呢。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用毛笔写自己的名字,当我写到“安”字时,我仔细看它的样子,发现上面有个小房顶,下面是“女”字,古代“女主内”,家有女子,造就了一个安宁的家,于是我一笔一划的写,希望能把“安”字的宁静和温暖写出来。<br>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到了更多的古诗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带着我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异乡望着明月思念家乡的情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对家国的深深的忧虑。这些方块字组成的诗句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让我体会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br> 如今网络发展,我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些字如行云流水,像一群优雅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还有颜真卿的楷书,笔画粗壮有力,像一个个威风凛冽的将军。我被这些书法作品深深震撼,原来方块字可以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写法,每一种写法都有着独特的美感和魅力。<br> 在现代时代里,尽管我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手机、电脑各种各样便捷的输入法,但方块依旧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的文字聊天,还是各种广告,方块字依然是我们沟通和表达的重要工具。这些方块字不仅是符号,他们承载在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智慧。<br> 方块字不仅带领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稚嫩心灵的组合,拼成了我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涯。</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暖中泰路</div><div><br></div><div> 在我们学校,有一群来自中国的公派教师,他们跨越山河,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知识的火种,更为两国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他们的到来,让我对那片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充满了无尽的向往。<br> 课堂上,他们严谨认真又充满热情,耐心的解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我们的问题有些多余。数学老师讲例题时,会根据我们的理解程度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公式变得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他每次讲完课都会布置作业,还“威胁”我们不做就没有作业分,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充满了乐趣与挑战。语文老师讲授古文课及朗诵诗歌时,声调铿锵有力,带着我们领略方块字独特的韵律之美和深邃的意境,还教我们高效背诵古诗文的技巧。他通过唱歌的方式,或观看视频的方式,还通过多媒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壮丽山河、繁华的城市和古老的遗迹。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在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和向往之情。<br> 在日常的相处与对话中,我们的汉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现代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新奇的网络热词到热门的影视佳作,从时尚的都市潮流到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我们相互分享着彼此国家的新鲜事物,相互彼此学习那些有趣的语言,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心与心的距离也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越来越近。<br> 在这些中国老师的影响下,我对中国的向往越发强烈。我憧憬着有一天能踏上那片广袤的土地,亲眼目睹长城的雄伟壮观,故宫的庄严肃穆,亲身去感受北京的胡同儿里浓浓的的烟火气息,去上海外滩领略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喧嚣。我渴望走进中国的校园,与那里的学生们交流学习心得,进一步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奥秘。<br> 学校正在筹备文化节,中国的老师们更是忙的不可开交,他们精心地策划活动,认真的布置场地,力求将中国文化的魅力全方位的展示给我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中泰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增进相互了解,还能在文化艺术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学校也经常组织教研活动,公开课、教师培训等项目,其他的教育交流项目如学生互访、教师交流、联合研究等,都是加强两国人民情感联结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一代,也为两国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中泰学生和教师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共同为两国的繁荣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br> 这些中国老师宛如一束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求知若渴的道路,也温暖了中泰两国文化的交流的漫漫长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播撒下友谊与希望的种子,让晴暖中泰路的故事不断延续和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处何方,这段因他们而开启的美好情谊都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间,成为中泰友好往来的历史长河中一段熠熠生辉的珍贵回忆。这一段经历也将时刻激励着我们,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添砖加瓦,共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续写更多温暖而美好的篇章。<br> 中泰两国情谊深厚,友谊如同细水长流,历久弥新,长存不衰。两国人民心手相连,共同书写着友好交往的华彩篇章,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份深情厚谊都将永远铭记在心。</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归宿</div><div> </div><div> 随着冬季的到来,大树难以抵御严寒的侵袭,叶子逐渐凋零,仿佛在垂死挣扎。道路上的枯叶越积越厚,孩子们被大人裹得严严实实,像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球。调皮的孩子们捡起石子,试图打落树上的鸽子,眼中满是对那无法降临的雪的渴望。</div><div> 新年逐渐临近,我和同学走在满是枯叶的路上,身旁时不时蹦出几个调皮捣蛋的小孩。他抬起头哈了一口寒气,开口问我:“我要回老家了,你不回家吗?”“家?”寒风凛冽地吹过,我从小到大一直与家人住在学校那座方方小小的独立宿舍里,从未离开过,宿舍算是我的家吗?还是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宿舍?树上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终于抗不住寒风的吹打,拼命拉扯着树枝,直到最后缓缓飘落在地上。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茫然,朋友也察觉到了我的困惑,便不再多问。<br> 回到家后,我向长辈询问关于归宿的问题,他们言辞含糊说了很多话,我专心听着,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尽管话题逐渐偏离了,但我仍然抓住了一个重点信息——“云南临沧”。原来,我的祖辈们都生活在云南,因为某些原因他们离开了故乡,先是迁往缅甸,再从缅甸来到如今我们居住的泰北华人村,爸爸曾经说过,如果有机会,他会带我们回家,但现在由于身份特殊,我们暂时无法回到那个曾经的家了。<br> 我充满好奇心,抱着寻根究底的态度打开手机搜索栏输入了“云南临沧”,也不知是不是搜索错了,临沧跟我印象里的城市不同,这里并非处处都是高楼大厦,没有白天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也没有夜晚灯火辉煌、繁华热闹。而是四面环绕着山体,苍翠的山仿佛孕育着无数的生命,郁郁葱葱的树木点缀着这些连绵山脉,赋予了这片山脉勃勃生机,湍急的河水川流不息,仿佛永不停歇地奔向前方,河水在岩石间激烈撞击,发出阵阵轰鸣声,水花四溅,白沫腾空。可正是这种自然的景象,让我觉得临沧是一个充满水土风情、清新淡泊、远离尘嚣的地方,是我理想中的归隐田园、安享晚年的圣地。<br> 随着时光的流逝,从寒冬到暖春,我不停地探索着临沧与泰北之间的事。我渐渐明白,归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心灵的安宁,总有一天我也会回到临沧,亲眼看看那片熟悉的山水,感受家族的根脉与故乡的温暖。<br> 但是,无论我去了哪里,待了多久,宿舍始终是我的第二个家,是我成长的地方。正如古人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为有了爱,无论多么破旧的房屋,都会因爱而充满温暖与生机,在这灯火阑珊的角落里,也有一盏为我而点亮的灯,无论去了哪里,这盏灯火始终为我长明。<br> 暖春,我和同学走在清新的道路上,路上的枯叶早已被新生的绿叶替代,孩子们不再是圆滚滚的小球,而是欢快地奔跑在明媚的阳光下,笑声回荡在空气中,调皮的孩子们不再捡石子去打树上的鸽子,而是捧着五彩斑斓的花朵,眼中满是对春天的喜悦与期待。他不停地讲述回家时遇到的趣事。清风轻拂,一片绿叶轻轻飘落,恰好落在我的眉间。我停下脚步,同学疑惑地看着我,问道:“怎么了?”我抬头,轻声说道:“春天来了。”<br> 春天来了,寒冬的阴霾渐渐散去,世界开始焕发新的希望与生机。<br> 在泰北的校园里,我继续我的学习和生活,宿舍成了我每天的归宿。尽管它并不宽敞,也不豪华,但这里有我熟悉的床铺,有我书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籍,有我与朋友们共同度过的欢声笑语。每当夜幕降临,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的思念。<br> 我开始规划未来,想象着有一天能够踏上那片被山水环绕的土地,亲自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我渴望了解我的祖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他们留下的足迹和故事。我想要站在那片土地上,感受家族的根脉与故乡的温暖,让心灵找到真正的归宿。<br> 我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回到那个遥远的故乡——云南临沧。我想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见证那里的山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那里的文化。我渴望在那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br> 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我站在校园的小路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我明白,无论我走到哪里,宿舍都是我永远的家,而临沧,那个遥远的故乡,是我心中永远的归宿。我将带着这份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成长。</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美只应汉字有</div><div><br></div><div> 在古老的中国,汉字像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一窥千年的文化底蕴与智慧。汉字之美,不仅源于其独特的构造,更在于它蕴含的深厚内涵。汉字扛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犹如“立德树人”的教师,引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精神。<br> 美哉,汉字的结构!<br> 汉字的结构多样而独特,不管是独体还是上下,不管是左右还是半包围,常常让人一见倾心。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比,又犹如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目不暇接。汉字不仅仅是几个笔画的组合,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我们走进“山”字,轻捋那简单的三笔,便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巍峨的山峰;我们走进“水”字,撩动那柔和的几笔,仿佛显示了涓涓细流的灵动。汉字的结构美还在于其组合的丰富性。“木”字加上“林”字,便成了“森林”,一字之差,却能让人联想到万树竞艳、鸟语花香的美好画面。这种组合所带来的联想,让人倍感神奇。<br> 美哉,汉字的音韵!<br> 在汉字的世界中,“阴阳上去”的音律的美感同样迷人。汉字的声调变化,无疑为汉字增添了动人的旋律。用成语时,四字结构的音韵和谐,让人回味无穷。细读“晨曦微露”,眼前不断涌现清晨阳光透过薄雾的美景,句子的音节柔和,犹如晨光中的轻风,轻轻拂过,带着淡淡的温暖。另外,汉字的拼音与词义的结合,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韵之美。我们常常能感受到那种“情在字里,意在声中”的妙处。像“柳暗花明”,一声轻吐,便让人想起春日里柳叶随风,花香四溢之景。<br> 美哉,汉字的文化!<br>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家”字的上半部分为“宀”,代表着房屋,底部为“豕”,“猪”之意,意味着家庭的富庶与安宁。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构成,都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们如同文化的承载体,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祖辈的智慧与创造。“书法”则将汉字的文化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带有作者的灵魂。在跳动的笔划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所带来的美感与力量。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br> 美哉,汉字的情感!<br> 在汉字的世界里,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沉的情感。看,一个“思”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心”,仿佛在诉说着“心中对故土的思念”。这份“思念”,涌动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渔家傲》,流淌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望月怀远》,藏匿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汉字如同一曲感人的旋律,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仿佛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充满情感的瞬间。在诗词中,汉字更是情感的载体。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句深入人心,似乎将孤独与共鸣化作了一种共同的情感,令人泪目。<br> 美哉,汉字的哲理!<br> 汉字蕴含的哲理往往让人深思。看看“道”字,左为“走之底”,右为“首”,告诫我们,真正的道路在于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而“仁”字,左有“人”,右有“二”,则阐明了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教我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道德经》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深邃的哲理令后人沉迷不已。<br> 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而我要说:“此美只应汉字有!”探索汉字之美,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汉字的结构、音韵、文化、情感与哲理之美,更能体会到其背后传递的人文精神与情感思考。它们不仅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br> 汉字之美,如诗如画,似云似水,像雾像风,悠久而深邃。我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里,感受到的不单是字词的表层,而是文化的精髓,历史的沉淀。在这片汉字的海洋中,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深远的含义,丰富的情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珍惜这份来自历史的遗产,让汉字之美如春风化雨,滋润我们的心灵。古人云“字字珠玑”,美在其中。汉字虽小,承载的是文化之浩瀚与心灵之深邃。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这一份美丽,并在未来的日子里,让这份美继承下去。</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汉字与生活——美丽的融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流传至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了属于汉字的无与伦比的优美。汉字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巨大。<br>我生活在泰北的一个华人村里。汉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渗透在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我大大小小的喜怒哀乐,也是我审美的源泉,它那形式各异的写法令我十分着迷。<br> 早晨,闹钟铛铛铛地响起,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摸索着拿起手机,屏幕上的“早安”二字映入眼帘,它们如同清晨里带着希望的红彤彤的太阳,照亮我新生的一天。这两个字看似平淡,但在我眼里却充满了温度和力量,让我感到生命是如此的美好。<br> 早餐时,我看着桌上的“烤面包”和“牛奶”,这些字眼儿,不仅仅代表着食物的名称,更是一种生活的节奏和温馨。我细细品尝着“烤面包”的酥脆和“牛奶”的甘醇,汉字在这里,不仅仅是名称,更是味觉的引导。<br> 中午,我坐在图书馆里,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户映射在我的脸上。在阅读书籍时,汉字的美令我着迷。散文的一字一句,似鲜活的生命在纸上跳动,带着作者的情感和智慧,穿越时空与我对话。每一个字仿佛都是一个窗口,让我窥见不同的世界。<br> 下午,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牌匾上仿宋字体样的“云南烧烤”,那手写的匾额,或粗或细,或大或小,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历史的魅力在这里乍现。那一笔一画都透露着书写者的情感和个性。<br> 傍晚,夕阳透过教室映射在书上。在书写时,我能感到特别的宁静。我喜欢笔尖在纸上划动,发出蚕食桑叶般的沙沙声,留下优美的字迹,那每一个字都勾动着我的心弦。我享受这种与汉字对话的过程,它们让我的生活变得像微风轻拂的花海一样,多姿多彩。<br> 晚餐时,厨房外挂着的“山珍海味”,单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走进厨房,我和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的各种“鱼”“肉”“蔬菜”在我脑海里就是幸福的象征。我们享受着“晚餐”的温馨。汉字在这里,是情感的纽带。<br> 夜晚,我躺在床上打开“小说”,那些字眼如同繁星,引领着我进入梦乡。“晚安”二字,是我对一天的告别,也是我对未来的期望。<br> 这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汉字,让我看到了生活的节奏,感受到了情感的温度,体会到了文化的深度。汉字之美,不仅在于形态的美,更在于它们与我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们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爱汉字!</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梦境到现实:寻找失落的家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根,是植物的生命之源,是一切繁茂的起点。于我们而言,根,是祖国,是故乡。故乡,是每个人心中那片永远的港湾,承载着我们成长的记忆与感情寄托。祖国,是心灵的归宿,文化的根源。<br>那年的狂风把故乡的老榕树吹得东倒西歪,片片嫩叶被无情吹落,随风飘荡,却愈飞愈远,飞离了家乡,飞离了“母亲”的怀抱,最终落在一片陌生的树林里。待他重回到记忆中的故土,却发现那棵榕树早已沉睡……<br> 自打有记忆以来,我和奶奶就相依为命,一直住在这宁静、和蔼可亲的小镇上。小镇的街巷狭长幽静,墙角爬满了青藤。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小镇的屋顶上,使得整个小镇被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芒中。<br> 年纪尚小时,我经常问奶奶:“我的父母亲在哪里?为何我从来没见过他们?”每当这时奶奶总会含糊过去,渐渐地我也不再追问。后来慢慢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再次问奶奶:“为什么我的记忆中没有父母亲的身影?”奶奶只得叹气说:“你父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除了这句 ,奶奶没有透露其他的任何的信息。<br> 就这样,我把这个疑问埋藏在心底。直到初二暑假期间的某天下午,我竟莫名昏睡过去,怎么也叫不醒,熟睡中,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br> 梦境中那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村庄,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稻田,在田野间流淌的小河,阳光透过树梢洒下轻柔地照亮着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屋顶上覆盖着青瓦,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br> 我沿着小道行走,去往有人烟的地方,突然,传来了阵阵孩子的欢笑声,我寻着声音走去,看到一棵榕树底下有一群小孩子正在玩耍,他们的笑声是那么的纯真、俏皮、有活力。心中荡起了涟漪:这一幕是多么的熟悉啊!<br>转瞬间,那群孩子们凭空消失了,好似刚才的那一幕从未发生过一般,令人恍惚。<br>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那棵榕树,走得越近,那种熟悉的感觉越强烈,然后……然后……一切仿佛在此定格,时光静止……<br> 清醒过来后,我找到奶奶,向她讲述那奇怪的梦,这次,奶奶终于揭开了那段往事的面纱。奶奶说,我们真正的家是在缅甸腊戌的一个小山村,村庄静谧地坐落在山谷之间,四周被青山环绕,村中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庇护了一代又一代人。树下常常聚集着村民,笑声与谈话交织在一起,温暖而亲切,我梦中出现的画面,正是幼年时我与同伴们一同玩耍的场景。<br> 然而,战乱的到来改变了一切,父母亲将我和奶奶送往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而他们,却永远地长眠在了那片土地……与无数乡亲一起,永远地留在了故乡……<br> 我清楚地记得,奶奶说这话时,眼里泛起了泪花。<br>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我,眼泪在眼眶打转,却始终无法落下,胸口像被一块巨石压住,让人喘不过气。那份遗憾在心底深处生根发芽,无法抹去,无法释怀,像一把隐形的刀,割痛我的每一份思绪。<br> 我决定带着奶奶,回到故乡去看一看……<br> 全程六百多公里,辗转回到缅甸腊戌,再转坐摩托车上山,去往山谷间那座被遗忘的村庄,去往我真正的“家”,寻求我的“根”。<br> 那本该充满人烟的村庄,如今却寂静得可怕。村庄被当年的战火蹂躏得面目全非,曾经的生机与繁忙,如今只剩下寂静和荒凉。我寻着梦境中的那条小路。找到了那棵老榕树,可那屹立了百年的榕树也未能幸免,曾经生气勃勃的树木被战火摧残得只剩光秃的树干,仿佛失去了所有生命力,它矗立在风中,默默诉说着苦痛。<br> 我扶着奶奶,怀揣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走遍村庄的每个角落。一座座老房子早已荒废,四周被杂草覆盖,老屋倒塌的痕迹和破碎的窗户,让人感到惋惜。除了这荒废了的老房子,我们再也没能找出这里曾经有人生存过的痕迹,曾经梦里的欢声笑语依旧在耳边回荡,但如今一切却都已成空。四周一片沉寂,昔日的热闹已经不复存在,心中涌起了难以言表的失望,以及对那段往事深深的怀恋。<br> 看着奶奶苍老的面容,我终于明白,这些年她坚守的,不只是对故土的怀念,更是对已逝亲人的深切思念。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的伤痕,但在这片土地上,在这棵孤独的老榕树下,我们依然能找到曾经的温暖和力量。<br> 回望曾经的一切,我们不再只是追寻一个失落的家园,而是在寻找属于我的根,那份深深扎在土地里的情感,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它始终牢牢地与我们心心相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