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青春回忆录(三)

崇尚礼义

<p class="ql-block">到总技校培训</p><p class="ql-block">任815井完井后,我们井队往南搬迁到另一口井一一任810井,在南小征村西。两口井直线距离也就三四百米。这口井中途井队抽调我们5名新工人到油田总技校进行技术培训。记得有我和姜益民(崇礼)、王桂平(涿鹿)、刘文英、朱素贞(内招女工)。培训地点在油田总技校新校区,当时还在建设当中。我们培训时该校教学楼刚刚出地面,据说教学楼设计参考了国内顶尖大学的图纸,楼高九层,是亚洲第一中等专业学校。</p><p class="ql-block">培训生活比井队轻松多了,吃的是教职工餐厅,全是细粮。住的是刚刚装修好的宿舍楼,学校还有澡堂、小买部、篮球场,放影队,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很丰富。</p><p class="ql-block">为技校盖房的是工程兵的一个营,我们下课后经常和部队战士一块打球。熟悉后就约球比赛。我们培训的几个单位篮球爱好者组成一个队,他们一个队打了一场,被我们赢了。对方营首长知晓后很不服气,没过几天正式向我们下战书,约在他们营房再打一场。他们集中了全营的篮球高手,我们还是原来的几个人。打球之前正好他们操场上有一个130斤的杠铃,我们几个人闲着没事就在那里练举重,我们队的一个老师傅说,不能举,影响投篮命中率。果不其然,一上场胳膊发僵,屡投不中,加上对方大都是南方兵,人瘦臂长,抢断速度出奇的快,有些断球都不可思议,防不胜防,几个冲击就打乱了我们的节奏。直到下半场才逐渐稳住阵角,对方终以微弱优势取得胜利,争回了面子。</p><p class="ql-block">一同培训的学员中有来自廊坊北勘(华北油田勘探一部)、任丘二部、深泽五部的各单位成员,我利用同学的机会,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我们一个宿舍的有二部326O9队焦兰锁(正定人,后来在团泊洼农场成为同事),霍天亮(邯郸人,后来是公安分处副处长、管子站教导员),谭文平(万全人,后来当了45109队队长,又下海成为私营钻井公司老板),王贵平(涿鹿人,与我同队,后来当了32873队队长)。农历八月十五过后,培训结束,回到井队,这时井队已经搬迁到新井一一雁303井。</p> <p class="ql-block">在技校培训期间打篮球</p> <p class="ql-block">去雁翎油田打井</p><p class="ql-block">雁303井,属于任丘雁翎油田,是华北油田早期开发的一个油田。1975年5月淀2井打出了日产1200吨的千吨井,石油部领导十分高兴,因这口井在白洋淀边,部领导就把它命名为雁翎油田,随后展开了大规模开发,1979年雁翎油田年产量达到116万吨(随后由于过度开采和地质原因逐渐递减,2000年只剩2万吨)。</p><p class="ql-block">雁303井位于保定安新县与沧州任丘县的交界处,井场占地属于安新县南冯乡东白庄村。从井场往东不到二百米就是白洋淀的千里堤,大堤以东为任丘县界,以西为安新县界。向南不到5公里就是高阳县县界。可谓是鸡鸣三县之地。我们每天吃完晚饭都要出走遛弯,在井场周边转一小时就可以走两个地区(保定、沧州,三个县(安新、任丘和高阳)。井场往西5公里穿过南冯村西河堤就是白洋淀南的马棚淀(白洋淀七个大淀之一,在县城正南的白洋淀南侧,同口镇东偏南,面积16410亩,宋时为“监马棚牧地”,以后随白洋淀而成淀泊,故名马棚淀)。站在南冯西河堤上可见遍地是水洼和芦苇,靠南的旱地上长着一望无际的高粱和玉米。北边马庄、梁庄、杨庄以北,千里堤以西就是白洋七大淀中最大的白洋淀。曾有《白洋太湖歌》描述:“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之句,以记淀水之盛。这里水天一色,百鸟飞翔,芦苇荡纵横交错,一幅秀丽的水乡景色。同时,这个地区的地理风貌也有点像《水浒》中的水泊梁山,地处三不管地带,适合强人隐居。据说过去曾经是土匪出没和聚集之地,自古民风彪悍,在这里我们井队没少和当地村民发生纠纷,被不法村民围攻打群架的事件常有发生。</p><p class="ql-block">我们井场边儿有一个汽车站。是安新县淀南刘李庄乡通往任丘县的。去南冯乡东、西白庄、南冯、张庄、教台等地的乘客都要在此下车(我爱人老家是南冯公社,她当时在任丘上技校,每次乘车回老家也从这里下车,只是当时不认识,直到1981年她技校毕业分配到我们队才相识)。从这儿也可以坐车去华北油田四矿和任丘县城。我们离四矿很近,也就5公里左右的样子。四矿是雁翎油田的机关,院子很大,单位很多,主要负责采油和修井作业。这里也有家属区、医院、学校和百货商店,像个小社会。是我们经常光顾和采买东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井队生活单调寂寞,看什么都觉得好奇。每当从任丘来的公交车停靠到井场边,正在作业的钻工们就会鸣笛打招呼,特别是每当有美女下车时,不但喇叭响的时间长,钻台的小伙子们还齐刷刷站成一排,向车站方向行注目礼,把人家乘客搞得很不好意思,只好急匆匆地快步离去。</p><p class="ql-block">天渐渐开始上冻,冬天对野外作业很不友好。虽然说华北的冬天不是太冷,但是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会把井场设备中的水路、气路和油路冻死,这时候就必须要上锅炉了。我们井队配备的是一吨的蒸汽锅炉,烧原油。把热气胶管和水、油和气管线包在一起来发热防冻。</p><p class="ql-block">这时工人们也换上了厚厚的棉工装,戴上厚厚的棉手套,操作起来特别不便。最辛苦的是司钻和井架工。正常钻进时,别人都到值班房取暖休息,只有司钻一人站在钻台上,手扶刹把操作转盘。八小时只有副司钻可以替一会。为了避寒,他只能把暖气胶管缠到身上,踩到脚下。井架工是起下钻在井架上的操作员,除了吃饭,必须起下完一趟钻才能下来,冬天井架上风大,比地面更冷,尽管围有一圈帐布,但上下是贯通的,那兹味实在是无法形容,小便都只能在井架上自行解决。</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腊月,天越来越冷,我负责的打水工作也越来越难。井场到河边有一百多米远,水管线很长,白天气温不算太低还好些,一到晚上水管特别爱冻,就要经常合闸上水以防冻。可是再谨慎也避免不了意外,一但水管冰住,就得架起来用火烤,每天脸被烟曛的像个大花猫。还有一次,打水时因河坡结冰差点把我滑到河里,幸亏年轻反应快,一把抓住上水管,才幸免于难。因打水工就我一人,即使掉到河里也不会有人知晓。</p> <p class="ql-block">雁翎油田会战场面</p> <p class="ql-block">井队搬迁</p> <p class="ql-block">井场边上休息的年轻钻工</p> <p class="ql-block">工闲时的伙伴们</p> <p class="ql-block">钻进过程中工人在排钻具</p> <p class="ql-block">在井队过春节。</p><p class="ql-block">这口井我们井队又分来了三个技校生。一个学钻井的小伙儿叫韩亚辉河间人。一个学泥浆(配钻井液)的小伙儿叫李洪涛,张家口人。还有一个学地质的女生杨兆芳,徐州人在东北长大。三个人的加入,更扩大了我们年轻人的队伍。</p><p class="ql-block">1981年春节到了,这是我们在井队过的第一个春节。那时,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单身,没家没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当时叫"快乐的单身汉(女)″。所以,81年的春节我们过的特别热闹、特别开心、特别快乐,至今难忘。老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年三十晚上,井队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还备了啤酒和白酒(不上班的可以喝)。大伙这是第一次在外过年,大家心情很复杂,有忧愁,也有喜悦。忧的是不能和家人团聚;喜的是年轻人在一起快快乐乐,无拘无束,可以任着性子撒欢。大家在井队食堂(由两栋铁皮房加一栋操作间共三栋房凑在一起而成,有40多平米,可发4张大歺桌)里看电视,举杯换盏,大块剁颐,共同庆祝我们来油田的第一个新年。那一天,大家划拳喝酒,杠子老虎鸡。一会又大声唱歌儿,讲笑话,欢声笑语一直延续到零点交接班。下四点班的伙伴们来不及洗澡,擦了把脸,换掉工装就加入到聚餐中。大家接着喝,喝多了就都开始想家,有些岁数小的甚至哭了起来,感染的大家都不由自主流出了思乡的泪水。</p><p class="ql-block">大家睡不着,有人提议干脆不睡了,咱们闹点动静。大家放鞭炮,敲大鼓,围着井场和宿舍转圈。直到队长看不下去了,怕影响老工人休息前来制止,大家才不情愿地解散各自回屋休息,这时候已经到了下半夜。</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天亮,大家就又爬了起来。不约而同聚在食堂,围着一张大桌子开始包饺子。因为老家都有个习俗,初一要吃饺子。</p><p class="ql-block">食堂的电视里正在播放当年十分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王洁实、谢莉斯演唱的《外婆的澎湖湾》、《童年》、《捉泥鳅》《蜗牛与黄鹂鸟 》等,这种音乐风格以吉他为主要乐器,歌曲主题围绕着爱情、自然、环境和社会,歌词通俗易懂,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温馨和自然之美的气息,乍听起来让人赏心悦目。还有当年流行的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风格委宛,歌词像朗诵,曲调似渔歌,情真质朴、深沉含蓄。体现了祖国人民对海军战士们的亲切关怀和祝福。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乐曲,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p><p class="ql-block">这个春节,我们就是在这种:"灯火阑珊处,工友共聚时。情深意更浓,笑语暖如织″的氛围中度过,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场景温馨、热烈、不可复制,即使是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之所以烙印极深,唯一的解释就是:我们当时都年轻,无论男女,大家都是快乐的单身汉,都把井队当成了大伙共同的家!</p> <p class="ql-block">井架工在20多米高的井架二层平台操作吊卡,起下钻排钻具。</p> <p class="ql-block">拉钻杆</p> <p class="ql-block">修链条</p> <p class="ql-block">风餐露宿</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钻井队的生活条件的确十分艰苦,特别是八十年代初,井队设备设施等硬件都很落后,与电影《创业》中的石油工人形象差不多。就连我们身边的农村老乡都对我们不理解,别看我们下班的时候穿的人模人样,上班时换上那身黑不溜秋的油工装就没有什么形象可言了。我上班到河边打水,经常碰到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基本结束,农民开始富裕起来。他们看到我们穿着油污的工装,就问我:你们挣多少钱?需要干这么脏这么累的活儿,他们很不理解。他们表示这活儿就搁给农村人也没几个愿干的。</p><p class="ql-block">可那时我们年轻,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苦,也从来没有感觉到累。只要一脱下这身儿油污的工装,换上时装,走在大街上,照样光鲜亮丽,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充满自豪和骄傲。因为我们是新中国的石油人,我们南征北战,四海为家,顶风冒雪,风餐露宿,是为了给祖国献石油,是为了给千家万户送光明送温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这就是我们石油人的信念和追求,是每个石油人朴素的价值观。也因此,我们特别怀念在石油钻井队的青春岁月。我本人1986年才调离井队到后勤机关工作,在井队6年多时间,先后干过钻工、发电工、柴油机司机、炊事员等不同工种,对井队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井队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文中描写的32715队及队里的年轻人只是石油钻井行业的一个缩影,通过他们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大家可以大致了解石油钻探行业,了解石油钻井工人,正是他们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创业者!正如苏心的散文中写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大家一起为石油工人的辛苦付出加油点赞吧!</p><p class="ql-block">(连载结束。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在此感谢原创作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32715钻井队的老炊事班长赵东芝(戴厨师帽者),1981年春节的年夜饭就出自赵班长之手。他是多年的油田劳模,一辈子任劳任怨,是老一辈石油人的楷模。(这张照片拍摄于1987年,当时32715队已划转到五部也叫四勘,赵班长右侧是公司党委书记姚治晓,左边是井队指导员梁鹏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