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i><u>博客文选</u></i></b><br><br><b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笔耕心读梧桐雨纪念文集</b></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梧桐花开》第三卷</b></h3><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眼中的稀夫先生</b></h1><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梅子 整理/墨吟</b></h3><div><br></div><div><b> 【墨吟按】</b>梅子又名怀念,是网易博客圈子“笔耕心读梧桐雨”的管理员,来自河南商丘,是一名白衣天使,又是一位军嫂。她又取网名“怀念”,并非怀念过去,而是将她自己的文字留下感动,给以后怀念。她的散文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至深,特向美友们推荐阅读。<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梅子-守候一场雪</h5><div><br></div><div> 那年,受心诚意诚、斯可云证的“夏天”圈主的邀请,初进“笔耕心读梧桐雨”这个读书圈子,便知道了还有另一位挂帅圈主——稀夫。大家习惯称他“稀夫先生”,有时也会亲切地喊他“夫子”。<br> 我当时就纳闷,是什么力量让这样天南地北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并决心创办“笔耕”这个圈子呢?带着这种疑惑,我游走在文字的深处,边走边看。可是,习惯了在姐妹堆儿里“厮混”的我,还真不敢去登那文字的大雅之堂,只好怯生生地做一只沉默的羔羊。<br> “笔耕”圈子的“稀夫心语”专栏,更让我见识到那里文字的份量!那些心语,决不是简单意义上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而是用心去剖析呵!<br> 当时被游离在网络之外的夏天,曾写过一篇《相拥生命中的每一分感动》,稀夫先生看后即兴所作《长相思•忆友人》:<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雁书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如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叹息记恨东风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君人漠落</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未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蝉蝶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苍柳梧桐风剑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荷莲蕊枯黄</div></div><div><br></div><div> 一曲《长相思》,拜托西飞雁,带上深深的惦念与祝福,穿越当时的明月,飞抵那里的关山,传递着人间真情,传唱成心中不老的歌谣。先生的才、先生的情,更在这凄婉的词章里。<br> 再如:稀夫先生在阅读丹妮博主的小说《两个工友》后,曾留下这样一段文字:“读过了《两个工友》让•马克和娥英,想说些话,也有话要说。……博主显示出了她的观察能力,文笔也不错,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好材料却没有得到深化。马克为什么只知道工作而不太会法式“浪漫”?娥英为什么痴迷一个酒徒?写下去,写出人的灵魂,写出深度来……”<br> 丹妮回复:“好的地方给予充分肯定,不足之处诚恳地指出,这才是博友之间互帮互学的体现。能够做到不敷衍,不搪塞,认认真真地阅读别人东西的人才值得我们交往下去,我以为和夫子这样的朋友交往是件幸事。握手!” 丹妮的话又何尝不是有幸得先生指点的朋友们的心声呢?如此良师益友,我终于有幸遇到了!<br> 当一个个名字如:海德格尔、尼采、伍尔夫、甚至沈从文,从稀夫先生笔下流淌出来,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浅薄和文学知识的匮乏。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能遥望着那里,默默着心中的那份景仰情绪。<br> 稀夫先生那次关于“怎样写好文章”的专题讲座,让一直迷迷糊糊摸索在文字道路上的我们豁然开朗。虽然依旧把握不好像先生所说的“虚实”之分,但先生所传递的那种情感文字应“干净而质朴”的理念,亦足以让如我一样在文字的殿堂中蹒跚学步者受益良多。<br> 最喜欢稀夫先生那篇情感散文——《妻》,他在开头就说:“我总想找出一个大写的‘妻’字,很遗憾,没找到。但妻在我心中是大写的。”这样的开头,似乎有一种比地球引力更甚的力量,在吸引着人想要读下去,去看看他这个大写的“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明见柔情,文字彰显智慧:“一个女人的生命过程,由一个不近碗碟灶台的少女,嬗变成一个家务事齐齐精到的高手,如果不是人家用情专一,去捕捉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份独特的情怀和心绪,家可不是那么容易操操持的。看来琐碎的似乎只是文字,而不是生活。”先生用看似琐碎的文字,娓娓地讲述开来,把一个娇悄动人、温柔贤惠且执着的 “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一个男人的坚定依赖、和他背后的顽强支撑。<br> 稀夫先生行走在各种文体之间,信手拈来,也是意象万千,再读他的《几番赏心乐事梧桐园》:“好情、好义、好婵娟,请让我用桐叶帮你拂去风尘,轻扶玉手,你我随了穿过桐叶的阳光,看那梧桐园中朱楼,许多心爱的朋友嬉笑走廊,推窗迎风,他们迎接美人到来,君的歌已让我等心醉……”我依稀看到一群无关年龄、不分地域的兄弟姐妹,正在梧桐树下轻歌曼舞、笑语嫣然。说话间,远远地看到一位手执素卷的书生模样的人,正向大家款步走来并挥手致意,原来正是稀夫先生啊!于是大家聚拢一起,围坐一团,听夫子讲故事啦!<br> 故事仍在进行,可我却不得不把那飘忽在梧桐之乡的思绪强拉到现实中来。虽然明明知道稀夫先生不是那么容易品读和描绘的,但梅子的“如数家珍”栏目,又怎能少了他这位良师益友呢?尽管与先生的文字交流并不多,但能在茫茫文海与之偶尔的交汇,亦足以让我庆幸和欣慰了!<br> 一支拙笔,难以描述稀夫先生的神韵;一颗真心,却在此时跳动成感念的音符……<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