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风传花信,雨濯春尘。在这草木蔓发、万物生长的最美人间四月天,我们与世界读书日重逢,更与榆能集团“读书让生活更美好"分享盛会欣然相逢。作为榆能大家庭的一员,此刻执卷同席、共沐书香,尤感春日清欢可亲,文脉薪火可敬。</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阅读,读过的每一本都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每一扇窗外都有独特的风景,每一道风景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推开散文之窗,《朱自清散文全集》里的《背影》以质朴笔触勾勒出我们每个人心中父爱的深沉,让我泪眼婆娑想起我永远远行父亲;老舍《济南的冬天》将老城的温情娓娓道来,白雪覆盖的小山、澄清碧绿的河水,尽显第二城故乡的温情。《想北平》更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对这座城市的爱化作市井巷陌里的烟火气,让人在平凡的日常中,触摸到生活的诗意与温度。中国最后一位老夫子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在《故乡的食物》中写:“我们那里吃咸鸭蛋,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简单的文字,将吃咸鸭蛋的场景生动呈现,质朴中尽显生活气息。而梭罗的《瓦尔登湖》,则像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长卷,将独居湖畔的恬淡岁月徐徐展开,他笔下澄澈的湖水、茂密的森林、晨雾中的鸟鸣,无不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简朴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生活本身就是部未完成的散文集。要像汪曾祺品尝高邮咸鸭蛋般细嗅日常,以老舍听茶馆吆喝的心境聆听世界,方能将地铁站台的咖啡渍、菜市场青椒的露珠,都写成属于自己的《人间草木》。当我们学会用文字的显微镜观察生活,每个平凡时刻都会在记忆的暗房里显影纯净坚韧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打开小说之窗,呈现出现实的万花筒,而职场则是它最硬核的注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循环往复的命运,像极了我们在审计中发现的历史问题重复上演的魔咒,唯有抽丝剥茧的耐心,才能解开因果的闭环。老舍笔下的祥子三起三落人生仿佛是每个普通劳动者命运的隐喻。当秦皇岛港口的货轮鸣笛时,我总恍惚看见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桅杆刺破晨雾——煤炭贸易的巨轮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海上扁舟”在风浪中的博弈。在财务报表与生产报表之间,留一页书香作为心灵报表,让《月亮与六便士》的追问平衡我们的物质与精神收支。而老舍《骆驼祥子》里的人力车,早已演变为集装站输煤廊道的传送带,但劳动者脊梁上的重负依然在数据流中喘息。在读的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埃德蒙·唐戴斯用十四年等待一场正义,这份隐忍让我们在向任何困难攻关时多了一份耐心。</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冷峻的笔锋下,是对国民性最深刻的剖析;萧红用细腻笔触勾勒时代下的苦难与挣扎;余华用《活着》展现了生命的韧性;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道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孤独;张贤亮的《绿化树》记录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的精神灯塔;宗璞的《东藏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气节;王小波的杂文小说则教会我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这些作品是现实与历史,文学与时代永恒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读过的小说构成了我精神世界的经纬线。当我在职场受挫时,总想起郝思嘉站在红土地上的身影,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便有了千斤重量。当我在会议上发言欲言又止时,简爱的声音给我勇气;当我捻断须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时,督山伯爵坚韧的目光便透过屏幕,将每段文字都淬炼成等待破晓的星子。这些便是阅读的魔力,读书让生活更美好。让每个平凡岗位都成为连接文学与现实的中转站,让每次翻页都成为照亮生命维度的火炬传递。</p> <p class="ql-block"> 敲开国学之窗,便如同握住了五千年文明的脉搏,在古老智慧的星河中遨游。我的国学之旅始于2018年秋,那时女儿入学,我便与她一同踏入诗词世界。每日一首唐诗或宋词的坚持,如同涓涓细流,浸润了四年时光。我将名家名篇名句分类研习,在网络讲座中汲取养分,跟着蒙曼品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春日盛景,追随杨雨感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羁旅情思。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我深深沉醉,成为了苏轼与李清照的忠实粉丝。</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从京城汴梁一路被贬南下至黄州、惠州,直至天涯海角的儋州。他的才情令人赞叹,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写出了世间最澄澈的月色;而他面对磨难时的豁达乐观,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让人折服。他用笔墨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哪怕身处困境,也能以乐观之心发现美好,这种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的诗词既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婉约清丽,亦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然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她于山河破碎之际迸发的铿锵风骨——当南宋叛军兵临城下,那个曾与她赌书泼茶、共赏金石的丈夫赵明诚,竟在危难时刻弃城而逃。面对家国倾覆、至亲背离的锥心之痛,她以笔为剑,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道尽乱世巾帼的铮铮铁骨,让柔弱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尽显“以大节为重,宁死不辱”的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我被心中永恒诗与远方牵引,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愈发浓烈。半年时间,我啃读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字字珠玑中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当我转向五经,《诗经》如磁石般吸引了我全部的目光。303首诗歌,跨越三千年岁月,至今仍熠熠生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将桃花的娇艳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把芦苇的朦胧意境描绘得如梦如幻。这些诗句写尽了自然之美、情感之深,成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自由穿梭于古典典籍之间。《朱子家训》教会我以宽厚之心待人,让我不再与街头赶驴驴车卖菜小贩讨价还价,懂得尊重每一份辛勤劳动;《曾国藩家书》用朴实的言语道出“勤与俭”是家族兴旺的根本,为我指引家庭经营之道;《黄帝内经》如同良医,让长期被失眠困扰的我明白,养生的关键在于规律作息、饮食有度;《道德经》以深邃的哲理让我释怀过往的得失,不再纠结于愚忠的自己曾经的付出;《金刚经》《易经》则让我领悟阴阳平衡之妙,以更豁达、通透的心态面对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些国学经典,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沉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它们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每一次阅读,都是与古人的对话,都是对心灵的滋养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 此刻,四月的雨正浸润着文字,让我们关上书窗,从散文里拾取生活的诗意,在小说中照见现实的镜像,于国学里触摸文明的根脉。读书,不仅是个人精神的丰盈之旅,更是企业迈向卓越的必由之路。愿我们继续以书为帆,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让阅读的力量,滋养我们的美好生活,托举起我们榆能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未来!</p>